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也是在保護身體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3-5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炎癥也是在保護身體 有助隔離損傷、清除病原、修復受損、加速愈合,但長期慢性炎癥則會危及健康
《生命時報》 2024-02-23 第1778期 第1版
提起炎癥,多數人會“如臨大敵”,發現點發炎苗頭就開始吃藥“鎮壓”。其實,炎癥是人體在受到外傷、感染等刺激后產生的“防御”反應,甚至可以說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機制。英國伯明翰大學一位專注研究慢性炎癥的學者更為直接地表示,“如果沒有炎癥,人就無法活著。”
發炎實際是身體在努力保護你
被蚊子叮咬之后,皮膚馬上就會出現紅腫、瘙癢,有時摸起來還會硬硬的、燙燙的,甚至有一點疼,這是因為蚊子唾液里的物質屬于“異物”,為了將其排出體外,人體產生了所謂的“炎癥”。得了甲溝炎,腳趾又紅又腫,一碰就痛得不行,有時還會流出膿液,是因為有細菌通過傷口進入了血液,免疫細胞被“招募”到傷口附近,開始吞噬細菌、對抗感染。感冒時,人的體溫上升、喉嚨腫痛、渾身酸痛、打噴嚏等一系列癥狀;運動時不小心摔了一跤,扭傷或挫傷的部位紅腫發熱、一碰就痛……這些都是炎癥的表現。
“對人體來說,炎癥本身并沒有害處,是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時的反應。”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童強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人體好比一座牢固的城墻,受到外界攻擊后,有些墻磚出現了裂縫,還有的墻磚嵌入了炮彈。此時,免疫系統會迅速補好裂縫再層層加蓋,將城墻修得更加牢固。在這一過程中,人體會產生紅、腫、熱、痛等反應,統稱為“急性炎癥”。紅和熱是血管局部擴張的體現,免疫系統此時正加速將更多“戰斗細胞”運至受損部位,同時釋放出引起腫和痛的前列腺素等化合物,也可能導致發燒。
童強表示,人體發炎的原因多種多樣、表現各異,機制也較為復雜。一般來說,病毒、損傷、自身免疫紊亂均可引起人體急性或慢性炎癥。“上文提到的感冒發燒、趾甲發炎就屬于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入侵造成的急性炎癥,在免疫系統正常時,很快就能恢復健康。”童強補充說,這些炎癥除了會造成身體不適,更多被看作一種警報信號,表明免疫系統在正常工作。發炎是人體“超能力”之一,幫助隔離損傷、清除病原、修復受損、加速愈合。免疫細胞能清除外來的有害病原體、毒素及刺激物等,在組織受到損傷時,織起“保護網”,將有害物質網住,阻止其進一步入侵,同時激活其他因子清除有害物質,起到主動保護和修復的作用。
不過,若急性炎癥就如同“一場大火”,遲遲無法找出發炎原因并將其及時撲滅,身體就會長期處于一種“著火”狀態,免疫系統更會因此失衡,急性炎癥可能演變成慢性炎癥,引發各種嚴重問題。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就是由于體內持續發生的慢性炎癥,讓免疫系統“犯迷糊”而產生大量抗體,像炮彈一樣不分敵我地攻擊自身組織和細胞,進一步觸發炎癥反應,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由于免疫紊亂,面部會有紅斑,腎臟會產生蛋白尿,還可能影響心臟、肺部和神經系統功能。童強說:“一般情況下,免疫系統的開關在消滅炎癥后都能及時關閉,但若遇到環境、遺傳因素及慢性感染,就會導致開關反復開合而失靈,進而不斷生成化學因子、致炎物等,簡單點說就是身體‘用力過猛’加劇了炎癥。”
炎癥好壞也要看類型
