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風的相關文章和視頻
36歲男子刮痧按摩致中風
(來源:廣州日報)10月17日,36歲的趙先生突然感覺右眼黑朦、左側肢體無力麻木,來到南醫三院急診科就診,醫生考慮趙先生急性腦卒中可能,遂通知醫院卒中團隊的醫生,并馬上開通綠色通道緊急完善檢查,完成頭部CT及頭部MRI檢查發現患者存在右側大腦半球多發急性散發點片狀梗死病灶,立即予以積極藥物治療。
事件手指發麻要警惕頸椎病中風糖尿病
(來源:人民政協報)手麻是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大多數人不重視,認為手發麻沒什么大不了,麻過一陣兒就好了。其實,經常性手麻背后可能隱藏著龐然大物,千萬別不當回事兒,應該引起足夠的警惕。
事件瑜伽達人展示高難度動作致中風
(來源:光明日報)有新聞報道,有一位網絡上的瑜伽達人拍攝教學視頻,展示超高難度的“倒立俯臥撐”。拍攝完幾個小時后,她開始視物模糊、四肢無力、頭痛。以為是老毛病頸椎間盤突出犯了,并未在意。但兩天后癥狀不僅沒有緩解,還發現自己兩個瞳孔竟然變得大小不一,這才去醫院。檢查結果出來,如五雷轟頂——中風。
事件年底加班30多歲的他“熬”成中風
(來源:廣州日報)近日,因春節臨近在公司連續加班好幾天的廣州男子魏永(化名),不幸遭遇“中風”。經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卒中綠道的緊急救治,幸已康復出院。專家提醒,作息不規律、飲食不均衡、壓力大運動少等原因,導致腦中風疾病越來越年輕化,年輕人要多加重視預防中風。
事件血脂波動大 卒中風險高
(來源:生命時報)膽固醇是一種蠟狀物質,其在血管內積聚并形成“斑塊”。斑塊可積聚在冠狀動脈和頸動脈中,前者為心臟提供氧氣,后者為大腦提供氧氣。若人體中膽固醇含量波動變大,就會增加缺血性和出血性腦卒中的患病風險,就像冠狀動脈變窄或堵塞會導致心臟病發作一樣,向大腦供氧的動脈堵塞會導致腦卒中或腦梗。
事件四成中風患者五年內復發
(來源:生命時報)“非死即殘”是中風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如果復發更是雪上加霜。近日,英國牛津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聯合研究發現,我國患者首次出現中風發作的5年內,復發風險高達41%。
事件痛風老藥有效防中風
(來源:生命時報)在前不久召開的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上,一項針對秋水仙堿的大型隨機對照試驗研究顯示,這一痛風老藥在預防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梗、中風等方面有了新的支持證據。未來,在慢性冠心病患者的二級預防上將有新的用藥選擇。這一研究同步發表在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
事件三個測試提前發現中風
(來源:生命時報)“山雨欲來風滿樓”,腦卒中(又稱中風)也一樣,發作前會發出一些預警信號。如果能及時發現,科學應對,就可能“逃過一劫”。在此,為大家推薦三個測試,有助提前發現中風發作的蛛絲馬跡。
事件老打哈欠是中風征兆嗎
(來源:生命時報)河南讀者楊先生問:我父親今年76歲,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近半個月來,他經常哈欠連天,困意綿綿,還慢慢出現了肢體乏力、萎靡不振等現象。趕緊帶他到醫院就診,經檢查確診為腦中風。請問老打哈欠是中風的征兆嗎,怎么留意和防止再次中風?
事件秋冬轉季防中風3小時黃金搶救期
(來源:羊城晚報)10月29日,是第15個“世界卒中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神經內科在重陽節當天,為石牌村的老人們做義診,深入踐行關愛老人、關注健康的服務理念,提高廣大人群對腦卒中的認識。
事件喪偶30天內中風危險高
(來源:生命時報)喪偶被認為是最嚴重的壓力事件之一,可對身心健康產生諸多不良影響。喪偶既可能觸發“心碎綜合征”,又可能誘發腦梗。《美國心臟病協會雜志》刊登丹麥一項大規模新研究發現,喪偶會增加中風(腦卒中)風險。
事件身體總"跑偏"中風將來
(來源:生命時報)48歲的王先生是一名出租車司機,平時工作壓力大,經常吸煙,還患有高血壓。前幾天,他發現自己開車時方向盤總不自覺地往一邊偏,手腳也有點不聽使喚,舌頭發硬。他馬上到醫院就診,經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所幸救治及時才轉危為安。王先生這種情況是腦梗的典型癥狀,如果大家生活中突然出現身體向一側跑偏、有不對稱現象,一定要引起重視。
事件頸動脈變窄堵出中風
(來源:生命時報)頸動脈是連接心臟與大腦最重要的血管,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衰退,頸動脈特別容易堵塞,其病變可導致嚴重的腦血管病。臨床研究證實,50%~75%的缺血性腦卒中由頸動脈病變所致,但引起足夠重視的不多。
事件德國一半中風患者重返職場
(來源:生命時報)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李響腦卒中(又稱中風)發生后,約75%的患者將遺留不同程度的肢體殘疾,以及癡呆(血管性)、言語障礙、大小便失禁等后遺癥。除了這些人們熟知的,還有一些易被忽視的后遺癥,比如癲癇、肩—手綜合征、吞咽困難以及抑郁癥等。所以,盡早進行康復訓練對患者功能障礙恢復十分關鍵。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