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焦慮如何應對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4-26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提前說明情況 管好自身情緒 分離焦慮如何應對
“媽媽,不要走”“爸爸,帶我回家”…… 每天出門或送孩子去學校,撕心裂肺的哭喊聲讓無數家長心疼又無措。這些可能是分離焦慮的表現,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十分常見。
分離焦慮指的是孩子在面臨與親近依戀的人分開時,所產生的擔憂、焦躁、不愉快等負面情緒,以此抗拒分離。這實際上反映出孩子焦慮不安、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狀態。一般來說,分離焦慮的發展通常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反抗期,孩子會出現哭鬧不止,甚至踢打等激烈行為;接著是失望期,孩子哭泣減少,不愿搭理旁人;最后是超脫期,孩子對外界的排斥感降低,表面似乎適應了分離,但看見父母情緒仍會波動,瞬間又傷心起來。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起初可能只是短暫的情緒波動。如果不及時處理,或者處理方式不當可能讓孩子產生持續的恐懼與不安,無法正常上學,難以參與社交活動,甚至引發頭痛、腹痛等軀體癥狀。所以,在孩子陷入分離焦慮情緒時,家長不要偷偷溜走,也別用類似 “跟你玩個躲貓貓,媽媽要去躲起來”這樣的理由突然消失離開,更不建議大聲斥責、打罵孩子,這些方式都會讓孩子產生被欺騙、被拋棄感,從而導致下次分離時更加恐懼。此外,長期不愉快的分離體驗,不僅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還可能影響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健康,甚至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
除了不良的分離經歷,分離焦慮還受以下四種因素影響:性格因素方面,有研究表明,性格較為敏感、膽怯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分離焦慮;家庭環境因素,若家庭環境緊張,夫妻關系不和諧、爭吵頻繁,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進而引發分離焦慮;教養方式因素,一些家長過度寵愛孩子,凡事包辦代辦,對孩子限制過多,這會讓孩子獨立性差,難以適應環境,過度依賴家長,從而產生分離焦慮;社交能力因素,有些孩子平時出門少,沒有朋友,對父母依賴性強,一旦變換到新環境,就難以適應,增加了出現分離焦慮的可能性。做到以下幾點,有助改善分離焦慮。
預留告別時間,坦誠告知詳情。每天出門前,特意留出一些時間,心平氣和且明確地告訴孩子自己要去做什么,大概什么時候回來,可以通過布置小任務的方式轉移注意力。
漸進式適應,做好心理鋪墊。在真正分離前幾天,給孩子一個 “分離預告”。比如上班前一兩天,就提前告知孩子自己上班的時間和回來的時間,讓孩子提前有心理準備,這樣到了分離時刻,他們會更容易接受。
管好自身情緒,展現輕松狀態。家長在與孩子分別時,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保持平靜。有些家長自己舍不得孩子,經常抹眼淚,這種 “分離焦慮” 會傳染給孩子,增加分離難度;還有些家長一著急就對孩子大吼大叫,這都不可取。家長應以輕松平和的情緒面對孩子,告訴他們只是暫時分開,很快就能再見面。
保證高質量陪伴,給予情感滿足。家長平時要有固定時間,高質量陪伴孩子。晚上下班或晚飯后,可以陪孩子做游戲、運動,或者一起讀繪本。在外地務工的家長,每天固定時間與孩子視頻通話,加強交流溝通,讓孩子在陪伴中獲得情感滿足,增強安全感,從而更勇敢地面對分離。
培養孩子獨立性,提高孩子適應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避免包辦代辦和過度溺愛。平時多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多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耍,鼓勵孩子獨自完成一些任務,去做有挑戰的事情。不斷認可孩子的勇敢嘗試與努力,讓孩子更自信,這樣孩子在面對分離場合時,就能更從容。
最后,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如果孩子的分離焦慮持續了一個月以上,甚至對孩子的情緒、生活和學習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應及時去醫院尋求心理醫生和治療師的幫助。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心理科心理治療師 徐超群 □主治醫師 張雁翼 □主任醫師 楊榮旺