很久以前,醫生曾試圖通過消除炎癥來治療疾病,但有時,這種方法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加重病情。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科學家開始巧妙利用炎癥,探索針對某些慢性疾病的“炎癥刺激”療法。例如,癌癥發生后,腫瘤細胞會抑制炎癥、促進腫瘤生長,而巨噬細胞負責攻擊、消滅腫瘤細胞。科學家便將巨噬細胞“重新編程”,使其能夠“招募”并激活其他負責消滅癌癥的免疫細胞,讓腫瘤細胞處于炎癥環境中,有效抑制其生長。
“炎癥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輕微的炎癥反應,說明免疫系統正在積極修補,但慢性炎癥可能預示著棘手問題。”童強介紹,炎癥是個廣泛的概念,不僅有多種類型, 除了免疫系統外,全身各部位細胞也都會參與炎癥過程。
按累及器官分類。在病變器官后加個“炎”字,往往能反應身體哪里有炎癥,如肺炎、肝炎、胃腸炎。臨床上還會將具體受累部位或致病因子等突出表示,如病毒性心肌炎、真菌性肺炎、非酒精性肝炎等。
按持續時間分類。急性炎癥起病急、時間短,可能幾天、十幾天就能恢復,一般不超過一個月;慢性炎癥則可能持續數月到數年,多是增生病變為主。童強表示,急性、普通炎癥是暫時的、可逆的,能保護機體,但慢性炎癥相對危險,容易對機體長期刺激、打亂免疫系統,導致組織損傷、免疫系統失調、心血管問題、慢性疾病風險增加等,甚至在緩慢發展過程中出現急性加重,危及健康。
按損傷原因分類。感染性炎癥通常由外來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引起,治療時需要針對特定的病原對癥清除。非感染性炎癥通常指無菌性炎癥,包括:免疫性因素,如類風濕關節炎、血管炎等;物理性因素,如皮膚或黏膜組織受到燒傷、凍傷等創傷導致局部充血、水腫等炎癥反應;化學性因素,如接觸強酸、強堿等化學物質;過敏性因素,如頻繁接觸過敏原,出現皮膚瘙癢、皮疹等。
生活好習慣,有助抗炎
“抗炎其實是一種可持續性的健康生活方式。”童強表示,炎癥的誘發因素主要有內源性和外源性兩種,前者機制復雜、難以改變,但后者可以預防和調節,日常生活中有“三大法寶”可確保免疫系統始終處于健康狀態,有效幫身體抗炎。
法寶一:睡眠充足,免疫無炎。睡眠對免疫系統的恢復十分重要,盡量晚上11點前睡覺,睡夠7~8小時,午休半小時左右。睡前3~4小時停止進食和劇烈運動,睡前1小時不要再刷手機、看電視,應讓大腦盡快從屏幕光線的刺激中恢復。
法寶二:膳食合理,有效抗炎。多攝入富含抗炎成分的食物,如藜麥、糙米、蕎麥等全谷物,以及深海魚貝類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西藍花、菜花、甘藍、芥藍等十字花科蔬菜和草莓、藍莓、黑莓、覆盆子等莓果類水果也不錯。少吃高糖、高油、高脂食物,減少紅肉、加工肉、動物內臟、精制谷物攝入。
法寶三:適度運動,持久消炎。研究發現,長期久坐、身體活動少、體脂率較高的人群,體內炎癥因子水平相對更高帶來免疫系統混亂。建議每坐1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每周至少150分鐘慢跑、健走、騎行等有氧運動,有助降低促炎因子。
在控制炎癥方面,合理用藥非常重要。濫用抗生素、消炎藥,不僅可能導致耐藥性增加,還可能引起一系列副作用。使用抗炎藥或抗生素之前,應確保是細菌感染導致的炎癥,否則無效。實際上,細菌感染只占炎癥種類的很小一部分,許多炎癥是由病毒、真菌和免疫反應引起的,這類炎癥用抗生素無效,因此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類藥物。
童強再次強調,遇到輕度、急性炎癥不必過分擔心,通常都是可逆的保護性反應,控制體溫和局部癥狀,對癥治療即可。倘若炎癥持續超過1~2周,甚至遷延不愈,則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由臨床醫生確定炎癥病因,遵醫囑治療。
受訪專家: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 童 強
本報記者 田雨汀《生命時報》 2024-02-23 第1778期 第1版
