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年人學樂觀豁達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3-5-26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閱歷豐富抗壓能力強 看淡得失積極老齡化 向老年人學樂觀豁達
《生命時報》 2023-05-12 第1702期 第1版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樂觀豁達幾乎是全球長壽老人的唯一共性。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發展心理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又進一步得出結論:老年人確實有樂觀的條件——人們日常壓力源的數量和對日常壓力源的反應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
研究表明:人越老,壓力源越少
該研究使用的是美國日常經驗研究(NSDE)的數據,NSDE是美國一項全國性研究,始于1995年。此次研究從3000多名成年人的生活記錄中收集了4萬多天的日常生活綜合數據。研究開始時,受訪者的年齡在25~74歲之間,他們被邀請參加由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老齡化研究所領導的大型美國中年日常研究項目。受訪者需要定期參加電話訪談,由研究人員對其進行連續8天的每日壓力水平評估,最終形成了一個跨越20年的縱向“日記”。
研究人員注意到,人們報告的日常壓力數量以及他們對這些壓力的情緒反應與年齡增長呈負相關關系。例如,25歲的人報告有近一半的日子里有壓力,而70歲的人只有30%的日子里報告有壓力。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人類發展和家庭研究領域的大衛·阿爾梅達教授表示,年輕人可能兼顧更多事情,包括工作、家庭和住房所產生的日常壓力,比如開會遲到、與伴侶發生爭執、照顧生病的孩子等,一件件小事堆積起來的情緒反應都關系之后的健康狀況。但是,隨著年齡增長,人們的社會角色和動機發生變化,老年人可以最大化地享受他們所擁有的時間、財富,壓力更少。“橫向對比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壓力反應發現,25歲左右的人在經歷壓力的日子里會變得暴躁;到了50歲左右,人們受壓力源暴露的影響最小;60歲末和70歲初的老年人,可能因健康問題會有更多挑戰,日常壓力略有增加。”
“這個研究結果跟我們平時想得不一樣。”北京老年醫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呂繼輝說,一般人們覺得人到暮年,就傾向于悲觀、消極、更脆弱。但這只是從身體情況的角度出發,而從心理反應來看,人可能年紀越大,越樂觀豁達。正如《論語·為政》里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70歲后,只要不做出格的事,人更隨心所欲。
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康琳則表示,該研究結果值得參考,但還需就不同國情進行深入分析。在美國,很多老人退休后可能是沒有負擔的,因為他們不會有太多牽絆,完全為自己而活。但中國有深厚的家庭文化,一些老人退休后會幫子女帶孩子,小空間內幾代人由于不一樣的生活習慣和思維觀念,也可能產生很多矛盾,老人所承受的壓力會從職場轉變家庭,依然很大。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也有老人天性樂觀,或生活經驗豐富,抗壓能力強。
多因素讓老人更樂觀
如何變老不僅取決于我們面臨的挑戰,還取決于我們如何處理這些挑戰。專家們表示,很多老年人比年輕人更為樂觀豁達,背后有諸多原因。
更易回避消極刺激。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米歇爾·凱瑟琳曾開展實驗,向18~81歲人群展示51種不同情緒偏向的圖像,發現年輕人對負面事物(如撞車等)反應更強烈,而對積極事物(如萌寵等),不同年齡人群的差別不大。研究認為,隨著年齡增長,大腦對負面情緒刺激的反應越來越慢,老人更能避免消極情緒,因而更樂觀。
經濟壓力較低。較低的經濟水平意味著更高的壓力水平,以及不能負擔良好的醫療保健和均衡飲食,積極情緒會被消磨。而老年人大多有退休金或保險金,或是有子女撫養,經濟情況相對更好。
社會環境有保障。呂繼輝表示,社會環境對老人的人生態度有強烈影響,具體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物理環境,包括住宅、街道、公共場所等是否對老年人友善。比如到醫院就診,老人是否足夠便利;出行過馬路時,綠燈時間是否足夠老人順利通過等。二是人文環境,包括家庭和社會對老年人的尊重和寬容。比如,在擁擠的車廂,是否有人為老人讓座;數字化普及后,是否考慮為老年人提供簡化操作等。
社交支持強大。諸多研究顯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延長壽命、保持健康快樂的重要因素。上述研究認為,很多人一退休就把原來工作中的部分聯系人刪除了,朋友圈里留下的都是讓他真正感到愉悅、互相促進的朋友,這才是高質量的社會關系。康琳說,人有社會屬性,任何人都需要從外界得到一些認可。社交支持包括家人、朋友、鄰居,以及志同道合的興趣“搭子”等,社交支持強大可以讓老人獲得更多關注,在應對壓力和困難時更容易獲得幫助。
生活閱歷豐富。康琳表示,很多老年人的閱歷比年輕人更豐富,能夠辯證地看待自身得失,積極應對身體健康狀況的變化,遇到挫折也有更多解決方法,自然更豁達、快樂。
