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離癌約5~10年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4-1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日常生活中,身體發出的一些微小信號容易被忽視,而這可能是某些健康問題的早期提示。比如,很多人認為腸息肉不過是腸道里長了“小疙瘩”。別看它小,卻是個“潛力股”,如不加以重視,可能會悄然發展,甚至演變為“大麻煩”。
主講人: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 白 濤
《生命時報》 2025-03-14 第1879期 第20版
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組織,像個小肉球或者小蘑菇,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小腸息肉較少。多數時候,腸息肉不會危害身體健康。不過,一些不良飲食習慣(例如常吃高脂肪、高糖食物)、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飲酒、熬夜、久坐)以及家族遺傳因素,都可能會促使息肉細胞突變。若未能及時處理,這些息肉細胞可能會失控增長,進而惡變,破壞腸道組織,最終引發腸癌。
一般來說,腸息肉發展為腸癌需要5~10年。大家無需過度擔憂,只要在這期間定期檢查,及時發現異常并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就完全有可能阻斷其癌變的進程。
五類人愛長腸息肉
一般來說,以下五類人更容易發生腸息肉。
①年齡超過50歲。隨著年齡增長,腸道黏膜的代謝能力下降,慢性炎癥和基因突變的積累增加,腸息肉的發生率顯著升高。40歲以下人群的發病率較低,而50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較高。據統計,50歲以上人群中,約30%的人有結腸息肉;60歲以上人群中,40%~50%有結腸息肉。
②有腸癌家族史者。腸息肉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家族中有腸息肉或腸癌病史的人,患病風險顯著增加。
③代謝綜合征患者。代謝綜合征包括肥胖、高脂血癥、2型糖尿病、高血壓等,這些因素均與腸息肉的發生密切相關。例如,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抵抗和高胰島素血癥可能直接刺激結直腸細胞增殖,促進息肉形成。
④飲食習慣不良者。長期攝入高脂肪、高糖、低纖維飲食的人群更容易患腸息肉。高脂肪飲食會增加腸道內膽汁酸的量,刺激腸道黏膜,膳食纖維攝入不足則會減緩腸道蠕動,延長有害物質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除此之外,吸煙和過量飲酒也會增加腸息肉的發生風險。
⑤慢性腸病患者。長期患有慢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慢性腸道疾病的人群,由于腸道黏膜長期受到炎癥刺激,腸息肉的發生風險顯著增加。
早期發現是防癌關鍵
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糖飲食、戒煙限酒、保持規律運動等,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腸息肉的發生風險。
早期發現并處理腸息肉,是預防腸癌的關鍵。腸息肉的早期癥狀往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當出現便血、大便形狀改變(如糞便“變細”)、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瀉交替出現,以及相關胃腸道癥狀(腹部隱痛、脹痛或腸梗阻)時,需引起重視,及時就醫檢查。
定期進行腸鏡檢查,是發現腸息肉最靠譜的手段。建議40歲以上人群,尤其是有腸癌家族史、肥胖、高脂飲食、長期吸煙飲酒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每3~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多數息肉可在內鏡下切除,這個過程通常不會有疼痛反應,而且恢復得也很快。
很多患者就診時會問,如果發現了腸息肉,必須要手術切除嗎?其實,并非所有息肉都必須切除。一般而言,腺瘤性息肉和家族性息肉病是一定要切除的,以防止其癌變。幼年性息肉發生于幼兒期,患兒多為10歲以下男孩,常表現為便血、黏液便、腹瀉和腹痛,并可發生繼發性貧血;黑斑息肉綜合征(PJS)患者可因慢性失血而繼發缺鐵性貧血,也可因息肉牽拉引發腸套疊。這兩種息肉如能確診,可考慮手術切除。至于其他情況,需要綜合臨床判斷。部分非腺瘤性息肉在內鏡下看起來與腺瘤性息肉類似,在這種情況下,醫生為了不遺留病灶在腸道里,也會先把息肉切除,留待病理檢查評定,再進行最后診斷。
有關【腸息肉】的相關文章和視頻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心臟血栓會跑進大腦04-04
- [事件]過敏也會讓人掉頭發04-04
- [事件]鼻涕為何會五顏六色04-04
- [事件]過度操心其實是自戀04-03
- [事件]越怕焦慮越要面對04-03
- [事件]孩子抖腿有很多原因04-03
- [事件]“棗核型身材”容易招病04-02
- [事件]法國人抑郁率歐洲最高04-02
最新文章
- [事件]心臟血栓會跑進大腦04-04
- [事件]過敏也會讓人掉頭發04-04
- [事件]鼻涕為何會五顏六色04-04
- [本站]胼胝.拇外翻.五指襪04-03
- [事件]過度操心其實是自戀04-03
- [事件]越怕焦慮越要面對04-03
- [事件]孩子抖腿有很多原因04-03
- [行業新聞]冰箱保鮮國際標準首次發布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