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減少事關每個人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3-4-24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地方經濟、就業機會、醫療教育等都會受到影響 人口減少事關每個人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我國2022年比2021年總人口數量少了85萬,這是自1961年以來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中斷了連續61年的人口正增長。這背后潛伏著怎樣的危機,又會如何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呢?
未富先老,挑戰巨大
“人口負增長是社會發展必然趨勢。”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類發展水平越高,生育率就越低。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口會從快速增長走向相對緩慢增長。聯合國數據顯示,2021年,有38個國家和地區處于內生性人口負增長之中,主要原因在于長期的低生育率。
“大多數發達國家都經歷過這個過程。”李建民介紹,德國從1973年開始經歷人口負增長,匈牙利從1980年至今40多年間人口減少10%,日本從2010年負增長至今,十余年人口總規模降低約3%……“人口負增長是不可逆的。”李建民說,盡管各國近些年一直都在出臺各種政策鼓勵生育,但也無力扭轉生育率下降的大趨勢。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發達國家人口的負增長并未帶來經濟的負增長。盡管一些國家生育率低,但生育意愿并不低。歐洲生育意愿約為2.2~2.3,而我國很多育齡青年生育意愿只有1.6~1.9。
“我國的人口負增長面臨復雜、緊迫的局面。”李建民說,生育率下降、老齡化、勞動人口減少等諸多問題疊加。僅從老齡化過程時間來看,法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澳大利亞用了73年,美國69年,加拿大65年,日本26年,而我國僅用了22年,面臨著“未富先老”的巨大挑戰。
負面影響關乎每個人
有人認為,中國人口基數大,負增長構不成威脅,甚至覺得人少了更好,有利于公平分配教育、醫療、就業等資源。但事實上,人口負增長可能影響整個社會和個人命運。
“要從長遠視角評估人口負增長的影響。”李建民表示,人口總量減少,實際上是勞動資源減少。人口負增長最直接的后果是城市“虹吸效應”更加明顯。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大城市基本不受人口增長減緩和人口結構改變的影響,省會城市及東部沿江、沿海地區人口10年來增長迅速。大城市有“喘息”的機會,但欠發達城市將面臨非常大的挑戰。李建民表示,未來城市人口增長不再依賴人口出生的自然增長,而是依賴人口遷徙。以東北地區為例,若經濟不好,人口流失嚴重,低出生率加劇,會形成惡性循環。“年輕人不要覺得人口負增長事不關己。”李建民分析,所在的城市人少了,導致消費需求減少,不利招商引資,地方經濟將面臨降速或停滯,就業機會大幅減少,個人可能面臨失業及巨大的家庭負擔,醫療、教育等資源的分配規模也面臨收縮,人才無法接續和補充,優質資源可能會更加稀缺。
“人口撫養比”也在發生變化。目前,多數城市是5個年輕人繳納的養老金供養1個老人,但在不遠的將來,會達到2個年輕人供養1個老人。李建民說,進入低生育率社會,人人都要為人生后幾十年做好充足養老準備。
讓沖擊盡量“軟著陸”
李建民介紹,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學者就已預測到這一結果。生育率低于2.1,就是人口開始負增長的“分界線”。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生育率就在下降中,1990年生育率達到2.17, 1991年已降至2.01。只不過,囿于當時計劃生育的人口政策及人口存量尚有很大空間,沒有發出預警。目前,我國人口雖然在增長,但從整體上來看,已經屬于增長性下降了。
國外應對人口負增長的經驗值得參考,比如促進女性和老年人就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等。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13個國家在經歷人口負增長后依然保持著經濟增長的勢頭,有的國家甚至是先出現人口負增長,而后又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比如匈牙利、羅馬尼亞、波蘭。
“人口負增長并非經濟衰退的決定性因素,也可以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李建民表示,我國的應對策略是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過去,供給側改革很高效,如今要加強需求側改革,最核心的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通過改善收入分配制度,切實提升民眾收入和消費意愿,才能有持續的動力。人口撫養比的改變將使現有社會保障體系面臨沖擊,因此養老保險必須有新的認識與設計。
李建民表示,未來30年,人口負增長會一直持續,但這個過程溫和一點,對我國會比較好。在未富先老的局面下,人口不能減少太快,人口的內部結構也更重要。重塑人口發展信心,需要更多切實有效的政策落地。李建民認為,當前不能只是單純呼吁年輕人生孩子,提升生育意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了解群眾心聲,對于不想生育的群體予以尊重,對于想生不敢生的群體,要從多方面支持。例如,整頓彩禮攀比之風,建設更多的托育機構,保障父母育兒假,給予社會支持和家庭生育補貼,提倡不加班,保障女性崗位和工作彈性,不因生育孩子而懲罰辭退她們,在全社會營造有利于生育的氛圍。此外,中小學校不要搞惡性競爭和內卷,應回歸教育本真,重視孩子真正的健康成長。
李建民強調,人口負增長并非“事不關己”,長遠來看,對每個人都會有影響,我們必須要做好長遠打算,在婚戀和生育計劃、未來的職業方向、養老金儲備等方面打出提前量。
受訪專家: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 李建民
本報記者 高 陽《生命時報》 2023-04-07 第1694期 第2版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我國2022年比2021年總人口數量少了85萬,這是自1961年以來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中斷了連續61年的人口正增長。這背后潛伏著怎樣的危機,又會如何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呢?
