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更需要親密朋友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3-9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提供情感支持及時伸出援手甘做就醫伙伴 晚年更需要親密朋友
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天生就需要與他人建立聯系,這不僅是出于情感的需求,還是健康老齡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芝加哥大學、密歇根大學近期聯合發表的一項全國性民意調查證實了這一點:在中老年人生活中,無論新朋或老友、距離遠或近、聯系多或少,有親密朋友的人,身心往往更健康。
友誼讓健康兩極分化
為探討友誼與身心健康的關系,這項聯合調查將主題瞄準“親密朋友”,納入4660名50歲以上的參與者。調查發現,90%的受訪者至少有一個親密朋友,其中,近八成人表示可在友誼中獲得情感支持;在過去一年里,不少人獲得過朋友在健康方面的幫助,比如提醒選擇更健康的食物、督促鍛煉身體,或在生病、受傷時提供照護。而在心理健康狀況一般或較差的受訪者中,47%的人表示沒有足夠的親密朋友,軀體健康也不理想。
在心理學領域,親密朋友的定義是一種經充分了解后,自己高度信任,并能主動提供幫助的友誼狀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張侃認為,這是公眾心中最理想的友誼,放到現實生活中,這種關系的定義往往更具體,傾向于對事物、人際等方面的認識擁有一定共性,比如相似的成長經歷、共同的興趣愛好、相近的觀點看法等,兩者能互相理解、彼此接納,相處時均感覺舒適的狀態。
調查還發現,相較于男性,女性親密朋友的數量往往更多。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常任理事、高級政工師王一牛表示,雖然男性更喜歡群體性活動,結交的新朋友更多,但女性在情感表達、支持性溝通等方面的“輸出”更高效,往往能發展出更多密友。研究發現,這有助她們應對壓力以及活得更久。如今,通訊愈加發達,一通視頻電話、一條微信就能實現交流,但調查中,三成老年人表示維系好友、結交好友比年輕時困難了。張侃認為,這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因素,老年人不再活躍于職場和社交場合,且在衰老或疾病影響下,活動能力減弱,社交行為存在限制,維系和結交朋友的機會減少,再加上技術障礙、數字鴻溝,難以適應新型社交的老年人,朋友圈就進一步縮窄。
好友不只是情感慰藉
少年樂新知,衰暮思故友。和年輕人相比,經歷了活動圈、社交圈、生活圈的縮小,親密朋友在老年生活中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
老伙伴:情感支持。到了老年,難免面臨很多艱難時刻,比如衰老帶來的失意、親友離世的打擊,以及子女成家后的孤獨。在困境面前,親密朋友的角色是陪伴者,擁有一個懂得傾聽彼此感受的老伙伴,不僅能獲得必要的安慰,還可探討共同的興趣愛好、結伴參與社交活動,比如打太極拳、做志愿者,對晚年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保健員:維護認知。英國《自然》雜志曾刊發的研究發現,孤獨者的大腦中更可能積累β淀粉樣蛋白斑塊(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生物標志之一)。每一次與親密朋友的交流、互動和分享,都是對老年人思維能力的一次保健,有助大腦保持活躍,同時開闊眼界;一起下棋、打撲克牌、玩樂器、畫畫、寫字等益智活動,還可改善大腦的記憶力和專注力;平時如果定期相約打球、徒步等戶外運動,大腦及全身健康都會獲益。國際老化研究所曾提出,與缺少親密朋友的老年女性相比,維持密切友誼與良好家庭關系的女性,癡呆風險可減少26%。
監督員:就醫提醒。大多數老年人身患一種或多種慢病,需養成規律服藥、健康飲食等生活習慣,但記憶力減退、無人監督等情況,會降低他們的治療依從性。調查中,不少擁有親密朋友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會被督促著做運動、戒煙限酒、及時就醫、堅持用藥等。生活中,老年人之間也常分享健康資訊,相對于醫生的耳提面命,他們之間的提醒是一種愉快、輕松的氛圍,往往更易接受,從而更好地管理健康。出現身體不適時,好友的就醫提醒、醫療資源的分享,或是陪伴就醫,都可降低老年人在心理上的就醫“門檻”。
志愿者:遠親不如近友。子女不在身邊時,小到生活瑣事、大到急救送醫,有時遠親真的不如近友,他們彼此之間互相幫助,但不求回報。比如,有“忘年交”的老年人,遇到智能設備相關的問題,能請年輕人幫忙解決。王一牛介紹道,太原、北京等地社區發起的“窗簾行動”,最初就源于一群老友的約定,他們會通過窗簾開合了解對方的狀態:早上窗簾如約拉開,表明安全起床;晚上按時拉上,代表全天安好。
維護好友誼的車隊
