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消瘦有三大誘因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3-8-9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一人吃飯瞎湊合 消化不好缺運動 晚年消瘦有三大誘因
隨著年齡增長,很多老人的體重都會有所下降,但如果過度消瘦,會導致抗病能力差,影響健康和壽命,必須重視。近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科研人員在《中華流行病學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對全國23個省市近9500名高齡老人(80歲以上)的特征分析后發現,他們的體重指數【BMI: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總體較低,年齡越大,下降趨勢越明顯。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一般老年人BMI適宜范圍為20~26.9進行劃分,約30%高齡老人的BMI低于20,存在營養不足問題。研究人員從人口社會經濟學、生活方式、功能狀態三方面總結了老人消瘦的因素,指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的功能狀態和做好慢性病管理,有利于降低高齡老年人營養不足風險。
獨居生活,營養攝入不足
研究指出,BMI水平較低的老年人,通常具有年齡較大、女性、少數民族、未婚/離異/喪偶、在農村居住、未接受過教育等人口社會經濟學特征。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常務副主任孫曉紅對此分析,上述特征看似與消瘦風馬牛不相及,但它們本質上反映的是老人的生活狀態。總結起來,具備以下三方面特征的老人更容易消瘦:
①身體機能衰退。這主要與年齡增加有關,也就是研究中提到的“年齡較大”。伴隨衰老,代謝逐漸減緩,胃腸道功能下降,出現食欲不振、飯后飽脹、便秘等問題的頻率增加,再加上咀嚼能力下降,味覺和嗅覺變得不靈敏等,都會阻礙老人機體對營養的吸收,導致消瘦。不過,還有一個常見原因可能會被忽視——很多老人因慢性病需要服用多種藥物,其“副作用”之一就是影響食欲。
②家庭和社會支持不足。與子女一起生活或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老人,受關注度更高,營養狀況一般不會太差,但長期獨居或空巢的老人,可能會因為人少就“湊合”,餐飯簡單,營養單一。“臨床中,家庭支持越多的老人營養狀態越好、越長壽。缺少子女照顧、獲取食物的能力不足、家中就餐環境不理想等,都可能成為老年人營養攝入不足的誘因,對高齡女性的影響尤甚,與研究結論是一致的。”孫曉紅說。
③健康意識較薄弱。在農村居住、未接受過教育等特征背后反映的是健康素養水平。健康素養較低可能會導致不合理膳食、不良飲食習慣等。
孫曉紅表示,社會環境會對人的健康產生直接影響,老人一定要重視生活環境的改善,保持健康的生活狀態。體重是一個最簡單的“營養篩查”,沒有刻意減重的情況下,體重卻在近3~6個月內下降超過5%或減輕超過3千克,就要警惕是否出現了營養不良,必要時應尋求醫生幫助。此外,老人可以多參加一些健康宣教活動,努力提升個人健康素養,了解營養知識,改善日常飲食搭配;獨居老人要嘗試找一些“飯搭子”,或是到社區食堂就餐,可以減少孤獨和“吃飯應付”的情況,促進飲食規律和營養均衡。
運動不夠,三餐質量不高
研究人員分析高齡老人的生活方式后發現,吸煙、不鍛煉、休閑活動缺乏、膳食多樣性差等是導致過度消瘦的重要因素。孫曉紅分析道,老人一日三餐能不能吃得好,首先要看食物的質量如何。有的老人會說“我每頓飯都能吃一大碗,吃得可好了!”但如果讓他們列出三餐,可能是早上喝粥,中午米飯和炒菜,晚上隨便對付一下,這并不是合理的營養搭配。另外,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老人可能會陷入“不敢吃”的誤區,認為飲食必須清淡,一點“葷腥”不沾,但其實老年慢性病患者應比年輕時更注重營養補充。
《中國全科醫學》雜志2021年刊登的一篇研究顯示,調查中97%的老人至少存在一項日常生活活動需求未得到滿足,包括出行、上下樓梯、購物、平地行走等。孫曉紅表示,鍛煉不夠與消瘦會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老人不鍛煉,肌肉量和質量都會下降;老人太瘦,耐不住勞累,稍有活動就可能出現疲勞和頭暈目眩等癥狀,活動量又進一步減少。孫曉紅建議,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要著重關注以下三方面:
①飲食要多蛋白。建議老年人,每天要吃夠300~500克蔬菜,尤其是油菜、菠菜等深色葉菜,血糖穩定的老人每日可攝入200~350克水果;要遵循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飲食模式,多吃魚、蝦、蛋、奶、豆等優質蛋白質來刺激肌肉合成,不讓機體功能衰弱。消化吸收功能不好的老人,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腸內營養制劑。推薦老人每天勻速少量補水,每次150~200毫升,一天喝夠1500~1700毫升即可。
