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輕人開始“備老”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3-11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注重養生保健 積累個人資產 做好職業規劃 很多年輕人開始“備老”
“老了以后怎么辦?”
“95后”小張是一家游戲軟件開發公司的視覺設計師,工作第二年就開始了備老計劃,一改“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堅持早睡早起、開始健身,還購置了一份商業養老保險。他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這一行在業內屬于“吃青春飯”,自己和同事常擔憂“老了以后怎么辦”,不如提前做好準備。《2022中國中青年養老成熟度調查報告》(下稱《報告》)顯示,41.46%受訪者表示應在40歲左右開始規劃養老財務,至少1/4受訪者認為應在30歲或更早開始;青年人的養老規劃意識要好于中年人。“與其擔憂老年生活,不妨主動備老。”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口與健康學院教授宋健表示。
注重健康消費。在慢病年輕化的健康危機下,年輕人越來越重視養生,開始健身、買保健品、定期體檢,或購買各種家用醫療器械。《2023中國新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超四成“00后”購買過功能性保健食品或保健儀器,1/3的“00后”“95后”購買過營養補劑。螞蟻保平臺數據顯示,平臺上46%的“80后”“90后”的第一份保險是健康險。
開始儲蓄財力。《生命時報》的調查顯示,超四成參與者已著手財務規劃,開始主動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置辦房產、理財等。在我國,基本養老保險是養老保障的第一支柱,企業/職業年金是第二支柱,個人養老金是第三支柱,包括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報告》指出,大部分人的養老投資仍以儲蓄為主。“強制自己存錢、買保險,是希望未來多一份養老備用金。”今年32歲的王女士說。
關注政策調整。目前,我國網民仍以少年、青年為主,社交媒體成為年輕人感知養老風險的催化劑,每當養老金、退休年齡等相關政策發布后,往往在網絡中快速成為討論熱點,適老化改造、養老空間等衍生話題也成為不少人的關注點。
做好職業規劃。當下的就業趨勢是,年輕人優先選擇有良好養老福利或前景看好的崗位,比如國企、事業單位,醫療、新能源等行業,以確保職業發展和養老保障。
年輕人為何開始“搶跑”
“養老”一詞曾與年輕人沒有太多關聯,如今他們開始“搶跑”,背后是時代變遷、社會變革、觀念更新的影響。
養老保險替代率低。年輕人的養老共識是更舒適的晚年生活,涉及醫療、休閑等各類支出。世界銀行建議,如果想要退休后生活水平與退休前相當,養老金替代率(養老金與退休前工資之比)需達到70%,但據估算,我國目前職工養老保險替代率約為40%。以當下情況做預期,年輕人需盡早開始儲蓄,甚至布局退休后的多樣化收入來源,以保證未來的生活質量。
人口結構正在變化。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出生率持續下降,社會家庭結構和未來養老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報告》顯示,已婚一孩、已婚未育和未婚家庭,“養子防老”的觀念有所減弱,選擇養老社區的比例高。宋健表示,在“現收現付”的養老金制度下,等當下年輕人步入老年后,有效就業人口或面臨不足,社會保障養老體系承壓問題可能更嚴峻,迫使年輕人提前尋找養老新渠道。
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12月,16~24歲、25~29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5.7%、6.6%,在近年來處于相對比較低的水平。但由于擔心經濟環境的不確定、勞動力市場的快速變化,以及收入的不穩定,不少年輕人陷入“中年焦慮”,進而提前進行養老儲備。
生活遭遇影響態度。《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需求報告2022》指出,初為父母、父母生病以及自己住院等生活經歷或其他重大生活事件的發生,讓30~39歲青年群體對養老的認識和養老規劃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
備老服務更為多元。市場中,備老相關理財產品、服務日漸多元,加上在社交媒體上的推廣,讓不少“有意識未行動、想行動沒辦法”的年輕人邁出備老第一步。比如,金融機構為年輕人提供“個性化備老清單”服務,甚至開發醫療、康養、安居等兩代共享的養老保險;不少養老院推出年輕人免費試住的邀請,讓他們提前參與養老事務。
