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少子化沖擊多個行業

少子化沖擊多個行業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3-6-5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產科不再火爆 幼兒生源減少 奶粉銷量下滑 少子化沖擊多個行業


  受訪專家: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熊丙奇

  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 朱丹蓬
  本報記者 虞 曄

  《生命時報》 2023-05-19 第1704期 第2版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在2011~2017年間,我國每年出生人口總數基本上維持在1800萬左右,未出現太大波動,但到了2018年,出生人口總數跌至1523萬,而在2022年,這一數字只有956萬。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0~14歲人口比重就開始下滑:1964年為40.7%,1982年為33.6%,1990年為27.7%,2000年為22.9%,到了2010年,己經降為16.6%,此后5年基本維持在這個水平。2022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0~14歲人口占17.95%。“少子化”不僅帶來了人口結構的改變,也在醫療、教育及嬰幼兒產業等領域引發了“蝴蝶效應”。

  從“一床難求”到“一孩難求”

  曾幾何時,公立醫院產科“一卡難建”“一床難求”的現象十分普遍,然而近段時間,部分產科陷入了“冷板凳”境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2014~2019年北京(海淀區和朝陽區)、成都、武漢、深圳四市的監測發現,2017年以后,除公立三級醫院外,其他類型助產醫療機構產科床位使用率和產科醫師工作負荷均明顯降低。

  產科遭冷遇的現象,在二級醫院、專科醫院、民營醫院中更加明顯北京市東城區婦幼保健院是一家二級專科醫院,2016年下半年,該院平均每月要迎接200多個新生命,但如今每月只有20~40名嬰兒出生;原本8人間的病房被改為雙人間,但一般只住1人,即使這樣,兩排病房也只用了一排。

  2016年,趙女士在某二線省會城市的婦幼保健院生了頭胎,彼時待產房爆滿,只收破水的產婦。“我得自己提著吊瓶和生產包走進產房。孩子都快出來了,醫生還叫我簽‘同意無床,堅決要求住院’的保證書。”而這種“住院”沒有床位,只有凳子。最后,趙女士自費住了單間,順產兩天后就被催著出院了。2021年,趙女士在同一家醫院生了二胎,整個待產房只有2個產婦。進產房時,一個護士幫拿衣服和生產包、一個推輪椅、一個開門帶路。產后住院時,趙女士甚至可以選喜歡的房號。“一層樓有30多個房間,只住了一半人。”

  受少子化現象的影響,有的醫院縮小了產科規模,一些技術水平偏弱的基層醫院甚至直接將產科取消,只留下婦科。與此同時,婦產專科醫院的數量也面臨“縮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我國婦產專科醫院的數量從2011年到2018年一直處于增長態勢,但2016年后增速明顯減緩。

  隨著少子化現象到來的,還有幼兒園關停潮。天眼查數據顯示,國內企業名稱、經營范圍含幼兒園或托兒所的企業注冊數量,自千禧年來一路暴漲逾204%,但在2022年,卻出現了近十年來的首次下滑,同比降幅超32%。幼兒園企業的注銷數一路攀升,從2018年的900家,升至2022年的8000家。

  2019年的幼兒園入學“拼爹”現象,讓家住上海市長寧區的陳女士記憶猶新。她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當時為了讓大兒子上一個好的幼兒園花了很多心思,早早排隊、托人找關系,最后花了不少錢,才把大兒子送進一家較好的民辦幼兒園。“聽說有的家長在懷孕時就已經開始托人找關系了。”但到了2022年二兒子上幼兒園時,情況發生了逆轉。“原本計劃招生22人的國際班,只招到14人;計劃招生30人的普通班,最終也只有22人;過去需要提前上托育班才有機會獲取排隊資格的民辦幼兒園,也因為招不到生而放寬了標準。”陳女士說。

  這種現象不只發生在民辦幼兒園,曾經“一園難求”的公立幼兒園開始“一孩難求”。多位家長向記者反映,由于對口小區的孩子數量減少,一些公立幼兒園擴大了招生范圍,但是原本30人的班級,一般也只能招到20~24人。

  不論是民辦還是公立,優質的幼兒園可能只是面臨招生難的問題,但一些普通幼兒園卻直接倒閉。家住上海市靜安區的王女士告訴記者,小區旁有一家規模不大的幼兒園,生源以附近居民區的小孩為主。考慮到離家較近,她原本打算把孩子送去就讀,沒想到的是,今年過完年,幼兒園宣布關閉了,在讀的孩子分流去了其他幼兒園。“去年,某知名早教機構都關閉了多家門店,資金實力不夠雄厚的民辦幼兒園,在遇到生源大減的情況下關閉,也就不足為奇了。” 王女士說道。