②運動別忽視肌肉鍛煉。老年人要增加運動,必須量力而行,累了就及時休息。此外,在家可以隨時隨地做些抗阻運動,例如,看電視時用腳輕蹬固定在地面的桌子;手握裝水的礦泉水瓶練習抓握、推舉等上肢動作;有能力的可以常做俯臥撐等。
③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有吸煙、飲酒等習慣的老人,通常在年輕時就已存在這些行為,長年代謝紊亂,很容易出現食欲不振或體質虛弱,久而久之就會營養不良。另外,吸煙、過度飲酒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癌癥等的風險,味覺和嗅覺也可能過早衰退,因此,及時戒煙限酒十分重要,任何年齡都不算晚。
身體功能受損,阻礙正常進食
研究結果稱,消瘦的老人大多有咀嚼能力差、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損傷、認知功能損傷、聽力損傷、視力損傷等特征。孫曉紅解釋道,咀嚼、吞咽能力會影響老年人進食,缺牙是導致老年人營養不良的重要原因。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認知功能、聽力功能也對營養攝入十分關鍵。如廁、就餐、穿衣、洗澡等軀體生活自理能力,是老人身體健康的最直接體現,如果這些都做不到,食物攝取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都會受影響。聽力、視力、認知功能損傷,不僅影響日常生活和活動,還可能引發負面情緒,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會影響進食積極性。另外,患腦梗塞、腦出血,以及帕金森等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的老人,往往會伴隨出現吞咽障礙等問題,影響正常進食。
“高齡老人普遍會出現功能衰退的問題,一方面要做好監測評估,另一方面可通過一些訓練減緩功能衰退。”孫曉紅說,建議老人定期監測營養狀況,及時發現問題,避免衰弱、肌少癥、營養不良等;必要時應到醫院老年科對聽力、視力、睡眠、認知功能、心理健康等一系列指標進行綜合評估,由醫生開出相應的營養和運動處方等,做到積極干預。隨著年齡增長,要有意識地鍛煉“牙口”,例如,常吃一些不太硬的堅果、脆莖蔬菜、橙子、蘋果等,以吃到嘴里稍加用力就能嚼碎為佳,有助增強牙齒和口腔肌肉神經,提高咀嚼能力;用舌尖輕抵上腭,上下牙齒輕輕叩擊50次;在睡前漱口后,將手指放在嘴唇外輕輕按摩牙齦50次。
此外,有一些功能障礙的老人,一方面要正確看待衰老,保持積極心態;另一方面要注意在進食時細嚼慢咽,盡量少說話,保持注意力集中,以免食物嗆入食道,少食多餐,保證營養充足。
受訪專家:
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常務副主任 孫曉紅
本報記者 田雨汀《生命時報》 2023-07-25 第1722期 第1版

獨居生活,營養攝入不足
研究指出,BMI水平較低的老年人,通常具有年齡較大、女性、少數民族、未婚/離異/喪偶、在農村居住、未接受過教育等人口社會經濟學特征。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常務副主任孫曉紅對此分析,上述特征看似與消瘦風馬牛不相及,但它們本質上反映的是老人的生活狀態。總結起來,具備以下三方面特征的老人更容易消瘦:
①身體機能衰退。這主要與年齡增加有關,也就是研究中提到的“年齡較大”。伴隨衰老,代謝逐漸減緩,胃腸道功能下降,出現食欲不振、飯后飽脹、便秘等問題的頻率增加,再加上咀嚼能力下降,味覺和嗅覺變得不靈敏等,都會阻礙老人機體對營養的吸收,導致消瘦。不過,還有一個常見原因可能會被忽視——很多老人因慢性病需要服用多種藥物,其“副作用”之一就是影響食欲。
②家庭和社會支持不足。與子女一起生活或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老人,受關注度更高,營養狀況一般不會太差,但長期獨居或空巢的老人,可能會因為人少就“湊合”,餐飯簡單,營養單一。“臨床中,家庭支持越多的老人營養狀態越好、越長壽。缺少子女照顧、獲取食物的能力不足、家中就餐環境不理想等,都可能成為老年人營養攝入不足的誘因,對高齡女性的影響尤甚,與研究結論是一致的。”孫曉紅說。
③健康意識較薄弱。在農村居住、未接受過教育等特征背后反映的是健康素養水平。健康素養較低可能會導致不合理膳食、不良飲食習慣等。
孫曉紅表示,社會環境會對人的健康產生直接影響,老人一定要重視生活環境的改善,保持健康的生活狀態。體重是一個最簡單的“營養篩查”,沒有刻意減重的情況下,體重卻在近3~6個月內下降超過5%或減輕超過3千克,就要警惕是否出現了營養不良,必要時應尋求醫生幫助。此外,老人可以多參加一些健康宣教活動,努力提升個人健康素養,了解營養知識,改善日常飲食搭配;獨居老人要嘗試找一些“飯搭子”,或是到社區食堂就餐,可以減少孤獨和“吃飯應付”的情況,促進飲食規律和營養均衡。
運動不夠,三餐質量不高