專家們表示,一些個人化的因素對老年人的樂觀態度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影響。《美國老年醫學會雜志》上一項研究稱,性格外向的老人是處理壓力的“天才”,但性格敏感、情緒波動大的老人,處理壓力的能力明顯偏低。另外,伴隨年齡增長,血管老化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早期的影響就是改變個人的性格,可能越來越固執。能接受他人意見的老人,通常身體更健康,心胸更豁達。
變老會產生“積極效應”
57歲的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斯坦福長壽研究中心主任勞拉·卡斯藤森曾表示,大多數性格乖戾的老年人,年輕時可能脾氣就不好,但衰老并不會將快樂之人變成整天悶悶不樂的人。研究表明,在步入老年的過程中,人們在情緒上變得更加穩定,更加知足。美國斯坦福長壽研究中心主任芭芭拉·斯特勞克表示,過去認為衰老會讓人失去大量的腦細胞,但如今的研究發現,認知能力在40~68歲達到高峰,這期間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強。他們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經驗和知識,給年輕人以更多指導,比如就業指導等。
專家們認為,年老并不代表著消極,相反,可能收獲更多人生閱歷,全社會應該轉換觀念,向老人學習他們身上獨特的閃光點。“新冠疫情期間,一些年輕人患上了抑郁癥,而我認識的一位80多歲老人,在疫情期間學會了彈鋼琴。他覺得自己身體已經不能出去長途旅行或進行游泳之類的鍛煉了,所以才彈琴,既能學新東西,又能鍛煉手腦。他這種樂觀的心態和對健康狀態的坦然,令人敬佩。”康琳說,老齡化社會的背景之下,老人越來越多,社會不該總把老人當弱者。很多人雖然年齡大了,但精神和身體狀況都非常好,完全有能力繼續實現自我價值。尊重老人的價值,才是老年友善型社會的出發點,也是為老人提供一切社會服務和生活幫助的初衷所在。
全球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喬納森·勞赫提出的“幸福曲線”理論就指出,隨著年齡增長,人們的幸福感呈向下的淺“U”形。人們年輕時,很難辨清自己的喜好,但到了老年,他們空閑時間變多,所享受的社會保障增多,更清楚什么才是真實、純粹的幸福。各國民眾的幸福曲線幾乎一致,毋庸置疑,變老會產生“積極效應”。
受訪專家:
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 康 琳 □北京老年醫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 呂繼輝
本報記者 虞 曄《生命時報》 2023-05-12 第1702期 第1版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表明,樂觀豁達幾乎是全球長壽老人的唯一共性。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發展心理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又進一步得出結論:老年人確實有樂觀的條件——人們日常壓力源的數量和對日常壓力源的反應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
研究表明:人越老,壓力源越少
該研究使用的是美國日常經驗研究(NSDE)的數據,NSDE是美國一項全國性研究,始于1995年。此次研究從3000多名成年人的生活記錄中收集了4萬多天的日常生活綜合數據。研究開始時,受訪者的年齡在25~74歲之間,他們被邀請參加由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老齡化研究所領導的大型美國中年日常研究項目。受訪者需要定期參加電話訪談,由研究人員對其進行連續8天的每日壓力水平評估,最終形成了一個跨越20年的縱向“日記”。
研究人員注意到,人們報告的日常壓力數量以及他們對這些壓力的情緒反應與年齡增長呈負相關關系。例如,25歲的人報告有近一半的日子里有壓力,而70歲的人只有30%的日子里報告有壓力。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人類發展和家庭研究領域的大衛·阿爾梅達教授表示,年輕人可能兼顧更多事情,包括工作、家庭和住房所產生的日常壓力,比如開會遲到、與伴侶發生爭執、照顧生病的孩子等,一件件小事堆積起來的情緒反應都關系之后的健康狀況。但是,隨著年齡增長,人們的社會角色和動機發生變化,老年人可以最大化地享受他們所擁有的時間、財富,壓力更少。“橫向對比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壓力反應發現,25歲左右的人在經歷壓力的日子里會變得暴躁;到了50歲左右,人們受壓力源暴露的影響最小;60歲末和70歲初的老年人,可能因健康問題會有更多挑戰,日常壓力略有增加。”
“這個研究結果跟我們平時想得不一樣。”北京老年醫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呂繼輝說,一般人們覺得人到暮年,就傾向于悲觀、消極、更脆弱。但這只是從身體情況的角度出發,而從心理反應來看,人可能年紀越大,越樂觀豁達。正如《論語·為政》里說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70歲后,只要不做出格的事,人更隨心所欲。
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康琳則表示,該研究結果值得參考,但還需就不同國情進行深入分析。在美國,很多老人退休后可能是沒有負擔的,因為他們不會有太多牽絆,完全為自己而活。但中國有深厚的家庭文化,一些老人退休后會幫子女帶孩子,小空間內幾代人由于不一樣的生活習慣和思維觀念,也可能產生很多矛盾,老人所承受的壓力會從職場轉變家庭,依然很大。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也有老人天性樂觀,或生活經驗豐富,抗壓能力強。
