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醫熱背后的思考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3-8-14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考生認為,收入高,就業穩定;專家稱,學醫是個艱難的過程,薪酬待遇也受畢業院校、學歷水平、地區發展等多重因素影響 學醫熱背后的思考
受訪專家:
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 唐旭東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 儲朝暉
本報記者 高陽《生命時報》 2023-08-01 第1724期 第1版
近日,不少高考生收到了自己的本科錄取通知書,在今年的高考專業報名中,臨床醫學專業“一騎絕塵”,位列熱門專業第一名。與此同時,多地基層醫院招聘臨床醫生卻頻頻遇冷,報名人數寥寥無幾。這一“冷”一“熱”背后,有許多值得反思的問題。
報考熱度斷層第一,多數看重就業穩定
以往,醫學圈時常戲謔的“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如今已經完全變了。《百度熱搜·2023高考大數據》顯示,在本科院校熱門專業中,臨床醫學與教育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位列前五名,臨床醫學專業熱度斷層第一。數據顯示,從2021~2022年開始,臨床醫學就回歸了高考熱門專業前五名,并呈逐年上升趨勢,各地醫學錄取分數線也水漲船高,重點醫學高校錄取分數線都要超出當地一本線100多分。
“收入比較高,又穩定,越老越吃香。”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年輕人這樣評價學醫的優勢。陽光高考信息平臺的數據顯示,近年來,臨床醫學就業率在85%~90%。高考后,很多父母也極力推薦孩子學醫——“學醫多好啊,工作穩定有保障,畢竟人總歸需要看病的。”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的張同學,近來也有很多親戚咨詢他報考醫學專業的事情。他認為,醫學火熱與當前就業難、普遍求穩定的心理有關,學醫后可以在體制內工作,學習時間成本長,有行業技術壁壘,這樣能更穩定地發展。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唐旭東表示,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對健康需求不斷增長,于是愈發關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這是醫學專業熱度上升的客觀因素。古語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從小處說,學醫不僅可以照顧好身邊人的健康,還可以幫助病患擺脫疾苦。從大處說,有高水平的人才報考醫學專業、從事醫療事業,國民健康才有保障,人類身體素質才有長遠發展。
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醫師數量為428.7萬人,平均每千人擁有3.04個醫師。這對我國14億的龐大人口基數而言只是杯水車薪。于是,擴招成為彌補醫療人員不足的“解藥”。《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1》顯示,2010~2020年,醫學類招生人數從每年的50萬人左右,增至110萬左右,各地醫學類大專、高職院校擴招尤其明顯。
為鼓勵更多考生報考醫學專業,地方政府也是各出奇招。6月27日,甘肅省瑪曲縣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出一封《致全縣高考生的倡議書》,倡議廣大考生考慮報考醫學類院校。6月25日,江蘇省太倉市衛生健康委發文稱,太倉籍高中畢業生報考全國重點高校醫學類專業并在本一批次以上錄取,有機會獲得5萬~15萬的資助資金。浙江省寧波市、廣東省臺山市等地的中學也通過校友獎學金來獎勵報考臨床醫學專業的學子。
醫學生流失率高,就業困境難回避
“醫學熱度太高也有隱憂。”唐旭東擔心,一些人只看到醫生工作穩定、高薪、受人尊敬,但這并不是這份工作的全部。醫生職業競爭激烈,要終身學習,本科只是一個門檻,未來想要成為臨床或科研人才,必須進入碩博階段深造,整個過程都要面臨諸多淘汰、考驗和人生抉擇,不同層次的人才,薪資待遇也不同,未必能達到理想。
近年來,醫生數量并未及想象中“可觀”。醫學期刊《柳葉刀》上一項研究稱,2005~2015年,我國醫學生流失率很高。10年間,高校培養了470萬名醫學畢業生,而醫生總數只增加了75萬;25~34歲的醫生占比從31.3%降至22.6%,60歲以上醫生占比從2.5%增至11.6%;農村地區的醫生缺口達50萬人。《2021中國醫療人才發展報告》顯示,65.2%的醫學生考慮畢業后轉行,即便少部分從醫,工作若干年后也考慮轉行。轉行原因主要是薪酬待遇不匹配、工作超負荷、醫患關系緊張、上升空間小、不喜歡醫療職業等。
唐旭東表示,目前來看,我國的醫學教育資源存在一定的浪費,大量醫學生畢業后沒有從事醫療行業,這可能與本科專業設置不合理有關。例如,有的學生有志于從事醫藥研發、推廣等職業,那就沒必要進入臨床醫學專業。
基層招不到人、留不住人也是不可回避的現實。今年5月,黑龍江、江蘇、湖南、四川等多省三甲醫院招聘無人報名引發廣泛關注。據媒體報道,除了相關資質“卡殼”等因素外,可能與崗位薪資、發展機遇不如發達城市有關。