宋健認為,當下年輕人積極備老是對生命質量深刻理解的體現,收獲的不僅是經濟保障、財務規劃意識,還有工作的動力、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未富先老”“未備先老”被視為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特征,而“未老先備”對于妥善應對養老危機具有積極影響。但需強調的是,提前備老與提前養老兩種觀念大相徑庭,后者多圍繞提前退休、隱居生活等話題,這可能會降低勞動力市場活力,影響社會保障體系的可持續性。
高效備老需多方發力
盡管年輕人意識到養老規劃的重要性,但實際行動較為滯后。宋健認為,高效備老需要國家、社會和個人多方發力。
幫助青年實現自我價值。近年來,國家進一步深化養老服務改革。2024年12月15日起,個人養老金制度從36個先行試點城市(地區)推廣至全國,為年輕人提供了穩定的投資渠道。?同年,央行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中國式養老事業 服務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備老群體提供了方法論。宋健表示,政策還需在推動就業、創業等層面發力,幫助年輕一代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積累更多財富。
保障備老服務有序推進。個體的備老觀念是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逐步發展起來的,社會需從學校教育、職業規劃開始發力,尤其是年輕群體的備老教育,同步在崗位設置、服務配套、健康管理、區域均衡發展等多方面提供更完善的服務體系,保障社會備老服務的有序推進。
做好技能和心理的儲備。除健康外,個人需加大技能、經驗及精神層面的全方位投入,一是提升職業技能,確保收入來源可持續,建立對未來的信心;二是做好心理與關系儲備,重視與家人的關系建設,同時培養興趣愛好,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維護社會關系,以保證老年有充足的情感支持,這也是緩解當下養老焦慮的有效途徑。
受訪專家: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口與健康學院教授 宋 健
本報記者 施 婕《生命時報》 2025-02-14 第1871期 第2版
“老了以后怎么辦?”
“95后”小張是一家游戲軟件開發公司的視覺設計師,工作第二年就開始了備老計劃,一改“高油高糖”的飲食習慣、堅持早睡早起、開始健身,還購置了一份商業養老保險。他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這一行在業內屬于“吃青春飯”,自己和同事常擔憂“老了以后怎么辦”,不如提前做好準備。《2022中國中青年養老成熟度調查報告》(下稱《報告》)顯示,41.46%受訪者表示應在40歲左右開始規劃養老財務,至少1/4受訪者認為應在30歲或更早開始;青年人的養老規劃意識要好于中年人。“與其擔憂老年生活,不妨主動備老。”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口與健康學院教授宋健表示。
注重健康消費。在慢病年輕化的健康危機下,年輕人越來越重視養生,開始健身、買保健品、定期體檢,或購買各種家用醫療器械。《2023中國新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超四成“00后”購買過功能性保健食品或保健儀器,1/3的“00后”“95后”購買過營養補劑。螞蟻保平臺數據顯示,平臺上46%的“80后”“90后”的第一份保險是健康險。
開始儲蓄財力。《生命時報》的調查顯示,超四成參與者已著手財務規劃,開始主動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置辦房產、理財等。在我國,基本養老保險是養老保障的第一支柱,企業/職業年金是第二支柱,個人養老金是第三支柱,包括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報告》指出,大部分人的養老投資仍以儲蓄為主。“強制自己存錢、買保險,是希望未來多一份養老備用金。”今年32歲的王女士說。
關注政策調整。目前,我國網民仍以少年、青年為主,社交媒體成為年輕人感知養老風險的催化劑,每當養老金、退休年齡等相關政策發布后,往往在網絡中快速成為討論熱點,適老化改造、養老空間等衍生話題也成為不少人的關注點。
做好職業規劃。當下的就業趨勢是,年輕人優先選擇有良好養老福利或前景看好的崗位,比如國企、事業單位,醫療、新能源等行業,以確保職業發展和養老保障。
年輕人為何開始“搶跑”
“養老”一詞曾與年輕人沒有太多關聯,如今他們開始“搶跑”,背后是時代變遷、社會變革、觀念更新的影響。
