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中醫的代稱是怎么來的

中醫的代稱是怎么來的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3-4-23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中醫最早起源于原始社會,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基本形成系統理論。但直到東漢時期,“中醫”二字才出現在文字里,比如公元80年班固撰寫的《漢書·藝文志》中記載:“有病不治,常得中醫。”然而這個稱呼只是出現了,并沒有被采納。那么,古人如何稱呼中醫?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慢病管理專委會理事 宋添力
  《生命時報》 2023-04-04 第1693期 第23版

  “坐堂醫”與張仲景

  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余堂、長沙九芝堂等中華老字號的名字里都有一個“堂”字,這個字可追溯到東漢醫圣張仲景。張仲景在長沙任官期間,正值瘟疫橫行,目睹了村村舉哀的慘相,張仲景決心用醫術幫老百姓挺過疾病。為了不影響公務,張仲景于每月的初一、十五在衙門的大堂上免費切脈開方,并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上“坐堂先生”四字。后來,不少人都效仿他的做法,“坐堂醫”的叫法就傳開了,并流傳至今。


  “杏林”與董奉

  在贊揚中醫的醫德醫技時,常會有“杏林圣手”“杏林春暖”等說法,“杏林”二字來源于東漢時期的董奉。據《潯陽志·董奉太乙觀》記載,董奉游歷到廬山后便一邊修道,一邊行醫。當時,董奉發現患者大多有咳嗽、哮喘、便秘的癥狀,便將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杏仁”作為主要藥物,治愈了很多人,但分文不取,只要求“唯需栽杏和貨杏易谷”。重病愈者只需種五棵杏樹,輕病愈者種一棵,如此十年,杏樹郁然成林;到了杏子成熟的季節,有人前來買杏,董奉也不收取錢財,而是換成糧食,免費救濟給周邊貧困百姓。于是,大家就用“杏林”代指看病。


  “岐黃”與岐伯、黃帝

  現存最早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是以“黃帝”和“岐伯”一問一答的形式編撰而成,這也是“岐黃”一詞的來由。傳說中,岐伯從小善于思考,才智過人,后見很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學醫,逐漸精于醫術脈理,成為名震一時的醫生;黃帝為療救民疾,尊他為老師,一起研討醫學問題。后世出于對黃帝、岐伯的尊崇,遂用岐黃之術指代中醫醫術。


  “懸壺”與費長房

  “懸壺濟世,妙手回春”也是對中醫師的稱贊,最早可追溯于東漢《后漢書·費長房傳》,其中的“壺”是葫蘆狀瓠瓜。相傳在漢代的汝南有個賣藥老翁,因找他看病吃藥的人很快就痊愈了,門庭若市,費長房很是羨慕,便一直關注著。有一次罷市后,費長房前去拜見老翁并說明學醫的意圖,老翁看其誠懇,便說:“子明日可更來。”第二天,費長房又拜見老翁,老翁帶他一同鉆入葫蘆中教他醫術。為了紀念老翁,費長房行醫時也效仿其模樣,將葫蘆掛在竹杖上,或背在身上,或懸系于腰間,開始了懸壺行醫的一生。


  “青囊”與華佗

  青囊的說法始于曹操與華佗。《后漢書》有載,華佗醫術高明,用一根小銀針治好了曹操的頑固頭痛。曹操很是歡喜,想把他留在身邊,但他卻一直推辭,引曹操震怒后被處死。華佗入獄時帶著一本醫書,是他根據多年診病經驗寫成的,取名為《青囊經》。他托付獄卒留下《青囊經》,但獄卒害怕受牽連沒有答應,無奈之下,華佗只好把醫書燒毀。《三國志·華佗傳》記載道:“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彊,索火燒之。”后來,曹操之子倉舒得了重病,群醫束手無措,最后不治身亡。曹操悲嘆道:“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后其頭痛難忍,感慨道:“我病唯華佗能醫,今不可得也。”《青囊經》雖已失傳,但“青囊”一詞廣為流傳。


  “橘井”與蘇耽

  “橘井泉香”出自《列仙傳》之《蘇耽傳》,記載了一位叫蘇耽的道人,在成仙之前反復囑咐母親,“明年將有瘟疫流行,到時可用井中泉水泡橘葉來治療。”第二年,果然出現了大規模疫情,蘇母遵照囑咐用井中泉水施救鄉親鄰里,救人無數,一時傳為佳話。“橘井泉香”一詞便常被用來形容德藝雙馨的醫者。


  “郎中”與“大夫”

  “郎中”原本是秦代設立的官位,指皇帝的侍從;漢代官制中的“郎中令”是職掌宮廷的警衛,被用作醫生的稱呼始于宋代,在北宋大學問家洪邁的《夷堅志》中,醫人趙硅被叫作“趙三郎中”。“大夫”變為中醫代稱也是起源于宋代,宋代設立了太醫局,將醫官分為7級,官職有22種,其中就有大夫、郎中,比如和安大夫、成安大夫等。后來,人們就把大夫作為對醫生的尊稱。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