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人懂得示弱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3-10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抬升他人價值 減少威脅壓迫 獲得理解同情 聰明的人懂得示弱
其實,在人際相處中,硬碰硬不僅不能為自己爭取利益,反而容易導致兩敗俱傷。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自保機制”,一旦自尊心、能力等受到挑戰、威脅,我們就會下意識地反唇相譏,如果另一方也不甘示弱,就會陷入誰都不服誰、誰都不退讓,最后誰都沒有贏的境地。這時,如果你能主動跳出這個怪圈,適當示弱,就能立馬扭轉局勢,讓交流氛圍更加和諧,也更有可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示弱效應”,指在適當的場合、以恰當的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弱點、不足或脆弱之處,以引發他人積極回應,達到改善人際關系、解決問題的目的。比如面對婆婆嘮叨時,聰明的兒媳也許會說“哎您看我這腦子,老是忘記這道菜的做法,媽我還得跟您多學學”,這樣對方一般就不會胡攪蠻纏甚至對你改觀。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那些在人際關系中如魚得水的人,都不是強硬、強勢者,而是能笑臉盈盈、關鍵時候以柔化剛的人。適時示弱為何有這種“奇效”?主要與以下三方面有關。
滿足他人價值感。每個人都有被認可、被需要的心理需求。當我們向他人示弱時,實際上是在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能力和價值的機會。例如當兒媳虛心請教時,婆婆就會因為自己被需要、被尊重而感到有價值,從而對兒媳產生好感。這種放低自我、“托舉”他人的做法,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有效方式。
引發同理心。在我們展示脆弱和不足時,對方已經被我們默默地放在了“強者”的位置上,而強者天然地同情弱者,就能推動他們“為他人著想”的行為。我們自己也應該深有體會,當一個人無奈、難過地敘述自己的遭遇時,我們不僅不會過多責備,還會嘗試關心甚至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相反,如果你總說“沒事”“不用你管”,不僅不會讓人覺得你獨立自強,還會把想要安慰和鼓勵你的人推遠。
降低防備心。大多數人都受不了別人的挑釁,如果你態度強硬,對方只會更硬。想要減弱這種威脅感、壓迫感,坦誠地展示自己的弱點是個好辦法。這么做一方面能讓他人感受到我們的真誠和友善,另一方面會讓他人覺得我們沒有攻擊性,從而可以放松警惕,以更平和的心態與我們建立關系。例如交談氛圍比較凝重時,可以適當地分享自己的一些小糗事,能讓對方松一口氣、卸下心防,拉近彼此的距離。
當然,示弱不能盲目,需要我們掌握一定技巧和方法。只有恰如其分地示弱,它才會成為我們人際關系中的“柔性鎧甲”。
不超過兩次。不是所有時候都適合示弱,也不能過于頻繁地示弱。在受到批評或誤解時,一兩次適當示弱可以化解緊張氣氛。但如果你一直示弱,可能會讓人覺得你缺乏主見和擔當。如果同一領域反復示弱,還會給自己貼上“無能”的標簽。所以,示弱要有度,同一件事最好別多于2次。
篩選對象。對善者示弱能激發共情,但對欺軟怕硬者要謹慎,因為他們可能會利用你的弱點,變本加厲地詆毀你。向善者示弱時也應該真誠,不能虛偽做作,更不能利用他們的同理心,否則最后會被識破并遭到排斥。
可弱不可賤。示弱不是軟弱,也不意味著放棄自己的立場和自信,要避免“我真沒用”“我什么都做不好”等自輕、自賤的話語。示弱的同時,要保持原則和底線,在謙遜中依然堅定,才能保留他人的尊重和認可。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賴巧珍
《生命時報》 2025-02-21 第1873期 第15版
