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孝順是需求的精準對接

孝順是需求的精準對接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4-26 00:00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孝順是需求的精準對接,當父母期待與子女支持一致時,無論高期待高支持,還是低期待低支持,老人生活滿意度都會顯著提升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教授 王大華 □孫穎東

  《生命時報》 2025-04-01 第1884期 第4版

  每周末都會給父母轉賬的張先生不明白,明明自己對父母的經濟支持已經很到位了,母親為何總嫌自己不孝順,還在家庭群里轉發《常回家看看》一類的短視頻,孝順難道只有一種方式嗎?

  張先生的煩惱揭示了老年人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孝道期待”。孝道期待指的是老人基于文化傳統和個體心理需求,對子女所提供支持的心理預期。具體來說,它反映了以下四個維度的行為期望:一是情感期待,指老人渴望獲得子女的情感共鳴與心理慰藉;二是工具期待,指需要子女提供基礎生活保障與健康照護支持;三是聯絡期待,指希望與子女保持定期互動與空間接觸;四是信息期待,指希望獲取子女的生活動態與社會資訊。

  傳統觀念認為,子女的孝順行為越多,父母自然越幸福。但心理學研究顯示,孝道期待與子女實際支持行為的“匹配程度”才是關鍵。當父母的期待與子女的支持行為一致時,無論是高期待高支持,還是低期待低支持,老人的生活滿意度都會顯著提升。

  這種“匹配”的重要性在情感期待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研究顯示,當子女的實際支持能滿足父母對情感關懷的期待時,如經常陪伴、傾聽等,老人的生活滿意度最高。反之,當情感期待高于實際支持時,老人的孤獨感最強烈。比如,父母希望每周與子女通話三次,但實際只有一次,就會直接引發老人的心理落差。

  這反映出隨著社會變遷,老人的孝道期待已從“物質依賴”轉向“情感聯結”。再加上城市化、獨生子女政策導致家庭結構的變化,許多老人長期獨居、子女難以頻繁探視等,都使情感支持處于長久的匱乏狀態。近日,廣州市消費者委員會發布的《廣州市老年人陪伴式消費現狀調查報告》也指出,51%的廣州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到陪伴缺失。

  聯絡支持和信息支持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研究顯示,聯絡能有效降低父母孤獨感,即使他們對此期待較低,但如果子女主動增加聯系頻率,也能顯著減少老人的孤獨感。在網絡時代背景下, 信息支持對老人的積極作用也日益增長。

  但與此同時,心理學研究也發現,子女的支持并非越多越好,比如,工具支持需適度,若子女過度介入父母的生活,如頻繁替父母做決定等,反而會破壞他們的自主性,影響幸福感;信息支持也要對癥下藥,教父母使用智能手機、獲取資訊能縮小與父母間的信息鴻溝,但若信息量過大或方式不當,反而易增加老人的焦慮。

  可見,孝道期待與子女支持行為“匹配”的關鍵,是尊重父母的真實需求。比如,有的老人希望獨立生活,子女的適度支持(如定期探望但不干涉)反而能提升其生活滿意度;依賴型老人則需要更頻繁的情感互動。下面,給子女幾點小技巧。

  情感支持方面:可以定期與父母深入交流,了解他們的真實期待,不要盲目地付出;避免僅用物質替代陪伴,一句“今天過得怎樣”可能比轉賬更溫暖父母的心。

  聯絡支持方面:經常與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片段,如照片、短視頻等,讓父母感受到參與感;尊重父母的獨立性,支持他們發展興趣愛好,比如廣場舞、書法等;注意避免過度保護,在提供幫助前,先詢問“您需要我怎么做”。

  信息支持方面:可以用“小行動”填補與父母之間的代際鴻溝,比如教父母如何使用微信、進行視頻通話,增加聯絡的便利性。

  孝順不是子女的單向付出,而是兩代人需求的精準對接。當子女的行為與父母的期待同頻時,孝順才能真正成為父母幸福的源泉。在老齡化加劇的今天,子女應看見父母隱藏的期待,并用他們需要的方式去愛。


byb.cn


  除了自己摸索,親子雙方還可通過這款“孝道期待量表”來增進了解。量表包括16個項目,采用5點記分方式(1分代表很不同意,2分是不太同意,3分是不確定,4分是基本同意,5分是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對子女的孝順行為越期待。下面,一起來測一測吧!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