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生育做好安全保障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3-7-13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母嬰健康風險大 婚檢產檢要到位 高齡生育做好安全保障
本報記者 卞 磊
生育高峰年齡逐年延后
今年42歲的王女士,已經是3個孩子的母親。但在今年6月上旬,她還是來到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生殖中心看診,期望能生第四胎。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生殖中心首席專家盧偉英直言:“我的意見是勸退,因為她都有3個孩子了,又何必四十多歲再拼第四胎。”當時,盧偉英費了很多口舌,向王女士科普高齡生育過程中母子兩代人可能面臨的健康風險。最終,王女士才坦言,想生第四胎是因為“前3胎生的都是閨女”。
成為婦產科和生殖醫學科醫生30多年,盧偉英明顯感覺到,近些年,高齡孕產婦的數量顯著增多,而這在統計數據中也得到了印證。2010年,我國高齡產婦比例低于10%,但在2021年,這一數據已上升至17.6%。對于這一現象,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靳永愛也有同感:“基于以往研究和經驗,我國生育變遷的整體特點可概括為新生兒數量減少、女性生育時間推遲、總和生育率(即平均每對夫婦生育子女數)下降。”她還提供了一組數據:1990年,我國生育高峰年齡約23歲;到2000年,生育高峰年齡略推至24歲,且生育水平顯著降低;2010年,在上述趨勢加強的同時,28歲年齡段出現了生育水平“小高峰”;到2020年,生育高峰年齡延至27~28歲。靳永愛稱:“從這個發展趨勢來看,未來35~39歲女性生育的占比將會越來越高。”
“當前,原本應是‘生育主力’的青年,要么因晚婚而‘被迫’晚育,要么就是在育齡階段不愿生。”盧偉英對記者說,如今年輕人受教育年限較長,最佳生育年齡時大多在攻讀學位或拼事業,晚婚漸成趨勢。去年6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平均初婚年齡為28.67歲,在近十年間推后了約4歲。2022年,福建省無論是結婚登記平均年齡還是初婚平均年齡,都已超過30歲;河南省三門峽市男性初婚登記平均年齡為32.5歲,安陽市女性初婚登記平均年齡為30.6歲。一系列晚婚的現實數據,讓“生育年齡推遲”照進現實。
相比“被迫”晚育,年輕群體“不想生”背后的原因則復雜得多。靳永愛分析,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經濟在生育方面的主導作用愈加凸顯。美國圣地亞哥大學教授約翰·魏斯曾在其人口學著作中稱,促成生育變遷的社會變遷,本質上是一種經濟變遷,而經濟增長帶來了與生育“相競爭”的事物。也就是說,不少人認為在某個人生階段,有其他事情比生育更值得投入時間和金錢。早在20世紀30年代,一位英國學者就對此做出了更直白的比喻:“現有的經濟體系里有兩種向上爬的方式——個人能力和少生孩子。”靳永愛總結道,其實人們真正不想生的原因,還是在于婚嫁、生育、養育、教育等高成本的阻礙因素。
除了社會經濟發展因素外,“觀念變了”也是生育變遷的重要因素。靳永愛表示,這是全球都在發生第二次人口轉變的主要原因。目前,有較高受教育水平的年輕人更多了,當他們逐漸擺脫傳統觀念,以更廣闊的視野看世界,自然會重新評估孩子的價值,以及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同時,隨著人們社會流動能力增強,不少人踏上了全新的生活之路,迫使生育“讓路”。“比如年輕群體更追求個體自由,隨著那些自我意識更強、觀念更多元的‘95后’‘00后’進入育齡,生育意愿可能還會降低。”
兩位專家都發現,目前來看,生育意愿最強的還是年紀較大的群體,這其中除了部分家庭受“執著要男孩”等傳統觀念影響,還與近十多年來我國生育政策變化分不開。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全國多省陸續實行“雙獨二孩”政策,到2013年的“單獨二孩”,再到2016年實施“全面二孩”、2021年放開“三孩”,“讓不讓生”不再是問題。數據顯示,“全面二孩”政策放開效應最為明顯的是2017年,二孩數量上升至883萬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萬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靳永愛分析,這種現象在相當程度上是源于“70后”“85前”群體的“搶生”。
過了35歲,生育風險高不少