提起炎癥,多數人會“如臨大敵”,發現點發炎苗頭就開始吃藥“鎮壓”。其實,炎癥是人體在受到外傷、感染等刺激后產生的“防御”反應,甚至可以說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機制。英國伯明翰大學一位專注研究慢性炎癥的學者更為直接地表示,“如果沒有炎癥,人就無法活著。”
發炎實際是身體在努力保護你
被蚊子叮咬之后,皮膚馬上就會出現紅腫、瘙癢,有時摸起來還會硬硬的、燙燙的,甚至有一點疼,這是因為蚊子唾液里的物質屬于“異物”,為了將其排出體外,人體產生了所謂的“炎癥”。得了甲溝炎,腳趾又紅又腫,一碰就痛得不行,有時還會流出膿液,是因為有細菌通過傷口進入了血液,免疫細胞被“招募”到傷口附近,開始吞噬細菌、對抗感染。感冒時,人的體溫上升、喉嚨腫痛、渾身酸痛、打噴嚏等一系列癥狀;運動時不小心摔了一跤,扭傷或挫傷的部位紅腫發熱、一碰就痛……這些都是炎癥的表現。
“對人體來說,炎癥本身并沒有害處,是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時的反應。”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童強告訴《生命時報》記者,人體好比一座牢固的城墻,受到外界攻擊后,有些墻磚出現了裂縫,還有的墻磚嵌入了炮彈。此時,免疫系統會迅速補好裂縫再層層加蓋,將城墻修得更加牢固。在這一過程中,人體會產生紅、腫、熱、痛等反應,統稱為“急性炎癥”。紅和熱是血管局部擴張的體現,免疫系統此時正加速將更多“戰斗細胞”運至受損部位,同時釋放出引起腫和痛的前列腺素等化合物,也可能導致發燒。
童強表示,人體發炎的原因多種多樣、表現各異,機制也較為復雜。一般來說,病毒、損傷、自身免疫紊亂均可引起人體急性或慢性炎癥。“上文提到的感冒發燒、趾甲發炎就屬于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入侵造成的急性炎癥,在免疫系統正常時,很快就能恢復健康。”童強補充說,這些炎癥除了會造成身體不適,更多被看作一種警報信號,表明免疫系統在正常工作。發炎是人體“超能力”之一,幫助隔離損傷、清除病原、修復受損、加速愈合。免疫細胞能清除外來的有害病原體、毒素及刺激物等,在組織受到損傷時,織起“保護網”,將有害物質網住,阻止其進一步入侵,同時激活其他因子清除有害物質,起到主動保護和修復的作用。
不過,若急性炎癥就如同“一場大火”,遲遲無法找出發炎原因并將其及時撲滅,身體就會長期處于一種“著火”狀態,免疫系統更會因此失衡,急性炎癥可能演變成慢性炎癥,引發各種嚴重問題。例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就是由于體內持續發生的慢性炎癥,讓免疫系統“犯迷糊”而產生大量抗體,像炮彈一樣不分敵我地攻擊自身組織和細胞,進一步觸發炎癥反應,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由于免疫紊亂,面部會有紅斑,腎臟會產生蛋白尿,還可能影響心臟、肺部和神經系統功能。童強說:“一般情況下,免疫系統的開關在消滅炎癥后都能及時關閉,但若遇到環境、遺傳因素及慢性感染,就會導致開關反復開合而失靈,進而不斷生成化學因子、致炎物等,簡單點說就是身體‘用力過猛’加劇了炎癥。”
炎癥好壞也要看類型
很久以前,醫生曾試圖通過消除炎癥來治療疾病,但有時,這種方法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加重病情。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科學家開始巧妙利用炎癥,探索針對某些慢性疾病的“炎癥刺激”療法。例如,癌癥發生后,腫瘤細胞會抑制炎癥、促進腫瘤生長,而巨噬細胞負責攻擊、消滅腫瘤細胞。科學家便將巨噬細胞“重新編程”,使其能夠“招募”并激活其他負責消滅癌癥的免疫細胞,讓腫瘤細胞處于炎癥環境中,有效抑制其生長。
“炎癥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輕微的炎癥反應,說明免疫系統正在積極修補,但慢性炎癥可能預示著棘手問題。”童強介紹,炎癥是個廣泛的概念,不僅有多種類型, 除了免疫系統外,全身各部位細胞也都會參與炎癥過程。