未富先老,挑戰巨大
“人口負增長是社會發展必然趨勢。”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李建民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類發展水平越高,生育率就越低。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口會從快速增長走向相對緩慢增長。聯合國數據顯示,2021年,有38個國家和地區處于內生性人口負增長之中,主要原因在于長期的低生育率。
“大多數發達國家都經歷過這個過程。”李建民介紹,德國從1973年開始經歷人口負增長,匈牙利從1980年至今40多年間人口減少10%,日本從2010年負增長至今,十余年人口總規模降低約3%……“人口負增長是不可逆的。”李建民說,盡管各國近些年一直都在出臺各種政策鼓勵生育,但也無力扭轉生育率下降的大趨勢。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發達國家人口的負增長并未帶來經濟的負增長。盡管一些國家生育率低,但生育意愿并不低。歐洲生育意愿約為2.2~2.3,而我國很多育齡青年生育意愿只有1.6~1.9。
“我國的人口負增長面臨復雜、緊迫的局面。”李建民說,生育率下降、老齡化、勞動人口減少等諸多問題疊加。僅從老齡化過程時間來看,法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澳大利亞用了73年,美國69年,加拿大65年,日本26年,而我國僅用了22年,面臨著“未富先老”的巨大挑戰。
負面影響關乎每個人
有人認為,中國人口基數大,負增長構不成威脅,甚至覺得人少了更好,有利于公平分配教育、醫療、就業等資源。但事實上,人口負增長可能影響整個社會和個人命運。
“要從長遠視角評估人口負增長的影響。”李建民表示,人口總量減少,實際上是勞動資源減少。人口負增長最直接的后果是城市“虹吸效應”更加明顯。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大城市基本不受人口增長減緩和人口結構改變的影響,省會城市及東部沿江、沿海地區人口10年來增長迅速。大城市有“喘息”的機會,但欠發達城市將面臨非常大的挑戰。李建民表示,未來城市人口增長不再依賴人口出生的自然增長,而是依賴人口遷徙。以東北地區為例,若經濟不好,人口流失嚴重,低出生率加劇,會形成惡性循環。“年輕人不要覺得人口負增長事不關己。”李建民分析,所在的城市人少了,導致消費需求減少,不利招商引資,地方經濟將面臨降速或停滯,就業機會大幅減少,個人可能面臨失業及巨大的家庭負擔,醫療、教育等資源的分配規模也面臨收縮,人才無法接續和補充,優質資源可能會更加稀缺。
“人口撫養比”也在發生變化。目前,多數城市是5個年輕人繳納的養老金供養1個老人,但在不遠的將來,會達到2個年輕人供養1個老人。李建民說,進入低生育率社會,人人都要為人生后幾十年做好充足養老準備。
讓沖擊盡量“軟著陸”
李建民介紹,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學者就已預測到這一結果。生育率低于2.1,就是人口開始負增長的“分界線”。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生育率就在下降中,1990年生育率達到2.17, 1991年已降至2.01。只不過,囿于當時計劃生育的人口政策及人口存量尚有很大空間,沒有發出預警。目前,我國人口雖然在增長,但從整體上來看,已經屬于增長性下降了。
國外應對人口負增長的經驗值得參考,比如促進女性和老年人就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等。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13個國家在經歷人口負增長后依然保持著經濟增長的勢頭,有的國家甚至是先出現人口負增長,而后又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比如匈牙利、羅馬尼亞、波蘭。
“人口負增長并非經濟衰退的決定性因素,也可以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李建民表示,我國的應對策略是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同時發力。過去,供給側改革很高效,如今要加強需求側改革,最核心的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通過改善收入分配制度,切實提升民眾收入和消費意愿,才能有持續的動力。人口撫養比的改變將使現有社會保障體系面臨沖擊,因此養老保險必須有新的認識與設計。
李建民表示,未來30年,人口負增長會一直持續,但這個過程溫和一點,對我國會比較好。在未富先老的局面下,人口不能減少太快,人口的內部結構也更重要。重塑人口發展信心,需要更多切實有效的政策落地。李建民認為,當前不能只是單純呼吁年輕人生孩子,提升生育意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了解群眾心聲,對于不想生育的群體予以尊重,對于想生不敢生的群體,要從多方面支持。例如,整頓彩禮攀比之風,建設更多的托育機構,保障父母育兒假,給予社會支持和家庭生育補貼,提倡不加班,保障女性崗位和工作彈性,不因生育孩子而懲罰辭退她們,在全社會營造有利于生育的氛圍。此外,中小學校不要搞惡性競爭和內卷,應回歸教育本真,重視孩子真正的健康成長。
李建民強調,人口負增長并非“事不關己”,長遠來看,對每個人都會有影響,我們必須要做好長遠打算,在婚戀和生育計劃、未來的職業方向、養老金儲備等方面打出提前量。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老年皮炎常伴合并癥04-29
- [事件]手腳突然變色 警惕雷諾現象04-29
- [事件]中風后記性不好能治嗎04-29
- [事件]雙腳為“高脂”報警04-28
- [事件]警惕血壓突然“爆表”04-28
- [事件]聽著歌運動沒那么累04-28
- [事件]“軟柿子”多是不自信04-27
- [事件]定目標:求高得中 求中得下04-27
最新文章
- [事件]老年皮炎常伴合并癥04-29
- [事件]手腳突然變色 警惕雷諾現象04-29
- [事件]中風后記性不好能治嗎04-29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9太陰陽明論...04-28
- [事件]雙腳為“高脂”報警04-28
- [事件]警惕血壓突然“爆表”04-28
- [事件]聽著歌運動沒那么累04-28
- [事件]“軟柿子”多是不自信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