倡議考生報考醫學的甘肅省瑪曲縣面臨更艱難的境地。瑪曲縣地處甘青川三省交界,平均海拔3600米,人口約5.7萬,但全縣只有兩所二甲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整體不高,衛生技術人員數量少,高精尖人才缺乏,尤其重大疾病救治能力偏低,居民患重大疾病不得不轉往上級醫院。“希望本地高考學生能考慮學醫,‘進’可以懸壺濟世,‘退’可以服務鄉親,有一份穩定工作。”瑪曲縣衛生健康局一位負責人對《生命時報》記者說,縣內80%為民族語學校,師資力量薄弱,本土人才培養難。加上海拔高氣候嚴酷,語言不通,待遇不高等,外地人才進來后也千方百計想調離,甚至辭去公職。全縣衛生系統人員共381人,只有28名村醫,副高級以上職稱占比14.4%,本科以上學歷不足一半。但按照省州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規劃,縣人民醫院要創建三級乙等醫院,現有衛生人才遠遠達不到要求。
“村里已經好幾年都沒來過新人(村醫)了。”工作十多年的河北省邯鄲市某村醫說:“好一點的醫學院畢業生是不會來當村醫的,一些年輕人即便來了,當幾年村醫就走。待遇差、沒有安家費、工作龐雜、晉升和學習機會不夠等因素,導致根本留不住人。”
一線城市則是“擠破頭也進不去大醫院”。郭同學是北京某醫學院校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選擇讀博。“不讀博,想進大醫院幾乎不可能,一個碩士生崗位也要擠破頭。”他本科同學中60%都轉行了,讀完碩士轉行的相對少一些,基本會選擇醫學相關就業,但擇業時處于一種“不上不下”的狀態——差的地方不想去,好的醫院又進不了。記者發現,在一線城市的三甲醫院招聘中,除了兒科、急診科等緊缺崗位可放寬至碩士及以上學歷外,腫瘤、神經、骨科等非緊缺崗位,通常只招聘博士,本碩學歷基本沒機會。
盲目報考不可取,要優化人才層次
醫學生是醫療衛生隊伍的后備力量,也是健康中國建設的主力軍,容不得以量換質。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及,要全力提升院校醫學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入口生源質量,擴大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本科醫學專業招生規模;嚴格控制高職(專科)臨床醫學類專業招生規模,大力發展高職護理專業教育,加大護理專業人才供給。
唐旭東認為,醫學教育不是素質教育和普及型教育,不應該盲目擴招。很多專業在畢業后可以改行或換專業讀研,但醫學專業壁壘較高,很難從其他專業跨考,所以必須保證醫學人才的穩定儲備和嚴進嚴出。國家應當結合社會需求,對醫學生的培養方向和數量做好宏觀調控,各層級政府應與醫藥類院校協調評估來確定招生數量,定量培養,按需就業,這樣才能保質保量。
針對當前醫學教育仍存在的不足,唐旭東認為,
第一,重視臨床實踐。醫學需要跟人打交道,學校和醫院都要給予學生更多臨床操作機會,解決好課程設置、設備配備、操作空間。
第二,加強人文教育。醫學是一個奉獻、慈悲、行善的學科,要把我國傳統醫學道德傳承下去,重視國際提倡的醫學人文教育。
第三,做好基層全科醫生培養,特別是鄉村醫生的培養,他們不一定非要高分錄取,但需要工作認真、樂于奉獻,具備基本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能,堅持相關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
第四,加強廣基礎、多層次的醫學教育。非二本以上醫學院校,應豐富臨床實踐,明確培養什么崗位的醫生,進行結構性調整,適應不同崗位、不同層級醫生的需求。
2015年,教育部等6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農村訂單定向免費培養醫學生。在唐旭東看來,越是艱苦的地方,越是需要訂單制培養基層醫生。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不能落下相對薄弱的鄉村基層醫療衛生,要加大基層醫療的投入力度,給予村醫合理的薪酬待遇和長期醫學繼續教育培訓,像重視鄉村教師一樣重視鄉村醫生。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建議,盲目報考醫學專業并不可取。相比其他專業,學醫是非常困難的,有著漫長的學習年限和繁重的課業壓力。目前,我國醫學生的主流培養過程是“5+3”,即五年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或3年臨床醫學碩士教育。“過五關斬六將”后,當了醫生也并非一身輕松,工作會更加辛苦。從就業來看,也并不是選擇了一個熱門專業就“萬事大吉”。薪酬待遇會受畢業院校、學歷水平、地區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擇業時要根據自身能力和未來規劃,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大城市未必就如魚得水,小鄉村未必不能大顯身手。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軟柿子”多是不自信04-27
- [事件]定目標:求高得中 求中得下04-27
- [事件]30和50歲睪丸斷崖式衰老04-27
- [事件]陽痿愛找懶散的人04-26
- [事件]分離焦慮如何應對04-26
- [事件]孝順是需求的精準對接04-26
- [事件]高齡嗜睡癡呆風險增一倍04-25
- [事件]PCSK9-EE真能一勞永...04-25
最新文章
- [事件]“軟柿子”多是不自信04-27
- [事件]定目標:求高得中 求中得下04-27
- [事件]30和50歲睪丸斷崖式衰老04-27
- [事件]陽痿愛找懶散的人04-26
- [事件]分離焦慮如何應對04-26
- [事件]孝順是需求的精準對接04-26
- [事件]高齡嗜睡癡呆風險增一倍04-25
- [事件]PCSK9-EE真能一勞永...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