多因素讓老人更樂觀
如何變老不僅取決于我們面臨的挑戰,還取決于我們如何處理這些挑戰。專家們表示,很多老年人比年輕人更為樂觀豁達,背后有諸多原因。
更易回避消極刺激。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米歇爾·凱瑟琳曾開展實驗,向18~81歲人群展示51種不同情緒偏向的圖像,發現年輕人對負面事物(如撞車等)反應更強烈,而對積極事物(如萌寵等),不同年齡人群的差別不大。研究認為,隨著年齡增長,大腦對負面情緒刺激的反應越來越慢,老人更能避免消極情緒,因而更樂觀。
經濟壓力較低。較低的經濟水平意味著更高的壓力水平,以及不能負擔良好的醫療保健和均衡飲食,積極情緒會被消磨。而老年人大多有退休金或保險金,或是有子女撫養,經濟情況相對更好。
社會環境有保障。呂繼輝表示,社會環境對老人的人生態度有強烈影響,具體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物理環境,包括住宅、街道、公共場所等是否對老年人友善。比如到醫院就診,老人是否足夠便利;出行過馬路時,綠燈時間是否足夠老人順利通過等。二是人文環境,包括家庭和社會對老年人的尊重和寬容。比如,在擁擠的車廂,是否有人為老人讓座;數字化普及后,是否考慮為老年人提供簡化操作等。
社交支持強大。諸多研究顯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延長壽命、保持健康快樂的重要因素。上述研究認為,很多人一退休就把原來工作中的部分聯系人刪除了,朋友圈里留下的都是讓他真正感到愉悅、互相促進的朋友,這才是高質量的社會關系。康琳說,人有社會屬性,任何人都需要從外界得到一些認可。社交支持包括家人、朋友、鄰居,以及志同道合的興趣“搭子”等,社交支持強大可以讓老人獲得更多關注,在應對壓力和困難時更容易獲得幫助。
生活閱歷豐富。康琳表示,很多老年人的閱歷比年輕人更豐富,能夠辯證地看待自身得失,積極應對身體健康狀況的變化,遇到挫折也有更多解決方法,自然更豁達、快樂。
專家們表示,一些個人化的因素對老年人的樂觀態度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影響。《美國老年醫學會雜志》上一項研究稱,性格外向的老人是處理壓力的“天才”,但性格敏感、情緒波動大的老人,處理壓力的能力明顯偏低。另外,伴隨年齡增長,血管老化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早期的影響就是改變個人的性格,可能越來越固執。能接受他人意見的老人,通常身體更健康,心胸更豁達。
變老會產生“積極效應”
57歲的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斯坦福長壽研究中心主任勞拉·卡斯藤森曾表示,大多數性格乖戾的老年人,年輕時可能脾氣就不好,但衰老并不會將快樂之人變成整天悶悶不樂的人。研究表明,在步入老年的過程中,人們在情緒上變得更加穩定,更加知足。美國斯坦福長壽研究中心主任芭芭拉·斯特勞克表示,過去認為衰老會讓人失去大量的腦細胞,但如今的研究發現,認知能力在40~68歲達到高峰,這期間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強。他們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經驗和知識,給年輕人以更多指導,比如就業指導等。
專家們認為,年老并不代表著消極,相反,可能收獲更多人生閱歷,全社會應該轉換觀念,向老人學習他們身上獨特的閃光點。“新冠疫情期間,一些年輕人患上了抑郁癥,而我認識的一位80多歲老人,在疫情期間學會了彈鋼琴。他覺得自己身體已經不能出去長途旅行或進行游泳之類的鍛煉了,所以才彈琴,既能學新東西,又能鍛煉手腦。他這種樂觀的心態和對健康狀態的坦然,令人敬佩。”康琳說,老齡化社會的背景之下,老人越來越多,社會不該總把老人當弱者。很多人雖然年齡大了,但精神和身體狀況都非常好,完全有能力繼續實現自我價值。尊重老人的價值,才是老年友善型社會的出發點,也是為老人提供一切社會服務和生活幫助的初衷所在。
全球知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喬納森·勞赫提出的“幸福曲線”理論就指出,隨著年齡增長,人們的幸福感呈向下的淺“U”形。人們年輕時,很難辨清自己的喜好,但到了老年,他們空閑時間變多,所享受的社會保障增多,更清楚什么才是真實、純粹的幸福。各國民眾的幸福曲線幾乎一致,毋庸置疑,變老會產生“積極效應”。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老年皮炎常伴合并癥04-29
- [事件]手腳突然變色 警惕雷諾現象04-29
- [事件]中風后記性不好能治嗎04-29
- [事件]雙腳為“高脂”報警04-28
- [事件]警惕血壓突然“爆表”04-28
- [事件]聽著歌運動沒那么累04-28
- [事件]“軟柿子”多是不自信04-27
- [事件]定目標:求高得中 求中得下04-27
最新文章
- [事件]老年皮炎常伴合并癥04-29
- [事件]手腳突然變色 警惕雷諾現象04-29
- [事件]中風后記性不好能治嗎04-29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9太陰陽明論...04-28
- [事件]雙腳為“高脂”報警04-28
- [事件]警惕血壓突然“爆表”04-28
- [事件]聽著歌運動沒那么累04-28
- [事件]“軟柿子”多是不自信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