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原創>> 本站>> 馬悅凌可能將不能再叫“馬悅凌”

馬悅凌可能將不能再叫“馬悅凌”

byb.cn
[本站] 作者 :管理員 日期:2009-11-11 09:25
【分頁導航】


  【byb.cn  管理員】 編者按:下面這篇文章,是本站的顧問張其函律師撰寫,他長期從事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研究,對企業運營有著豐富的經驗。同時,他對中醫有特殊喜好,也正因如此,他非常關注中醫產業化的發展,并且時常給本站進行指導。

 

  在看過本站:“2009年中醫養生名人排行榜”http://www.neimengedu.cn/doc_1170.aspx,一文之后,結合自己的法律專業,以馬悅凌為例子,給這些中醫養生名人的產業化把了把脈,提出了在中醫產業化過程中,也要“上醫治未病”,及早地關注商標、域名等知識產權的問題,否則等得了已病之時,將花費更多的金錢和時間。下面是張律師的文章。

 

面對如此眾多的固元膏,馬悅凌也郁悶了!

 

  經常關注老朋友徐捷(XJ)的”別有病”(www.neimengedu.cn)網站,最近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2009年中醫養生名人排行榜》(一看就是搞IT網媒的出身,把名人當電腦來橫向評測,實在是高!呵呵)。


  回顧2007年至2008年,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形勢由“花團錦簇”般的盛世,發展到“煙火樓臺”,日盈而仄,轟然倒下,而在此時,中醫文化卻異常火熱,這大概是人們意識到,身體還是革命的本錢吧!趁著金融危機沒事情干,不如好好調養身體。在這期間,各種中醫書籍、養生網站、健康講座風起云涌,我所知道的有:


  臺灣吳清忠的《人體使用手冊》,這是我最早看到的一本養生書籍,而且是圈外搞IT的人寫的;


  緊接著,曲黎敏的《黃帝內經養生智慧》講座在山東教育臺熱播,視頻廣泛流傳、同名系列書籍出版等;


  隨后,與吳清忠一樣都是搞IT的老朋友徐捷,出版了《有什么別有病》一書,同時成立了“北京有什么健康科技公司”,并開辦“別有病”網站,由此以下:


  中里巴人的《求醫不如求已》,講座視頻。


  欒加芹的《不生病的智慧》、《打開疾病黑盒子》、《用易經開方》等。


  馬悅凌的《不生病的智慧》、《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醫生》、《溫度決定生老病死》、《馬悅凌細說問診單》。


  武國忠的《活到天年》、《人體自有大藥》、《人體通補手冊》、《黃帝內經使用手冊》等等,紛紛進入我的視野。


  更多中醫養生名家的介紹,即視頻資料盡在“別有病”網http://www.neimengedu.cn/cnstar.aspx


  從別有病網站的這篇文章中,我看到其中很多人,比如陳金柱、曲黎敏、馬悅凌、劉太醫等人都在進行商業化運作,有的搞得很熱鬧,比如現在市場熱銷的“馬悅凌固元膏”、“劉太醫湯鍋”;有的搞得默默無聞,比如曲黎敏老師出了幾本書后,我再沒有看到她的消息,從別有病上得知,原來也在搞公司。

 
  總的來說,我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情,因為中醫文化的復興、“不治已病治未病”養生觀念的推廣,不能僅僅靠這些名家們照本宣科的講座和紙上談兵的出書,應該在市場經濟的體系下,依靠商業化的運作才是“明道”。


  但是市場經濟是法治的經濟,所謂術業有專攻,養生、看病、開方子你是專家,但是商業化的運營,最好還是請些市場營銷、法律、財務方面的專業團隊幫忙才好因為企業運營這和人體養生是一個道理,“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自然界有“風寒暑熱濕燥”會損害人體健康,在社會活動中,法律法規政策也有很多不可觸碰的紅線,劉太醫如果早些聘請法律顧問,規避法律風險去“治未病”,也就不會落到現在被關到看守所里再請律師奔走呼號的“治已病”的局面了。


  下面我再給大家詳細講述一個不注重“企業”養生的病例,那就是馬悅凌老師及其固元膏產業。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