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五大心理資產護心臟

五大心理資產護心臟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3-6-17 00:01
    【byb.cn 】(來源:)樂觀、快樂、自尊、有歸屬感、感覺被愛 五大心理資產護心臟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 張海澄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雙心門診(心理心臟多學科門診)心內科主治醫師 彭 娟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雙心門診(心理心臟多學科門診)心理醫學科主治醫師 李園園

  本報記者 施 婕
  《生命時報》 2023-05-30 第1707期 第1版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是說孩童時期養成的習慣與性格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近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為中國這句古話增加了新的內涵。研究認為,在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樂觀、快樂、自尊、有歸屬感以及感覺被愛的水平越高,成年后的心臟代謝狀況就越好。

  早年心理資產多,心臟代謝好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意識到心臟與心理、精神狀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黃帝內經》記載:“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屬也”。意思是說,心氣的充沛和心血的充盈保證了人體正常的精神活動。隨著現代醫學發展,“雙心”醫學誕生,心臟生理和精神心理共治的理論體系與傳統醫學可謂殊途同歸。

  過往研究顯示,樂觀和快樂等積極情緒能促進心臟健康,但研究對象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美國心臟協會雜志》上刊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這項新研究更注重生命早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人員從1994年開始對近3500名平均年齡為16歲的美國高中生隨訪了24年,記錄了可以衡量他們心臟代謝水平的數據,包括血脂、血壓、血糖、c反應蛋白(衡量炎癥的指標)、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

  心臟代謝健康意味著:

  1.身體質量指數和腰圍在理想范圍內;

  2.血糖正常(未服藥降血糖);

  3.理想的膽固醇水平(不服用降低膽固醇的藥物);

  4.正常血壓(不服藥降低血壓);

  5.沒有心血管疾病的跡象,如先前的心臟病發作或中風。


  研究將積極情緒細致地總結為“五大心理資產”,即樂觀、快樂、自尊、有歸屬感和被愛的感覺。經過一系列調研發現,心理資產每增加一項,就會使心臟代謝健康的可能性增加12%;擁有4~5項心理資產的青少年,成年后保持心臟代謝健康的可能性要高69%。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理醫學科主治醫師李園園說,這說明積極情緒具有一定累積效應,縱觀整個生命周期也是這樣。青春期是兒童發育到成人的重要轉折時期,青春期體內激素水平波動較大,所以情緒起伏也較大,遇到學業、家庭問題時很容易出現負面情緒。如果將心臟疾病的發現比作果實,青少年時期潛藏的心理問題則屬于樹根層面的問題。

  哈佛大學曾進行過一項跨越80年的研究,對724名參與者以及他們的子女進行了終其一生的追蹤研究。在探索哪些早年因素會影響晚年幸福安康的問題時,研究人員猜測了耐力、身材、運動、家族遺傳等健康要素,也猜測了社交、父母學歷、家庭階層等社會要素,但最終發現,與晚年健康分數顯著相關的竟是“童年是否溫暖”的相關因素。同時,他們還發現,童年溫馨有愛的人,心理更健康,未來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的心理應對機制、人際關系等評分更高,社會適應能力、抗壓能力等也更強,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五項“資產”讓心臟強大

  專家們表示,負面情緒、壓力環境都會損害心臟健康,而積極情緒對于心臟的療愈作用有時可能勝過任何藥物,具體到每一種積極的情緒,它們的“功效”有所不同。

  樂觀,心臟的“修補匠”

  有研究認為,悲觀主義與炎癥、血壓升高等有關,樂觀則是一種放松機制,也是一種復原能力,能夠讓人更快地從緊張狀態中復原,避免因精神緊張帶來的生理性損傷。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上的研究顯示,樂觀可能通過降低炎癥和改善新陳代謝來提升心臟免疫力。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張海澄分析說,樂觀的人能更好地控制飲食、勞逸結合,也容易做出更多健康行為、健康決策,以及接受健康建議,如積極戒煙戒酒等,這對于預防和控制心臟疾病都有積極作用。


  適度快樂,心血管負擔輕

  美國克利夫蘭大學的一項研究找到了快樂作用于心血管健康的機制。他們發現,當人感到快樂時,會表現出心率和血壓下降。這意味著,動脈和血管的壓力會減輕,心臟就不必那么費力地將血液泵送到全身,并且當罹患心臟病時,中風或心臟驟停的可能性也隨之降低。不過,張海澄表示,快樂要適度,過度歡喜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不好。情緒突然的興奮會刺激體內的腎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交感神經過度激活,影響心肌細胞代謝,導致心肌缺血或引發心律失常。