養老保險替代率低。年輕人的養老共識是更舒適的晚年生活,涉及醫療、休閑等各類支出。世界銀行建議,如果想要退休后生活水平與退休前相當,養老金替代率(養老金與退休前工資之比)需達到70%,但據估算,我國目前職工養老保險替代率約為40%。以當下情況做預期,年輕人需盡早開始儲蓄,甚至布局退休后的多樣化收入來源,以保證未來的生活質量。
人口結構正在變化。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出生率持續下降,社會家庭結構和未來養老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報告》顯示,已婚一孩、已婚未育和未婚家庭,“養子防老”的觀念有所減弱,選擇養老社區的比例高。宋健表示,在“現收現付”的養老金制度下,等當下年輕人步入老年后,有效就業人口或面臨不足,社會保障養老體系承壓問題可能更嚴峻,迫使年輕人提前尋找養老新渠道。
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12月,16~24歲、25~29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5.7%、6.6%,在近年來處于相對比較低的水平。但由于擔心經濟環境的不確定、勞動力市場的快速變化,以及收入的不穩定,不少年輕人陷入“中年焦慮”,進而提前進行養老儲備。
生活遭遇影響態度。《中國城市養老服務需求報告2022》指出,初為父母、父母生病以及自己住院等生活經歷或其他重大生活事件的發生,讓30~39歲青年群體對養老的認識和養老規劃的重視程度明顯提高。
備老服務更為多元。市場中,備老相關理財產品、服務日漸多元,加上在社交媒體上的推廣,讓不少“有意識未行動、想行動沒辦法”的年輕人邁出備老第一步。比如,金融機構為年輕人提供“個性化備老清單”服務,甚至開發醫療、康養、安居等兩代共享的養老保險;不少養老院推出年輕人免費試住的邀請,讓他們提前參與養老事務。
宋健認為,當下年輕人積極備老是對生命質量深刻理解的體現,收獲的不僅是經濟保障、財務規劃意識,還有工作的動力、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未富先老”“未備先老”被視為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重要特征,而“未老先備”對于妥善應對養老危機具有積極影響。但需強調的是,提前備老與提前養老兩種觀念大相徑庭,后者多圍繞提前退休、隱居生活等話題,這可能會降低勞動力市場活力,影響社會保障體系的可持續性。
高效備老需多方發力
盡管年輕人意識到養老規劃的重要性,但實際行動較為滯后。宋健認為,高效備老需要國家、社會和個人多方發力。
幫助青年實現自我價值。近年來,國家進一步深化養老服務改革。2024年12月15日起,個人養老金制度從36個先行試點城市(地區)推廣至全國,為年輕人提供了穩定的投資渠道。?同年,央行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中國式養老事業 服務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備老群體提供了方法論。宋健表示,政策還需在推動就業、創業等層面發力,幫助年輕一代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積累更多財富。
保障備老服務有序推進。個體的備老觀念是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中逐步發展起來的,社會需從學校教育、職業規劃開始發力,尤其是年輕群體的備老教育,同步在崗位設置、服務配套、健康管理、區域均衡發展等多方面提供更完善的服務體系,保障社會備老服務的有序推進。
做好技能和心理的儲備。除健康外,個人需加大技能、經驗及精神層面的全方位投入,一是提升職業技能,確保收入來源可持續,建立對未來的信心;二是做好心理與關系儲備,重視與家人的關系建設,同時培養興趣愛好,積極參與社交活動,維護社會關系,以保證老年有充足的情感支持,這也是緩解當下養老焦慮的有效途徑。
有關【老齡化】的相關文章和視頻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心臟血栓會跑進大腦04-04
- [事件]過敏也會讓人掉頭發04-04
- [事件]鼻涕為何會五顏六色04-04
- [事件]過度操心其實是自戀04-03
- [事件]越怕焦慮越要面對04-03
- [事件]孩子抖腿有很多原因04-03
- [事件]“棗核型身材”容易招病04-02
- [事件]法國人抑郁率歐洲最高04-02
最新文章
- [事件]心臟血栓會跑進大腦04-04
- [事件]過敏也會讓人掉頭發04-04
- [事件]鼻涕為何會五顏六色04-04
- [本站]胼胝.拇外翻.五指襪04-03
- [事件]過度操心其實是自戀04-03
- [事件]越怕焦慮越要面對04-03
- [事件]孩子抖腿有很多原因04-03
- [行業新聞]冰箱保鮮國際標準首次發布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