  當然,出生人口數量的減少也波及了嬰幼兒相關產業的“蛋糕”。以乳制品行業為例,全球增長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顯示,中國嬰配粉市場的零售量從2019年開始下降,預計到2025年將下降到76.49萬噸,2020~2025年零售量的年復合增長率為-4.1%。

  2019年,我國實際奶粉市場銷量下滑11%,銷售額下降8%,其中,嬰配一段奶粉銷量下滑最大,個別企業為增加新客消費,甚至推出嬰配一段奶粉免費贈送活動。根據興業證券研究預計,受未來出生率下降和母乳喂養率提升的影響,我國嬰配粉市場規模增速將放緩至個位數。“若人口紅利消失,年銷售額低于3億~5億的中小型奶粉企業基本無生存空間,很多會被并購或成為大型企業的代工廠。”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說道。因此,乳制品行業這幾年一直流傳著一句話——“要么出眾,要么出局。”

  合理布局才能“破局”

  出生人口減少,對相關行業有沖擊,但同時也帶來了發展機遇。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主任醫師段濤在接受《生命時報》采訪時表示:“產科發生的變化也不全是壞事。”生育率下降,部分地區的產科“產能過剩”,為醫療資源優化配置帶來了契機。比如,產科床位壓縮后,部分產科醫生可轉到婦科,一些產科醫學生的培養可能會向基層轉移,帶來醫療資源的下沉;一些小型專科醫院被并入同類型頭部醫院后,可能會迎來升級改造,并借助品牌效應獲得“新生”;一些醫院著手完善服務鏈條,提供從產前保健到產后康復的一條龍服務,這些對廣大產婦來說都是好事。

  “作為教育領域的‘上游產業’,幼兒園目前的困難可能是一個‘預警’。出生人口下降對我國的教育發展規劃會產生一系列影響,小學、初高中甚至高等教育階段,未來都可能面臨這類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簡單粗暴地關停學校、減少教師并非解決之道,合理布局才是關鍵。

  首先,幼兒園、各級學校可以借此機會提升辦學質量,要從以前重視規模發展,過渡到重視質量發展。

  其次,部分幼兒園可以考慮轉換“賽道”。目前,幼兒園“一孩難求”,但是小于3歲的孩子又面臨入托難的問題。“幼兒園發展托育一體化是未來教育發展規劃的重點。”熊丙奇表示,鼓勵幼兒園招收2~3歲的幼兒。可以根據區域內幼兒園的學位情況,確定新的幼兒園班額,把多出的學位用于招2~3歲幼兒,并對幼師進行適應托育的培訓。記者了解到,目前一些民辦幼兒園已經開設了托育班,生源遠遠多于幼兒園,即使一個月收費七八千元,仍然能招滿好幾個班級。

  最后,走特色辦學之路。生源減少后,幼兒園競爭非常激烈。不論是民辦還是公立,都應該一視同仁,給市場一個教育差異化的選擇。民辦幼兒園可以根據需求,延后放學時間,比如分成下午4點和6點半這兩個時段放學,方便沒有及時接送孩子條件的家庭。一些幼兒園還通過開展興趣班或才藝培訓課程吸引生源,從薩克斯到網球、冰球,甚至馬術課,應有盡有,讓小孩從幼兒園開始就探索興趣愛好,同時還減輕了父母的接送壓力。

  “對于頭部乳制品企業來說,機遇仍在。出生人口雖然減少,但客單價不一定會減少,加之奶粉高端化趨勢明顯,市場容量會因客單價的提升適當‘回血’,這是優生優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此外,頭部企業可以做延伸產品,比如兒童奶粉、成人奶粉等全生命周期產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增量作用。”朱丹蓬說。

  促生育依舊是核心

  長期的低生育率,致使2022年成為我國的人口負增長元年,而人口負增長又是全國性人口規模萎縮的開始。嬰幼兒相關行業目前發生的變化,也許只是一個縮影,積極解決生育率持續低迷的核心問題,未來各行各業才能更好地發展。

  人們之所以不愿生,除了生育觀念的轉變,最大的問題在于育兒成本高。《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2版》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居民收入、支出數據,以及物價水平,估算了育兒費用:全國范圍內,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48.5萬元;0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為62.7萬元;上海作為一線城市的代表,以102.6萬元的育兒成本,成為全國育兒的“天花板”。

  目前,不少大城市都出臺了鼓勵生育政策,可供借鑒。例如,在一線城市中人口結構最年輕的深圳,生育第一個子女可累計獲得補貼7500元;生育第二個子女,累計獲得補貼1.1萬元;生育第三個子女,累計補貼1.9萬元;超過三個子女的,按照第三個計發。再比如,北京市明確,未成年子女數量較多的家庭申請公租房的,可以納入優先配租范圍。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