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事件

微波爐做菜有優勢

(來源:生命時報)維生素C留得多有害物質產生少微波爐做菜有優勢

事件

茶飲“減塑”迫在眉睫

(來源:生命時報)一年賣出213億杯,產生43萬噸塑料垃圾,近80%被焚燒,回收率很低茶飲“減塑”迫在眉睫

事件

幾個階段孩子易發胖

(來源:生命時報)一歲前脂肪細胞增多青春期容易暴飲暴食幾個階段孩子易發胖

事件

散步不帶手機焦慮少

(來源:生命時報)散步是許多人喜歡的鍛煉方式之一,這些人通常沒有專門時間來健身,散步時通常也會帶著手機,以免錯過發生的任何事情。但《西班牙人報》網站近日刊發的一篇文章稱,戴著耳機或口袋里裝著手機(以便隨時查看消息)散步,效果并不好。

事件

骨骼肌損失會增加患癡呆癥風險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12月4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日報道,在北美放射學會年會上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骨骼肌損失是患癡呆癥的一個風險因素。

事件

微波爐如此高溫為何還能滋生細菌

(來源:科技日報)國外研究人員在微波爐中發現了多種耐極端環境的細菌,相關論文日前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微生物學前沿》上。對此,有網友稱,沒想到經常處在高溫環境中的微波爐竟是“細菌窩”。那么,為什么這些細菌可以在高溫環境下生存?怎么對微波爐進行徹底清潔?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事件

張志杰事件后世界羽聯修改急救規定

(來源:生命時報)世界羽聯修改急救規定運動員疑似心臟驟停時,醫生可不經裁判指示直接進入球場施救

事件

科學看待甲狀腺癌

(來源:科技日報)近期,多位公眾人物患上甲狀腺癌,引發網友對該疾病的關注。如今,甲狀腺癌發病率呈上升態勢且發病年齡愈發年輕化。國家癌癥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甲狀腺癌新發病例數為46.61萬,首次進入各類高發癌癥前三。

事件

“AI醫院”來了嗎?

(來源:新華社)到醫院看病,迎面而來的可能是智能機器人;檢查結果出來,人工智能迅速給出診斷意見……隨著AI技術飛速提升,診療應用越來越廣。

事件

腦梗后 胖點的人后遺癥輕

(來源:生命時報)腦梗后,很多患者會出現功能障礙,甚至落下殘疾。

事件

心情不好連累胃腸

(來源:生命時報)氣機不暢干擾蠕動器官敏感易受刺激心情不好連累胃腸

事件

疏通血管是個偽概念

(來源:生命時報)心梗、腦梗、肺栓塞等很多兇險疾病的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源頭——血栓。由此,“疏通血管”這個概念被杜撰出來,讓人誤以為血管中的血栓能像水管中的垃圾一樣,被疏通和清理。這種想法其實是錯誤的。

事件

城市男性心梗多了起來

(來源:生命時報)中國疾控對全國心腦血管事件登記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城市男性心梗多了起來

事件

大雪吃五鮮一年病不沾

(來源:生命時報)羊肉驅寒有益神經蘿卜補氣強化免疫大雪吃五鮮,一年病不沾

事件

95%孕婦沒吃夠蛋白

(來源:生命時報)美國最新調查發現95%孕婦沒吃夠蛋白

事件

塑料菜板或有害健康

(來源:生命時報)美國生活網站提示塑料菜板或有害健康

事件

中國45~59歲肥胖率最高

在我國,《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45~59歲成年人超重率最高,達41.6%,肥胖率也是該年齡段最高,為18.3%??梢?,即使人到中老年,也不能放棄體重管理。

事件

好脂肪能防十幾種癌

美國佐治亞大學近期發表在《國際癌癥期刊》上的研究發現,歐米伽-3和歐米伽-6還有助預防十多種癌癥。

事件

值夜班最忌吃正餐

(來源:生命時報)有些人的工作免不了要值夜班。來自澳大利亞的一項新研究發出警告:上夜班時吃正餐可能會使慢病風險進一步升高。該研究發布在《糖尿病學》期刊上。

事件

高血壓低齡化引人憂

(來源:生命時報)喂養不當催生肥胖精神緊張收縮血管高血壓低齡化引人憂

事件
搜索 百度 google 360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