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原創>> 本站>> 談張泉靈的人工智能醫療夢

談張泉靈的人工智能醫療夢

byb.cn
[本站] 作者 :XJ 日期:2018-2-2 00:01

  【byb.cn XJ】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已經影響到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我們的職業生涯。這里我不得不給大家舉個例子。就在一月份,媒體曝出一段小視頻。一位36歲的唐山高速公路的收費員,在面對收費方式的巨變時,說出了下面這段話:



byb.cn


byb.cn

  唐山取消了外環路上的收費站,被遣散的收費員組團來公司討說法。其中一位女士氣憤的說“我今年36歲了,把整個青春都給了收費站,我已經過了學習的年紀,沒有了找新工作的能力,我現在啥也不會,你說裁員就裁員,你讓我怎么辦?”


  為什么這個女士會出此言呢?這是因為,隨著微信、支付寶的全面介入,未來高速路將不再需要人工收費了(其實現在很多停車場收費,也都實現了無人工服務,甚至根本不用掏出手機掃碼),甚至連ETC都不需要了。這就意味著,有大量的高速收費人員將會面臨下崗的風險。高速收費這個過去的鐵飯碗將面臨被徹底砸掉的風險,所以才會有這位女士的這番言論,也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張泉靈有了這個演講。


二、職業的危機感你有嗎?


  36歲,按理說歲數不大,但可怕的是,她的思想被禁錮住了。在張泉靈的這個演講中,她也提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我前天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篇文章,是關于一個東北人在講述他的故鄉,里面有一個案例,他說:他爺爺有一年給他打電話,特別著急,說你們倆夫妻別在北京混了,趕緊回哈爾濱吧,這兒有好事情,這兒的環衛局在招環衛工人,不是臨時的,是正式的,而且給上保險,2000多元/月,可好了。如果你不是一個東北人不理解“體制內、有保障”這六個字魔性的話,可能不能理解爺爺的欣慰。但是真的到哈爾濱招這個環衛工時報了幾千人,有200多人有完整本科學歷,其中甚至不乏碩士畢業生。當他們走進大學校園時,甚至完成他們碩士論文時,他們有沒有想過他們人生選擇是要去當一個環衛工人嗎。在這里不討論中國的政治正確里還有一點是“人人平等”,我們相信人格平等的同時,其實知道一個人的職業貢獻是有不同的,為什么他們的人生選擇會走這樣一條道路?


  我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時,人家根本不信會有這樣的事發生,這根本不可能。但是,我上網一搜,還真有不少類似的新聞。東北經濟發展緩慢,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的的思想僵化。總想鉆入一個保險箱里,來安穩地度過這一生。可隨著人工智能的到來,很多的職業將會被淘汰掉,包括:


  ①收銀員、營業員:毫無疑問,智能收費系統把超市,銀行收銀員廢掉了;

  ②操作員、司機:無人汽車,智能駕駛把司機廢掉了,(試驗車輛5年未出事故,停車精確到亳米,國外開始發無人馭駛牌照)。

  ③新聞記者:九寨溝地震發生的18分鐘后,中國地震臺網的機器,寫了篇新聞稿,用時25秒;今日頭條上,一個名叫小明的機器人截至今年5月已完成5139篇體育類報道,總閱讀超1800萬;

  ④金融工作者:摩根大通開發了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軟件COIN。原先律師和貸款人員每年需要360000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COIN只需幾秒就能完成。2000年,高盛位于紐約的股票現金交易部門有600個交易員。而如今,只剩下兩個交易員,剩余的工作全部由機器包辦。

  ⑤律師、會計:在美國請律師打官司很貴,因為打一個官司基本上要讀上百萬份大的法律文件;而現在蘋果和三星的官司已經打了幾億。但有個小公司,花了一萬多美元,買了一個自然語言系統讀了200多萬份法律文件,最后花10萬美元打贏了一場官司。

  除此之外,設計師、HR、經紀人、中介、快遞員……很多對技能要求比較高的工作崗位都會被機器人取代!


  總之,凡是有規律、有規則、標準化的行業,在未來的日子都將不會太好過,甚至是在標準化的西醫,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三、張泉靈暢談人工智能對醫生職業的沖擊


  張泉靈在演講中,也談了她從央視離職的初衷,其中一條就是職業危機。它是這樣說的:


  面對變化的焦慮感,其實在兩年前也發生在我的身上。很多媒體會問,你當著央視的主持人,為什么會去改變你的身份,做另外一個職業,你當時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通常開玩笑說,我在央視面臨這樣一個狀態,就是一開始的時候會有人說:泉靈姐,我特別喜歡你。后來有人說:泉靈姐,我媽特別喜歡你。再有人說:泉靈姐,我奶奶特別喜歡你。我特別擔心很快就沒有人喜歡我了,我就離開了。

  這是一個玩笑,但真實反映我內心的焦慮,這個焦慮是其實你的外部環境、你的對象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我極其擔心的是一個做傳播的人,最后在自說自話、自怨自艾、自戀自愛,其實我們并不知道我們真正想說服的人在哪里,他們是怎么想的,他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的變化,更大的恐懼來自于你明明知道世界在變,變得如此之快,變得如此無孔不入,進入你的方方面面,但其實你并不知道它是怎么變的,這是一件非常非常恐懼的事情。


  正因為有了強烈的職業危機感,在離職兩年后,我們再來看她的這個演講,就深有體會了。


  這是2018年1月20日,張泉靈在健康報移動健康研究院與好大夫在線聯手舉辦的“領航者大會——暨2018品牌醫生年度盛典”上的演講,原刊好大夫醫生端Lite。文末有演講視頻。