研究人員分析高齡老人的生活方式后發現,吸煙、不鍛煉、休閑活動缺乏、膳食多樣性差等是導致過度消瘦的重要因素。孫曉紅分析道,老人一日三餐能不能吃得好,首先要看食物的質量如何。有的老人會說“我每頓飯都能吃一大碗,吃得可好了!”但如果讓他們列出三餐,可能是早上喝粥,中午米飯和炒菜,晚上隨便對付一下,這并不是合理的營養搭配。另外,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老人可能會陷入“不敢吃”的誤區,認為飲食必須清淡,一點“葷腥”不沾,但其實老年慢性病患者應比年輕時更注重營養補充。
《中國全科醫學》雜志2021年刊登的一篇研究顯示,調查中97%的老人至少存在一項日常生活活動需求未得到滿足,包括出行、上下樓梯、購物、平地行走等。孫曉紅表示,鍛煉不夠與消瘦會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老人不鍛煉,肌肉量和質量都會下降;老人太瘦,耐不住勞累,稍有活動就可能出現疲勞和頭暈目眩等癥狀,活動量又進一步減少。孫曉紅建議,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要著重關注以下三方面:
①飲食要多蛋白。建議老年人,每天要吃夠300~500克蔬菜,尤其是油菜、菠菜等深色葉菜,血糖穩定的老人每日可攝入200~350克水果;要遵循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飲食模式,多吃魚、蝦、蛋、奶、豆等優質蛋白質來刺激肌肉合成,不讓機體功能衰弱。消化吸收功能不好的老人,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腸內營養制劑。推薦老人每天勻速少量補水,每次150~200毫升,一天喝夠1500~1700毫升即可。
②運動別忽視肌肉鍛煉。老年人要增加運動,必須量力而行,累了就及時休息。此外,在家可以隨時隨地做些抗阻運動,例如,看電視時用腳輕蹬固定在地面的桌子;手握裝水的礦泉水瓶練習抓握、推舉等上肢動作;有能力的可以常做俯臥撐等。
③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有吸煙、飲酒等習慣的老人,通常在年輕時就已存在這些行為,長年代謝紊亂,很容易出現食欲不振或體質虛弱,久而久之就會營養不良。另外,吸煙、過度飲酒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癌癥等的風險,味覺和嗅覺也可能過早衰退,因此,及時戒煙限酒十分重要,任何年齡都不算晚。
身體功能受損,阻礙正常進食
研究結果稱,消瘦的老人大多有咀嚼能力差、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損傷、認知功能損傷、聽力損傷、視力損傷等特征。孫曉紅解釋道,咀嚼、吞咽能力會影響老年人進食,缺牙是導致老年人營養不良的重要原因。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認知功能、聽力功能也對營養攝入十分關鍵。如廁、就餐、穿衣、洗澡等軀體生活自理能力,是老人身體健康的最直接體現,如果這些都做不到,食物攝取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都會受影響。聽力、視力、認知功能損傷,不僅影響日常生活和活動,還可能引發負面情緒,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狀態,會影響進食積極性。另外,患腦梗塞、腦出血,以及帕金森等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的老人,往往會伴隨出現吞咽障礙等問題,影響正常進食。
“高齡老人普遍會出現功能衰退的問題,一方面要做好監測評估,另一方面可通過一些訓練減緩功能衰退。”孫曉紅說,建議老人定期監測營養狀況,及時發現問題,避免衰弱、肌少癥、營養不良等;必要時應到醫院老年科對聽力、視力、睡眠、認知功能、心理健康等一系列指標進行綜合評估,由醫生開出相應的營養和運動處方等,做到積極干預。隨著年齡增長,要有意識地鍛煉“牙口”,例如,常吃一些不太硬的堅果、脆莖蔬菜、橙子、蘋果等,以吃到嘴里稍加用力就能嚼碎為佳,有助增強牙齒和口腔肌肉神經,提高咀嚼能力;用舌尖輕抵上腭,上下牙齒輕輕叩擊50次;在睡前漱口后,將手指放在嘴唇外輕輕按摩牙齦50次。
此外,有一些功能障礙的老人,一方面要正確看待衰老,保持積極心態;另一方面要注意在進食時細嚼慢咽,盡量少說話,保持注意力集中,以免食物嗆入食道,少食多餐,保證營養充足。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軟柿子”多是不自信04-27
- [事件]定目標:求高得中 求中得下04-27
- [事件]30和50歲睪丸斷崖式衰老04-27
- [事件]陽痿愛找懶散的人04-26
- [事件]分離焦慮如何應對04-26
- [事件]孝順是需求的精準對接04-26
- [事件]高齡嗜睡癡呆風險增一倍04-25
- [事件]PCSK9-EE真能一勞永...04-25
最新文章
- [事件]“軟柿子”多是不自信04-27
- [事件]定目標:求高得中 求中得下04-27
- [事件]30和50歲睪丸斷崖式衰老04-27
- [事件]陽痿愛找懶散的人04-26
- [事件]分離焦慮如何應對04-26
- [事件]孝順是需求的精準對接04-26
- [事件]高齡嗜睡癡呆風險增一倍04-25
- [事件]PCSK9-EE真能一勞永...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