《生命時報》 2025-04-01 第1884期 第6版“媽媽,不要走”“爸爸,帶我回家”…… 每天出門或送孩子去學校,撕心裂肺的哭喊聲讓無數家長心疼又無措。這些可能是分離焦慮的表現,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十分常見。
分離焦慮指的是孩子在面臨與親近依戀的人分開時,所產生的擔憂、焦躁、不愉快等負面情緒,以此抗拒分離。這實際上反映出孩子焦慮不安、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狀態。一般來說,分離焦慮的發展通常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反抗期,孩子會出現哭鬧不止,甚至踢打等激烈行為;接著是失望期,孩子哭泣減少,不愿搭理旁人;最后是超脫期,孩子對外界的排斥感降低,表面似乎適應了分離,但看見父母情緒仍會波動,瞬間又傷心起來。
孩子出現分離焦慮,起初可能只是短暫的情緒波動。如果不及時處理,或者處理方式不當可能讓孩子產生持續的恐懼與不安,無法正常上學,難以參與社交活動,甚至引發頭痛、腹痛等軀體癥狀。所以,在孩子陷入分離焦慮情緒時,家長不要偷偷溜走,也別用類似 “跟你玩個躲貓貓,媽媽要去躲起來”這樣的理由突然消失離開,更不建議大聲斥責、打罵孩子,這些方式都會讓孩子產生被欺騙、被拋棄感,從而導致下次分離時更加恐懼。此外,長期不愉快的分離體驗,不僅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還可能影響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健康,甚至給孩子帶來心理創傷。
除了不良的分離經歷,分離焦慮還受以下四種因素影響:性格因素方面,有研究表明,性格較為敏感、膽怯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分離焦慮;家庭環境因素,若家庭環境緊張,夫妻關系不和諧、爭吵頻繁,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進而引發分離焦慮;教養方式因素,一些家長過度寵愛孩子,凡事包辦代辦,對孩子限制過多,這會讓孩子獨立性差,難以適應環境,過度依賴家長,從而產生分離焦慮;社交能力因素,有些孩子平時出門少,沒有朋友,對父母依賴性強,一旦變換到新環境,就難以適應,增加了出現分離焦慮的可能性。做到以下幾點,有助改善分離焦慮。
預留告別時間,坦誠告知詳情。每天出門前,特意留出一些時間,心平氣和且明確地告訴孩子自己要去做什么,大概什么時候回來,可以通過布置小任務的方式轉移注意力。
漸進式適應,做好心理鋪墊。在真正分離前幾天,給孩子一個 “分離預告”。比如上班前一兩天,就提前告知孩子自己上班的時間和回來的時間,讓孩子提前有心理準備,這樣到了分離時刻,他們會更容易接受。
管好自身情緒,展現輕松狀態。家長在與孩子分別時,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保持平靜。有些家長自己舍不得孩子,經常抹眼淚,這種 “分離焦慮” 會傳染給孩子,增加分離難度;還有些家長一著急就對孩子大吼大叫,這都不可取。家長應以輕松平和的情緒面對孩子,告訴他們只是暫時分開,很快就能再見面。
保證高質量陪伴,給予情感滿足。家長平時要有固定時間,高質量陪伴孩子。晚上下班或晚飯后,可以陪孩子做游戲、運動,或者一起讀繪本。在外地務工的家長,每天固定時間與孩子視頻通話,加強交流溝通,讓孩子在陪伴中獲得情感滿足,增強安全感,從而更勇敢地面對分離。
培養孩子獨立性,提高孩子適應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避免包辦代辦和過度溺愛。平時多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孩子幫忙做家務,多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耍,鼓勵孩子獨自完成一些任務,去做有挑戰的事情。不斷認可孩子的勇敢嘗試與努力,讓孩子更自信,這樣孩子在面對分離場合時,就能更從容。
最后,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如果孩子的分離焦慮持續了一個月以上,甚至對孩子的情緒、生活和學習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應及時去醫院尋求心理醫生和治療師的幫助。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陽痿愛找懶散的人04-26
- [事件]分離焦慮如何應對04-26
- [事件]孝順是需求的精準對接04-26
- [事件]高齡嗜睡癡呆風險增一倍04-25
- [事件]PCSK9-EE真能一勞永...04-25
- [事件]腎不好 還能吃豆制品嗎04-25
- [事件]種植牙能用上40年04-24
- [事件]接觸大自然可止痛04-24
最新文章
- [事件]陽痿愛找懶散的人04-26
- [事件]分離焦慮如何應對04-26
- [事件]孝順是需求的精準對接04-26
- [事件]高齡嗜睡癡呆風險增一倍04-25
- [事件]PCSK9-EE真能一勞永...04-25
- [事件]腎不好 還能吃豆制品嗎04-25
- [事件]種植牙能用上40年04-24
- [事件]接觸大自然可止痛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