  自尊水平高,心臟有韌性

  李園園表示,自尊定義為自我尊重、自我關愛,是對自己較為滿意的一種心態,自尊、自信的人,人際關系大多都維持得不錯。過往研究證據表明,當人們擁有高自尊水平時,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及自卑等負面自我評價都相對更少。巴西學者曾在巴西圣保羅州一家醫院做過一項調查,發現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會在治療后出現一些心理不適應,比如需要長期接受藥物或手術治療、一些過激的行為活動受限、需要家人照看等,而自尊水平高的患者,往往有更強的適應能力,且更積極地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


  歸屬感,心臟的“保護傘”

  歸屬感是自己感覺被別人或被團體認可與接納時的一種感受。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雙心門診(心理心臟多學科門診)心內科主治醫師、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心身醫學專業委員會雙心學組副組長彭娟說,“與社會脫節的健康危害相當于每天吸15支香煙,而伴隨歸屬感而來的社會關系是保護因素,當我們覺得自己得到了支持、不孤獨時,我們能更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困難。”此外,歸屬感強的人,能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生活方式更健康,在醫療過程中的依從性更高,在突發心臟疾病的時刻也更容易獲得幫助,這無形之中為心臟健康創造了一個保護環境。


  愛讓心臟更強壯

  近十年來,來自《心理科學》《生物心理學》及《歐洲預防心臟病學雜志》上的多項研究表明,愛能降低血壓和心率,幫助我們擁有更健康的動脈,減少心臟疾患。彭娟解釋道,過往有一些證據提到,當我們與愛人深情相擁,身體會釋放催產素,可以調節壓力反應、降低血壓;大腦也會釋放多巴胺等激素,心跳會加快,長遠來看會讓心臟更強壯,跳得更有勁兒。愛人之間的生活方式也會互相影響,諸多證據表明,已婚人士常常生活更規律,健康飲食、積極鍛煉的可能性也更高。


  修心是一生的功課

  彭娟說:“臨床中發現,有的不良情緒可能會被誤判為心臟疾病,而有的心理問題確實也引發了心臟疾患。所以,不少醫院都設立了雙心門診,由心內科醫生和心理醫生聯合坐診,軀體疾病與心理疾病必須標本兼治,身心同治。”心理資產一部分受遺傳因素影響,即先天具備樂觀開朗的性格,另一部分則依賴后天的培養。專家建議從以下四方面努力,增加自己的心理資產。

  保持精力旺盛。身體健康是實現其他需求的必要“物質基礎”,具體要做到均衡膳食、堅持鍛煉、控好體重、規律作息、戒煙限酒。需要強調是,在體育鍛煉中,除了做好常規的有氧運動、力量練習和拉伸訓練外,也可以做一些“養心”的運動,比如瑜伽、八段錦、太極拳等。

  不斷學習和積累經驗。受教育程度高,知識和閱歷豐富,自信和自尊感就更強,解決問題和抗挫折能力也更強。不斷學習,鍛煉思維能力,尤其對老年人來說,面對衰老和退休,需要平衡心中的失落感,保持學習能力,開發更多興趣愛好,讓自己的精神生活永遠豐盈。

  擁有舒適的社交圈。社交對獲得尊重、愛和歸屬感都十分重要。個人需要具備和諧的家庭關系、親密的友誼關系以及同事、同學、鄰里等支持關系。伴侶、子女等核心關系對個人而言尤為關鍵,所以遭遇喪偶、失獨的人群,尤其應當重視自己的心理調節,必要時尋求專業人士幫助,以免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在社交過程中,志趣相投、互相補足是最理想的狀態,關系的質量勝過數量。

  改變不幸童年的影響。盡管心血管疾病大部分會在55歲以后發作,但潛在的影響已在青少年期開始。實踐證明,良師益友的關心、愛人的撫慰,以及行善施愛,都可以幫助人們走出童年陰影,迎接光明的人生。李園園表示,青少年時期的心理健康狀態應多加關注,從諸多統計數據能看到,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呈增長趨勢,焦慮抑郁的孩子比以前更多了,臨床當中,心理問題進展成心身問題的孩子也在增多,家長要維護家庭和諧,關注孩子尤其是青春期階段的心理狀況,及時紓解并給予積極引導。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