張侃表示,“親密”意味著穩定且持續的聯系,這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3~5個親密好友最合適。美國心理學家安托露絲在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中,將社會關系網比作個人健康的“護航隊”,隊員囊括配偶、子女、親友等,核心人數約3~4個。王一牛認為,中國人的“護航隊”有多方合力特征:配偶子女提供生活保障;親密朋友給予情感支持;鄰里社區做好外部照應。
1米情感圈:家人。家往往是老年人停留時間最長的場所,伴侶、子女等家人是近在眼前的朋友,彼此間的情感不可替代。張侃認為,老年人處理家庭關系的方法在于“積極回應”,出現分歧時不要因個人經驗豐富成為“說教者”“否定者”,以免讓一場家庭交流“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同樣,家人也需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彼此互相尊重。
15分鐘交流圈:親密朋友。在當下生活中,常被忽視的鄰里關系幾乎囊括了居家之外的所有交流,可能是維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關鍵。而且,鄰里之間相距不遠,見面方便,不妨做到聯系他人主動點、與人相處合群點、對人對事耐心點,可以相約晨練遛彎、圍坐聊天、復診體檢,或每天一句問候、偶爾主動拜訪,都是鄰里友誼的正向積蓄。
1公里出行圈:社區活動。老年人應主動發展社區等外圍社會的聯系,做到積極參與社交,比如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文化活動站、老年大學等組織的活動,與更多同齡人交流互動、分享資源和技能,結交新朋友、擴大朋友圈。
年齡擴圈:發展忘年交。調查中,不少人表示自己有年齡相差至少15歲的親密朋友,為“友誼車隊”增添了年輕力量。在“忘年交”中,兩代人的交往通常呈現一種“跨代互助”的模式,與單方面愛老助老不同,老年人既是獲益者也是給予者,比如浙江等地興起的“跨代共居”,是指年輕人住進養老院,日常和老年人下棋、看書,提供陪伴和情感支持,可抵去部分租金;老年人將多年的經驗與年輕人分享,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需強調的是,人的一生中,“護航隊”的核心成員并非一成不變,免不了出現“失聯”,讓老年人失落甚至痛苦,尤其是友人的過世。此時,老年人要接受生命有限的事實,允許自己悲傷,同時主動尋找其他“隊友”的情感支持,也可嘗試與自己交朋友,但若悲傷持續時間過長或影響日常生活,需要及時尋求醫療幫助。
受訪專家: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張 侃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常任理事、高級政工師 王一牛
本報記者 施 婕《生命時報》 2025-02-21 第1873期 第1版

友誼讓健康兩極分化
為探討友誼與身心健康的關系,這項聯合調查將主題瞄準“親密朋友”,納入4660名50歲以上的參與者。調查發現,90%的受訪者至少有一個親密朋友,其中,近八成人表示可在友誼中獲得情感支持;在過去一年里,不少人獲得過朋友在健康方面的幫助,比如提醒選擇更健康的食物、督促鍛煉身體,或在生病、受傷時提供照護。而在心理健康狀況一般或較差的受訪者中,47%的人表示沒有足夠的親密朋友,軀體健康也不理想。
在心理學領域,親密朋友的定義是一種經充分了解后,自己高度信任,并能主動提供幫助的友誼狀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張侃認為,這是公眾心中最理想的友誼,放到現實生活中,這種關系的定義往往更具體,傾向于對事物、人際等方面的認識擁有一定共性,比如相似的成長經歷、共同的興趣愛好、相近的觀點看法等,兩者能互相理解、彼此接納,相處時均感覺舒適的狀態。
調查還發現,相較于男性,女性親密朋友的數量往往更多。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常任理事、高級政工師王一牛表示,雖然男性更喜歡群體性活動,結交的新朋友更多,但女性在情感表達、支持性溝通等方面的“輸出”更高效,往往能發展出更多密友。研究發現,這有助她們應對壓力以及活得更久。如今,通訊愈加發達,一通視頻電話、一條微信就能實現交流,但調查中,三成老年人表示維系好友、結交好友比年輕時困難了。張侃認為,這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因素,老年人不再活躍于職場和社交場合,且在衰老或疾病影響下,活動能力減弱,社交行為存在限制,維系和結交朋友的機會減少,再加上技術障礙、數字鴻溝,難以適應新型社交的老年人,朋友圈就進一步縮窄。
好友不只是情感慰藉
少年樂新知,衰暮思故友。和年輕人相比,經歷了活動圈、社交圈、生活圈的縮小,親密朋友在老年生活中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