在記者采訪的當天上午,有多位40歲以上女性來到盧偉英所在的生殖中心看診。“要知道,就生育而言,35歲是一個分水嶺。從這時起,女性卵巢功能及身體機能等諸多方面都會下降。”盧偉英說。《柳葉刀》2021年刊登的一項研究表明,女性的理想生育年齡是22~28歲,至少不超過35歲。還有研究提出,男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為28~34歲。
盧偉英解釋,女性隨著年齡增加,除了卵巢功能下降帶來的問題,還伴隨著生殖系統疾病、腫瘤,以及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病風險增加。相應的,她們可能會面臨不孕、流產、早產、出生缺陷及妊娠并發癥等諸多問題。“另外,由于之前的生育政策,許多生過孩子的女性沒想到有生育二胎、三胎的機會,在生一胎時選擇了剖宮產。當政策放開可以再生育時,她們一方面懷孕幾率會下降,另一方面還需警惕瘢痕妊娠及子宮破裂風險。”盧偉英提醒。
除了高齡產婦自身面臨風險,胎兒的健康也會受到威脅。許多高齡甚至超高齡孕婦雖然能夠幸運到達中期妊娠,比如妊娠12周后B超NT過關,但仍有可能在無創產前篩查或羊水檢查時發現胎兒染色體異常風險。高齡妊娠的胎兒發生先天缺陷的風險明顯升高。既往多項研究顯示,青春期發育提前、兒童孤獨癥、雙向情感障礙等,均與父母高齡生育有關。其中,2021年,《現代預防醫學》發文指出,35~39歲產婦出現早產的風險比20~24歲上升1.6倍、低體重兒風險增至1.47倍;同年,《天津醫科大學學報》刊登的文章顯示,父母生育年齡大于30歲的孩子,在兒童時期比同齡人更瘦小。
從更宏觀的社會層面來看,高齡產婦增多的蝴蝶效應正在產生。國內有學者提出,若晚育趨勢持續,將給各級產科或專科醫院等帶來沖擊。盧偉英補充說,若越來越多的初產婦生育時間推遲,人口數量及結構也將發生改變。當然,高齡產婦增多帶來的并不都是負面效應。靳永愛對記者說,事實上,年紀較大的夫妻在生育、養育孩子等方面的資源比較充分,對孩子成長發展也較為有利。
給每對夫妻一份生育計劃意見書
眼下,隨著初婚年齡不斷攀高,在新生育政策和婚育行為的影響下,高齡生育已成為我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對此,我國實施了母嬰安全五項制度,為保障母嬰安全打出了一套“組合拳”。“三孩”政策實施后,我國還推出了母嬰安全行動提升計劃、健康兒童行動提升計劃和母乳喂養促進行動計劃,形成“兩提升、一促進”的政策措施。與此同時,多地加快建立積極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在生育、養育、教育等方面拿出“真金白銀”激勵生育。專家建議,在加強生育配套支持措施的同時,需將生殖健康科普宣傳關口提前,讓高齡孕婦了解可能發生的特殊情況和注意事項,保障生育安全。
目前,我國出生人口負增長,總和生育率處于世界倒數水平。“有了一孩才有二孩、三孩。”盧偉英表示,相關政策在鼓勵二孩、三孩的同時,也要科學合理地將利好政策輻射到一孩,為青年婚育排憂解難,提高一孩生育率,進而增加出生人口數量。靳永愛稱,相關政府部門應及時制定保障高齡產婦健康和安全的針對性政策,加強生育檢查項目的醫療經費保障。
同時,應積極引導青年人群的婚戀觀、家庭觀,營造適齡婚育和生育友好的社會文化氛圍。比如,通過多維度、及早的生殖健康科普宣傳,鼓勵和倡導人們適齡生育,盡可能在35歲前完成自己人生所有的生育計劃。盧偉英表示,提高婚檢率是從源頭上降低出生缺陷的最好舉措之一。建議搭建結婚登記、婚檢和生育力評估的一站式服務平臺,每一對夫妻結婚登記時,除收到一份婚檢報告,還附有一份生育計劃意見書,避免錯過生育最佳時期。生殖健康科普工作要從娃娃開始,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征,有的放矢地科普,讓孩子從小珍愛生命、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科普的度非常重要,因此系統培訓是必要的,無論是醫學專家、老師還是家長,都要接受系統培訓和輔導。
高齡孕產婦應重視孕前、產前定期檢查。盧偉英對記者說,孕前咨詢很重要,可以把可能存在的風險及時排除。尤其是既往有不良孕產史及家族遺傳病史的,通過遺傳咨詢決策妊娠方式,可以最大可能減少母胎異常的風險。在懷孕后,高齡孕婦更需要積極產檢,定期接受孕期檢查、指導及干預,保障母嬰安全。
受訪專家:
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生殖中心首席專家 盧偉英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靳永愛本報記者 卞 磊
《生命時報》 2023-06-30 第1715期 第2版
生育高峰年齡逐年延后