按累及器官分類。在病變器官后加個“炎”字,往往能反應身體哪里有炎癥,如肺炎、肝炎、胃腸炎。臨床上還會將具體受累部位或致病因子等突出表示,如病毒性心肌炎、真菌性肺炎、非酒精性肝炎等。
按持續時間分類。急性炎癥起病急、時間短,可能幾天、十幾天就能恢復,一般不超過一個月;慢性炎癥則可能持續數月到數年,多是增生病變為主。童強表示,急性、普通炎癥是暫時的、可逆的,能保護機體,但慢性炎癥相對危險,容易對機體長期刺激、打亂免疫系統,導致組織損傷、免疫系統失調、心血管問題、慢性疾病風險增加等,甚至在緩慢發展過程中出現急性加重,危及健康。
按損傷原因分類。感染性炎癥通常由外來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引起,治療時需要針對特定的病原對癥清除。非感染性炎癥通常指無菌性炎癥,包括:免疫性因素,如類風濕關節炎、血管炎等;物理性因素,如皮膚或黏膜組織受到燒傷、凍傷等創傷導致局部充血、水腫等炎癥反應;化學性因素,如接觸強酸、強堿等化學物質;過敏性因素,如頻繁接觸過敏原,出現皮膚瘙癢、皮疹等。
生活好習慣,有助抗炎
“抗炎其實是一種可持續性的健康生活方式。”童強表示,炎癥的誘發因素主要有內源性和外源性兩種,前者機制復雜、難以改變,但后者可以預防和調節,日常生活中有“三大法寶”可確保免疫系統始終處于健康狀態,有效幫身體抗炎。
法寶一:睡眠充足,免疫無炎。睡眠對免疫系統的恢復十分重要,盡量晚上11點前睡覺,睡夠7~8小時,午休半小時左右。睡前3~4小時停止進食和劇烈運動,睡前1小時不要再刷手機、看電視,應讓大腦盡快從屏幕光線的刺激中恢復。
法寶二:膳食合理,有效抗炎。多攝入富含抗炎成分的食物,如藜麥、糙米、蕎麥等全谷物,以及深海魚貝類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西藍花、菜花、甘藍、芥藍等十字花科蔬菜和草莓、藍莓、黑莓、覆盆子等莓果類水果也不錯。少吃高糖、高油、高脂食物,減少紅肉、加工肉、動物內臟、精制谷物攝入。
法寶三:適度運動,持久消炎。研究發現,長期久坐、身體活動少、體脂率較高的人群,體內炎癥因子水平相對更高帶來免疫系統混亂。建議每坐1小時起身活動5分鐘,每周至少150分鐘慢跑、健走、騎行等有氧運動,有助降低促炎因子。
在控制炎癥方面,合理用藥非常重要。濫用抗生素、消炎藥,不僅可能導致耐藥性增加,還可能引起一系列副作用。使用抗炎藥或抗生素之前,應確保是細菌感染導致的炎癥,否則無效。實際上,細菌感染只占炎癥種類的很小一部分,許多炎癥是由病毒、真菌和免疫反應引起的,這類炎癥用抗生素無效,因此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生素類藥物。
童強再次強調,遇到輕度、急性炎癥不必過分擔心,通常都是可逆的保護性反應,控制體溫和局部癥狀,對癥治療即可。倘若炎癥持續超過1~2周,甚至遷延不愈,則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由臨床醫生確定炎癥病因,遵醫囑治療。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圓柏致敏今年格外猛04-23
- [事件]他汀升糖重女輕男04-23
- [事件]四類人要吃他汀防病04-23
- [事件]發生低血糖時首選食物是什么...04-22
- [事件]“小胖墩”為何越來越多04-22
- [事件]一天中容易長胖的四個時間點04-22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最新文章
- [事件]圓柏致敏今年格外猛04-23
- [事件]他汀升糖重女輕男04-23
- [事件]四類人要吃他汀防病04-23
- [事件]發生低血糖時首選食物是什么...04-22
- [事件]“小胖墩”為何越來越多04-22
- [事件]一天中容易長胖的四個時間點04-22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