老伙伴:情感支持。到了老年,難免面臨很多艱難時刻,比如衰老帶來的失意、親友離世的打擊,以及子女成家后的孤獨。在困境面前,親密朋友的角色是陪伴者,擁有一個懂得傾聽彼此感受的老伙伴,不僅能獲得必要的安慰,還可探討共同的興趣愛好、結伴參與社交活動,比如打太極拳、做志愿者,對晚年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保健員:維護認知。英國《自然》雜志曾刊發的研究發現,孤獨者的大腦中更可能積累β淀粉樣蛋白斑塊(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生物標志之一)。每一次與親密朋友的交流、互動和分享,都是對老年人思維能力的一次保健,有助大腦保持活躍,同時開闊眼界;一起下棋、打撲克牌、玩樂器、畫畫、寫字等益智活動,還可改善大腦的記憶力和專注力;平時如果定期相約打球、徒步等戶外運動,大腦及全身健康都會獲益。國際老化研究所曾提出,與缺少親密朋友的老年女性相比,維持密切友誼與良好家庭關系的女性,癡呆風險可減少26%。
監督員:就醫提醒。大多數老年人身患一種或多種慢病,需養成規律服藥、健康飲食等生活習慣,但記憶力減退、無人監督等情況,會降低他們的治療依從性。調查中,不少擁有親密朋友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會被督促著做運動、戒煙限酒、及時就醫、堅持用藥等。生活中,老年人之間也常分享健康資訊,相對于醫生的耳提面命,他們之間的提醒是一種愉快、輕松的氛圍,往往更易接受,從而更好地管理健康。出現身體不適時,好友的就醫提醒、醫療資源的分享,或是陪伴就醫,都可降低老年人在心理上的就醫“門檻”。
志愿者:遠親不如近友。子女不在身邊時,小到生活瑣事、大到急救送醫,有時遠親真的不如近友,他們彼此之間互相幫助,但不求回報。比如,有“忘年交”的老年人,遇到智能設備相關的問題,能請年輕人幫忙解決。王一牛介紹道,太原、北京等地社區發起的“窗簾行動”,最初就源于一群老友的約定,他們會通過窗簾開合了解對方的狀態:早上窗簾如約拉開,表明安全起床;晚上按時拉上,代表全天安好。
維護好友誼的車隊
張侃表示,“親密”意味著穩定且持續的聯系,這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3~5個親密好友最合適。美國心理學家安托露絲在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中,將社會關系網比作個人健康的“護航隊”,隊員囊括配偶、子女、親友等,核心人數約3~4個。王一牛認為,中國人的“護航隊”有多方合力特征:配偶子女提供生活保障;親密朋友給予情感支持;鄰里社區做好外部照應。
1米情感圈:家人。家往往是老年人停留時間最長的場所,伴侶、子女等家人是近在眼前的朋友,彼此間的情感不可替代。張侃認為,老年人處理家庭關系的方法在于“積極回應”,出現分歧時不要因個人經驗豐富成為“說教者”“否定者”,以免讓一場家庭交流“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同樣,家人也需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彼此互相尊重。
15分鐘交流圈:親密朋友。在當下生活中,常被忽視的鄰里關系幾乎囊括了居家之外的所有交流,可能是維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關鍵。而且,鄰里之間相距不遠,見面方便,不妨做到聯系他人主動點、與人相處合群點、對人對事耐心點,可以相約晨練遛彎、圍坐聊天、復診體檢,或每天一句問候、偶爾主動拜訪,都是鄰里友誼的正向積蓄。
1公里出行圈:社區活動。老年人應主動發展社區等外圍社會的聯系,做到積極參與社交,比如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文化活動站、老年大學等組織的活動,與更多同齡人交流互動、分享資源和技能,結交新朋友、擴大朋友圈。
年齡擴圈:發展忘年交。調查中,不少人表示自己有年齡相差至少15歲的親密朋友,為“友誼車隊”增添了年輕力量。在“忘年交”中,兩代人的交往通常呈現一種“跨代互助”的模式,與單方面愛老助老不同,老年人既是獲益者也是給予者,比如浙江等地興起的“跨代共居”,是指年輕人住進養老院,日常和老年人下棋、看書,提供陪伴和情感支持,可抵去部分租金;老年人將多年的經驗與年輕人分享,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需強調的是,人的一生中,“護航隊”的核心成員并非一成不變,免不了出現“失聯”,讓老年人失落甚至痛苦,尤其是友人的過世。此時,老年人要接受生命有限的事實,允許自己悲傷,同時主動尋找其他“隊友”的情感支持,也可嘗試與自己交朋友,但若悲傷持續時間過長或影響日常生活,需要及時尋求醫療幫助。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心臟血栓會跑進大腦04-04
- [事件]過敏也會讓人掉頭發04-04
- [事件]鼻涕為何會五顏六色04-04
- [事件]過度操心其實是自戀04-03
- [事件]越怕焦慮越要面對04-03
- [事件]孩子抖腿有很多原因04-03
- [事件]“棗核型身材”容易招病04-02
- [事件]法國人抑郁率歐洲最高04-02
最新文章
- [事件]心臟血栓會跑進大腦04-04
- [事件]過敏也會讓人掉頭發04-04
- [事件]鼻涕為何會五顏六色04-04
- [本站]胼胝.拇外翻.五指襪04-03
- [事件]過度操心其實是自戀04-03
- [事件]越怕焦慮越要面對04-03
- [事件]孩子抖腿有很多原因04-03
- [行業新聞]冰箱保鮮國際標準首次發布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