今年42歲的王女士,已經是3個孩子的母親。但在今年6月上旬,她還是來到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生殖中心看診,期望能生第四胎。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海南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生殖中心首席專家盧偉英直言:“我的意見是勸退,因為她都有3個孩子了,又何必四十多歲再拼第四胎。”當時,盧偉英費了很多口舌,向王女士科普高齡生育過程中母子兩代人可能面臨的健康風險。最終,王女士才坦言,想生第四胎是因為“前3胎生的都是閨女”。
成為婦產科和生殖醫學科醫生30多年,盧偉英明顯感覺到,近些年,高齡孕產婦的數量顯著增多,而這在統計數據中也得到了印證。2010年,我國高齡產婦比例低于10%,但在2021年,這一數據已上升至17.6%。對于這一現象,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靳永愛也有同感:“基于以往研究和經驗,我國生育變遷的整體特點可概括為新生兒數量減少、女性生育時間推遲、總和生育率(即平均每對夫婦生育子女數)下降。”她還提供了一組數據:1990年,我國生育高峰年齡約23歲;到2000年,生育高峰年齡略推至24歲,且生育水平顯著降低;2010年,在上述趨勢加強的同時,28歲年齡段出現了生育水平“小高峰”;到2020年,生育高峰年齡延至27~28歲。靳永愛稱:“從這個發展趨勢來看,未來35~39歲女性生育的占比將會越來越高。”
“當前,原本應是‘生育主力’的青年,要么因晚婚而‘被迫’晚育,要么就是在育齡階段不愿生。”盧偉英對記者說,如今年輕人受教育年限較長,最佳生育年齡時大多在攻讀學位或拼事業,晚婚漸成趨勢。去年6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平均初婚年齡為28.67歲,在近十年間推后了約4歲。2022年,福建省無論是結婚登記平均年齡還是初婚平均年齡,都已超過30歲;河南省三門峽市男性初婚登記平均年齡為32.5歲,安陽市女性初婚登記平均年齡為30.6歲。一系列晚婚的現實數據,讓“生育年齡推遲”照進現實。
相比“被迫”晚育,年輕群體“不想生”背后的原因則復雜得多。靳永愛分析,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經濟在生育方面的主導作用愈加凸顯。美國圣地亞哥大學教授約翰·魏斯曾在其人口學著作中稱,促成生育變遷的社會變遷,本質上是一種經濟變遷,而經濟增長帶來了與生育“相競爭”的事物。也就是說,不少人認為在某個人生階段,有其他事情比生育更值得投入時間和金錢。早在20世紀30年代,一位英國學者就對此做出了更直白的比喻:“現有的經濟體系里有兩種向上爬的方式——個人能力和少生孩子。”靳永愛總結道,其實人們真正不想生的原因,還是在于婚嫁、生育、養育、教育等高成本的阻礙因素。
除了社會經濟發展因素外,“觀念變了”也是生育變遷的重要因素。靳永愛表示,這是全球都在發生第二次人口轉變的主要原因。目前,有較高受教育水平的年輕人更多了,當他們逐漸擺脫傳統觀念,以更廣闊的視野看世界,自然會重新評估孩子的價值,以及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同時,隨著人們社會流動能力增強,不少人踏上了全新的生活之路,迫使生育“讓路”。“比如年輕群體更追求個體自由,隨著那些自我意識更強、觀念更多元的‘95后’‘00后’進入育齡,生育意愿可能還會降低。”
兩位專家都發現,目前來看,生育意愿最強的還是年紀較大的群體,這其中除了部分家庭受“執著要男孩”等傳統觀念影響,還與近十多年來我國生育政策變化分不開。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全國多省陸續實行“雙獨二孩”政策,到2013年的“單獨二孩”,再到2016年實施“全面二孩”、2021年放開“三孩”,“讓不讓生”不再是問題。數據顯示,“全面二孩”政策放開效應最為明顯的是2017年,二孩數量上升至883萬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萬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靳永愛分析,這種現象在相當程度上是源于“70后”“85前”群體的“搶生”。
過了35歲,生育風險高不少
在記者采訪的當天上午,有多位40歲以上女性來到盧偉英所在的生殖中心看診。“要知道,就生育而言,35歲是一個分水嶺。從這時起,女性卵巢功能及身體機能等諸多方面都會下降。”盧偉英說。《柳葉刀》2021年刊登的一項研究表明,女性的理想生育年齡是22~28歲,至少不超過35歲。還有研究提出,男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為28~34歲。