其實,在人際相處中,硬碰硬不僅不能為自己爭取利益,反而容易導致兩敗俱傷。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自保機制”,一旦自尊心、能力等受到挑戰、威脅,我們就會下意識地反唇相譏,如果另一方也不甘示弱,就會陷入誰都不服誰、誰都不退讓,最后誰都沒有贏的境地。這時,如果你能主動跳出這個怪圈,適當示弱,就能立馬扭轉局勢,讓交流氛圍更加和諧,也更有可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示弱效應”,指在適當的場合、以恰當的方式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弱點、不足或脆弱之處,以引發他人積極回應,達到改善人際關系、解決問題的目的。比如面對婆婆嘮叨時,聰明的兒媳也許會說“哎您看我這腦子,老是忘記這道菜的做法,媽我還得跟您多學學”,這樣對方一般就不會胡攪蠻纏甚至對你改觀。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那些在人際關系中如魚得水的人,都不是強硬、強勢者,而是能笑臉盈盈、關鍵時候以柔化剛的人。適時示弱為何有這種“奇效”?主要與以下三方面有關。
滿足他人價值感。每個人都有被認可、被需要的心理需求。當我們向他人示弱時,實際上是在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能力和價值的機會。例如當兒媳虛心請教時,婆婆就會因為自己被需要、被尊重而感到有價值,從而對兒媳產生好感。這種放低自我、“托舉”他人的做法,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有效方式。
引發同理心。在我們展示脆弱和不足時,對方已經被我們默默地放在了“強者”的位置上,而強者天然地同情弱者,就能推動他們“為他人著想”的行為。我們自己也應該深有體會,當一個人無奈、難過地敘述自己的遭遇時,我們不僅不會過多責備,還會嘗試關心甚至給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相反,如果你總說“沒事”“不用你管”,不僅不會讓人覺得你獨立自強,還會把想要安慰和鼓勵你的人推遠。
降低防備心。大多數人都受不了別人的挑釁,如果你態度強硬,對方只會更硬。想要減弱這種威脅感、壓迫感,坦誠地展示自己的弱點是個好辦法。這么做一方面能讓他人感受到我們的真誠和友善,另一方面會讓他人覺得我們沒有攻擊性,從而可以放松警惕,以更平和的心態與我們建立關系。例如交談氛圍比較凝重時,可以適當地分享自己的一些小糗事,能讓對方松一口氣、卸下心防,拉近彼此的距離。
當然,示弱不能盲目,需要我們掌握一定技巧和方法。只有恰如其分地示弱,它才會成為我們人際關系中的“柔性鎧甲”。
不超過兩次。不是所有時候都適合示弱,也不能過于頻繁地示弱。在受到批評或誤解時,一兩次適當示弱可以化解緊張氣氛。但如果你一直示弱,可能會讓人覺得你缺乏主見和擔當。如果同一領域反復示弱,還會給自己貼上“無能”的標簽。所以,示弱要有度,同一件事最好別多于2次。
篩選對象。對善者示弱能激發共情,但對欺軟怕硬者要謹慎,因為他們可能會利用你的弱點,變本加厲地詆毀你。向善者示弱時也應該真誠,不能虛偽做作,更不能利用他們的同理心,否則最后會被識破并遭到排斥。
可弱不可賤。示弱不是軟弱,也不意味著放棄自己的立場和自信,要避免“我真沒用”“我什么都做不好”等自輕、自賤的話語。示弱的同時,要保持原則和底線,在謙遜中依然堅定,才能保留他人的尊重和認可。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心臟血栓會跑進大腦04-04
- [事件]過敏也會讓人掉頭發04-04
- [事件]鼻涕為何會五顏六色04-04
- [事件]過度操心其實是自戀04-03
- [事件]越怕焦慮越要面對04-03
- [事件]孩子抖腿有很多原因04-03
- [事件]“棗核型身材”容易招病04-02
- [事件]法國人抑郁率歐洲最高04-02
最新文章
- [事件]心臟血栓會跑進大腦04-04
- [事件]過敏也會讓人掉頭發04-04
- [事件]鼻涕為何會五顏六色04-04
- [本站]胼胝.拇外翻.五指襪04-03
- [事件]過度操心其實是自戀04-03
- [事件]越怕焦慮越要面對04-03
- [事件]孩子抖腿有很多原因04-03
- [行業新聞]冰箱保鮮國際標準首次發布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