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飯”困可能是病

哈爾濱市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周大亮
《生命時報》 2023-10-17 第1744期 第16版
①血糖高
飽餐后,尤其是攝入較多主食后,血糖會快速升高,機體釋放大量胰島素;但在降血糖的同時,胰島素會刺激體內的蛋白質合成,順帶著讓色氨酸大量增加并輸送至大腦;色氨酸隨后轉化成5-羥色胺,再形成褪黑素,難免會讓人感到困倦。
②太“興奮”
食物可刺激副交感神經亢進,使其在增強消化功能的同時,引起血管舒張、心率減慢、呼吸減慢、血壓下降,人就會犯困。
③飽足感
食物進入胃內,為刺激胃酸、膽汁等消化液分泌,小腸分泌的膽囊收縮素會增加。這種激素是身體的一種飽足信號,還可激活管理睡眠的大腦分區,讓人產生困意。
如果經常“飯”困,需警惕幾種疾病,尤其是老年人。
①可能存在心臟病
由于飯后血液集中胃腸道,供應心臟的血液減少,心臟存在問題的人可產生心慌胸悶、乏力困倦等情況。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白天總犯困的老年人,特別是女性,患心臟病風險增加了66%,心源性猝死風險也會增高。因此,常飯后犯困的老年人應定期做心臟體檢。
②警惕餐后低血壓
這是老年人容易出現的一種情況,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帕金森病、血液透析患者,飯后易頭暈、乏力、眼前發黑,甚至出現暈厥。常“飯”困的老年人最好在餐前、餐后半小時和1小時各量一次血壓,如果收縮壓(高壓)下降20毫米汞柱;餐前收縮壓大于100毫米汞柱,但餐后降至90毫米汞柱以下,或餐后血壓輕微降低,但開始頭暈、乏力,就可能是餐后低血壓。
③甲狀腺功能減退
甲狀腺功能降低患者的甲狀腺激素分泌量過少,不足以維持正常生理功能,身體較難興奮起來,本身就容易嗜睡、經常犯困,或表情遲鈍、講話節奏慢,往往在飯后更嚴重。
如果并未患病或病情控制良好,但仍飯后困倦,大家可先調整飲食。首先,適當減少淀粉類主食的總量,把一部分精細主食換成粗糧、豆類或薯類;吃主食時配合一定量的蔬菜,尤其是纖維含量較高的綠葉菜,或把一頓正餐分兩次吃,每頓吃“七八分飽”,盡量不吃甜食,少吃高脂肪食物。其次,午飯后保證活動半小時,走走路、做做操,千萬不要坐著不動,可以小睡一會兒,睡不著也別勉強,閉眼休息即可。
- [事件]高齡嗜睡癡呆風險增一倍04-25
- [事件]PCSK9-EE真能一勞永...04-25
- [事件]腎不好 還能吃豆制品嗎04-25
- [事件]種植牙能用上40年04-24
- [事件]接觸大自然可止痛04-24
- [事件]“長高門診”一號難求04-24
- [事件]圓柏致敏今年格外猛04-23
- [事件]他汀升糖重女輕男04-23
- [事件]高齡嗜睡癡呆風險增一倍04-25
- [事件]PCSK9-EE真能一勞永...04-25
- [事件]腎不好 還能吃豆制品嗎04-25
- [事件]種植牙能用上40年04-24
- [事件]接觸大自然可止痛04-24
- [行業新聞]北京試點預住院費用醫保支付04-24
- [事件]“長高門診”一號難求04-24
- [事件]圓柏致敏今年格外猛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