盧偉英解釋,女性隨著年齡增加,除了卵巢功能下降帶來的問題,還伴隨著生殖系統疾病、腫瘤,以及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病風險增加。相應的,她們可能會面臨不孕、流產、早產、出生缺陷及妊娠并發癥等諸多問題。“另外,由于之前的生育政策,許多生過孩子的女性沒想到有生育二胎、三胎的機會,在生一胎時選擇了剖宮產。當政策放開可以再生育時,她們一方面懷孕幾率會下降,另一方面還需警惕瘢痕妊娠及子宮破裂風險。”盧偉英提醒。
除了高齡產婦自身面臨風險,胎兒的健康也會受到威脅。許多高齡甚至超高齡孕婦雖然能夠幸運到達中期妊娠,比如妊娠12周后B超NT過關,但仍有可能在無創產前篩查或羊水檢查時發現胎兒染色體異常風險。高齡妊娠的胎兒發生先天缺陷的風險明顯升高。既往多項研究顯示,青春期發育提前、兒童孤獨癥、雙向情感障礙等,均與父母高齡生育有關。其中,2021年,《現代預防醫學》發文指出,35~39歲產婦出現早產的風險比20~24歲上升1.6倍、低體重兒風險增至1.47倍;同年,《天津醫科大學學報》刊登的文章顯示,父母生育年齡大于30歲的孩子,在兒童時期比同齡人更瘦小。
從更宏觀的社會層面來看,高齡產婦增多的蝴蝶效應正在產生。國內有學者提出,若晚育趨勢持續,將給各級產科或專科醫院等帶來沖擊。盧偉英補充說,若越來越多的初產婦生育時間推遲,人口數量及結構也將發生改變。當然,高齡產婦增多帶來的并不都是負面效應。靳永愛對記者說,事實上,年紀較大的夫妻在生育、養育孩子等方面的資源比較充分,對孩子成長發展也較為有利。
給每對夫妻一份生育計劃意見書
眼下,隨著初婚年齡不斷攀高,在新生育政策和婚育行為的影響下,高齡生育已成為我國不容忽視的社會現象。對此,我國實施了母嬰安全五項制度,為保障母嬰安全打出了一套“組合拳”。“三孩”政策實施后,我國還推出了母嬰安全行動提升計劃、健康兒童行動提升計劃和母乳喂養促進行動計劃,形成“兩提升、一促進”的政策措施。與此同時,多地加快建立積極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在生育、養育、教育等方面拿出“真金白銀”激勵生育。專家建議,在加強生育配套支持措施的同時,需將生殖健康科普宣傳關口提前,讓高齡孕婦了解可能發生的特殊情況和注意事項,保障生育安全。
目前,我國出生人口負增長,總和生育率處于世界倒數水平。“有了一孩才有二孩、三孩。”盧偉英表示,相關政策在鼓勵二孩、三孩的同時,也要科學合理地將利好政策輻射到一孩,為青年婚育排憂解難,提高一孩生育率,進而增加出生人口數量。靳永愛稱,相關政府部門應及時制定保障高齡產婦健康和安全的針對性政策,加強生育檢查項目的醫療經費保障。
同時,應積極引導青年人群的婚戀觀、家庭觀,營造適齡婚育和生育友好的社會文化氛圍。比如,通過多維度、及早的生殖健康科普宣傳,鼓勵和倡導人們適齡生育,盡可能在35歲前完成自己人生所有的生育計劃。盧偉英表示,提高婚檢率是從源頭上降低出生缺陷的最好舉措之一。建議搭建結婚登記、婚檢和生育力評估的一站式服務平臺,每一對夫妻結婚登記時,除收到一份婚檢報告,還附有一份生育計劃意見書,避免錯過生育最佳時期。生殖健康科普工作要從娃娃開始,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征,有的放矢地科普,讓孩子從小珍愛生命、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科普的度非常重要,因此系統培訓是必要的,無論是醫學專家、老師還是家長,都要接受系統培訓和輔導。
高齡孕產婦應重視孕前、產前定期檢查。盧偉英對記者說,孕前咨詢很重要,可以把可能存在的風險及時排除。尤其是既往有不良孕產史及家族遺傳病史的,通過遺傳咨詢決策妊娠方式,可以最大可能減少母胎異常的風險。在懷孕后,高齡孕婦更需要積極產檢,定期接受孕期檢查、指導及干預,保障母嬰安全。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老年皮炎常伴合并癥04-29
- [事件]手腳突然變色 警惕雷諾現象04-29
- [事件]中風后記性不好能治嗎04-29
- [事件]雙腳為“高脂”報警04-28
- [事件]警惕血壓突然“爆表”04-28
- [事件]聽著歌運動沒那么累04-28
- [事件]“軟柿子”多是不自信04-27
- [事件]定目標:求高得中 求中得下04-27
最新文章
- [事件]老年皮炎常伴合并癥04-29
- [事件]手腳突然變色 警惕雷諾現象04-29
- [事件]中風后記性不好能治嗎04-29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9太陰陽明論...04-28
- [事件]雙腳為“高脂”報警04-28
- [事件]警惕血壓突然“爆表”04-28
- [事件]聽著歌運動沒那么累04-28
- [事件]“軟柿子”多是不自信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