  這個節目比較長,接近1個小時,其中涉及到了人工智能與醫療方面的是40分45秒開始-45分07秒結束,大約5分鐘的時間。為了大家閱讀的方便,我們提供了這部分的文字,小標題為本站加注:


   ①關于老年癡呆影像學


  今天大夫的經驗也可以被復制,特別重要。我們有幾項投資和醫療有關,其中大量用到了全世界、全國最好的大夫的經驗,包括我們如何判斷一些醫療的圖像,這里到底是不是主流,如何判斷一個人的腦部病變,如果我們拿到十年腦核磁的數據,我們知道他70歲什么樣子,80歲什么樣子,81歲他得了老年癡呆,怎么看他的海馬區的一些縮小,有什么樣的規律?一個大夫很難記住十年完整的變化,更難記住一千個人到底在這個海馬區有什么樣的變化,但只要他能做精準的結果判斷,計算機可以幫他找出一些規律,一些跟你的想象不一樣的定式,原來這樣的演進是海馬體演變的一種規律。我們投資了類似的企業。


  ②關于手術室里人體器官的著色


  也投資了在行為上,在手術室能幫助到更多大夫的企業,類似于能夠讓你在手術室里看得更加清晰。大夫這個職業真是太牛的一個職業了,因為在教科書里,我們看到的解剖圖,所有的器官都被標成了不同的顏色,打開人體原來是那樣的。如果能夠在對患者無傷、活體情況下,當你打開一個病人的腹腔時,如果里面不同的器官也能有不同顏色的話,相信對于大夫來說,是一個能夠減少壓力和減少犯錯誤的可能性。所以今天人工智能的視覺、判斷的輔助,包括人工智能跨越到化學、生化等領域,包括工程學上的進步,可以讓一些微弱光線的變化,通過工程學的放大,讓你在術中能夠看得見,這樣的項目正在快速地走進我們的生活。


  所以今天我相信一個最早去擁抱這些新技術變化的大夫,就有可能跟最早去擁抱了唱片的歌者一樣,你的能力會被復制,你的能力會被擴大,你有可能成為制定整個新標準的人。這是我們今天非常樂于見到的一種變化,我們也希望在眾多的人工智能的項目當中,能跟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大夫進行合作,因為我們相信簡單去雇一個醫學院畢業的學生去做那些片子的標注和一個真正有經驗的大夫去做這些片子的標注,交出來的人工智能是有差別的。


https://v.qq.com/x/page/a05366mlplf.htmlc

張泉靈有關人工智能的演講


四、醫生這個職業會被人工智能淘汰掉嗎?


  其實這個話題,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經論述過。從張泉靈投資的這個這兩個項目上,確實會淘汰掉一部分人。


  比如,第一個項目中的看片人員,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圖像比對技術,這個技術早已經應用到了現實生活中。公安部門現在用的天網工程,也就是將城市各處的攝像頭聯網,將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其中,即使你再怎么化妝,甚至是雙胞胎,都一樣可以識別出來。這個技術,還用在了很多互聯網的交易中,通過人臉識別替代輸入密碼,刷臉時代正在到來。


  而第二個項目,只是提供了一種輔助功能,對于新手或者醫學院的學生會有幫助,而技術熟練的醫生根本就無須使用這些東西。類似的技術早幾年就出現過,比如幫助護士輸液時的靜脈顯像設備。


  2017年6月21日,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為何AI人工智能未入中醫這片藍海》,曾經提及了人工智能涉醫的的現狀,提出了在中醫領域最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領域,比如舌診、面診、掌診;比如,用于定位人體穴位的GPS系統。文章發表后,確有2個網友對此有興趣,希望能和我面談。但由于種種原因,卻未能接洽上。估計是時機不成熟,也或者是很少有既懂醫又懂互聯網的復合型投資人。


  我個人認為,如果把人工智能將會淘汰掉所有的職業列個名單,那么,醫生這個職業,可能是最后被淘汰掉的。何出此言呢?

  因為,人工智能解決的主要是有規律的,有規則的,標準化的行業,比如阿爾法狗在圍棋上的成功,比如青島的無人化碼頭,再比如無人駕駛,甚至包括了性愛機器人,都是可以的

  但醫生這個職業則很難,為啥這樣說呢?因為每一個活人都是不同的。如果單純從解剖學上看,人都是一樣的,但那畢竟是死人,而醫生要面對的是活人,即使肉身大同小異,每個的情感卻千差萬別。而情志,在中醫里,同樣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你說說人工智能如何來應對呢?至少在我的有生之年,很難看到人工智能完全取代醫生這個職業的那一天。


  再比如,針對老齡化社會,很多的服務機器人也應運而生。比如幫助病人端茶倒水,甚至幫助病人洗澡。但是,病人在情感上的需要,尤其是親情,是無法用機器人來取代的。你不能指望病重的母親,讓一個機器人守在身邊,而他的兒女卻只能通過視頻來遠距離慰問她。有時親人的一個擁抱,一個握手,都會讓病人產生完全不一樣的心靈慰籍。


  總體而言,人工智能將極大地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強烈的職業危機感,即使你現在過的小日子很舒服,也要想到什么時候變成36歲的唐山大姐了。當然,對于醫生來說也如是,快速介入人工智能這些你不熟悉的領域,充分利用你的知識積累,形成人工智能專家系統的一部分,這也正是張泉靈所說的:“因為我們相信簡單去雇一個醫學院畢業的學生去做那些片子的標注和一個真正有經驗的大夫去做這些片子的標注,交出來的人工智能是有差別的



byb.cn

byb.cn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