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老人有異常復原力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1-17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疾病發病率和醫療負擔相對低,打破“年齡越大病越重”的固有印象 百歲老人有異常復原力
《生命時報》 2023-12-29 第1765期 第1版
近年來,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百歲老人變多了,雖然隨著年齡增加會漸漸衰老,但他們的健康狀態往往比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更優越。近日,國際權威期刊《營養》特刊上的一篇社論提到,百歲老人的總體疾病發病率和醫療負擔都相對低,這打破了“年齡越大病越重”的固有印象,其背后或許與百歲老人擁有強大的“復原力”有關。
百歲老人“避”開了慢病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類預期壽命大幅延長。聯合國人口司2023年1月發布的數據顯示,百歲老人占總人口比例的增長速度在過去20年里翻了一番。《營養》的社論指出,與七八十歲老人相比,百歲老人的衰老速度似乎更緩慢,他們生病后常常能快速恢復,在漫長的老年階段,醫療費用支出更少,也很少需要住進重癥監護室。
1995年啟動的“新英格蘭百歲老人研究項目”,陸續收集并分析了全球近800位百歲老人的健康數據,結果發現,他們的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呈現急劇下降趨勢。大約70%的超級百歲老人(110歲以上)在100歲時都“避”開了衰老相關疾病和殘疾,他們被譽為“幸免者”。在一項包含105名百歲老人的階段性研究中,與年齡有關的致命性疾病表現出明顯的發病“延遲”,他們幾乎沒有心臟病、癌癥、中風、癡呆、慢性阻塞性肺病、帕金森病等,只有25%的人有癌癥治療史,不到15%的人有心血管疾病史,即使生病也大都在生命的最后一兩年。
“百歲老人確實有這樣的特征。”北京朝陽醫院原副院長沈雁英說,從我國各地發布的百歲老人調研報告中也能發現,在“一生中是否得過重病”的問題中,超80%的百歲老人回答“沒有”;患病史調查中,只有極少數百歲老人患有或患過眼疾、高血壓等。衰老作為一種自然規律,并不是勻速發生的。女性在55~65歲、男性在60~70歲身體步入老年,這也是衰老加速的重要轉折期。從各類流行病學統計中可以看到,五六十歲是各種慢性疾病的高發年齡段,但只要過了七八十歲,伴隨機體代謝水平下降,疾病的進展速度會減緩,表現出來的衰老速度也會變慢。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內科教授余國龍表示,衰老是不可逆的過程,年齡越大,人體器官組織與生理功能的退行性變化就越明顯,比如皮膚會長褶皺、聽覺視覺會減弱、肌肉會萎縮、心跳會變慢、血管會硬化、消化功能會變差、記憶力會下降……抵御疾病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弱。百歲老人之所以長壽,并非他們“不會老”,而是他們一直將各項功能維持得良好,經年累月之下,就會表現出比其他老年人更好的生活質量和生存長度。比如,過往的實地調研表明,絕大多數百歲老人都保持著自理狀態直至壽終正寢,他們幾乎從未停止參與勞動、家務或運動。
多因素鑄就強大“生命力”
《營養》的社論指出,百歲老人衰老得慢是因為他們異于常人的“復原力”,具體表現為幾方面:首先是遺傳因素。已有研究鑒定出50個具有調節壽命潛力的基因,它們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更好的胰島素敏感性、更健康的血脂水平以及更強的免疫功能,使得百歲老人更容易抵御疾病侵襲、更快康復。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指健康飲食、積極鍛煉、戒煙)和具備較強的心理韌性(主要指積極適應逆境的能力),在延緩衰老方面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沈雁英認為,可以從多方面來理解“復原力”。綜合過往研究可以發現,百歲老人抵抗疾病的能力較強。例如,腸道免疫占人體免疫的70%,我國學者在國際期刊《衰老》上發表的研究稱,百歲老人的腸道菌群結構、多樣性與年輕人相似,維持著正常的代謝和免疫狀態,讓他們遠離疾病。另外,從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來看,百歲老人有著明顯共性——他們全都樂觀、心態平和,能豁達面對人生砥礪,同時堅持作息有序、合理膳食和積極活動,居住環境宜人,家庭氛圍、鄰里關系和諧友善。其中,心態好是關鍵。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伊麗莎白·布萊克本所做的研究顯示,人活過百歲,心理平衡的作用占50%,合理飲食占25%,其他占25%。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類65%~90%的疾病與心態有關。心態好不僅可以避免負面情緒影響身體,還可以促進大腦釋放色氨酸、內啡肽、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有助于調節內分泌、改善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從而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
“用‘復原力’,不如用‘生命力’來形容更為貼切。百歲老人能活得久,本質還是因為他們活得健康。”余國龍說,按照當前最新研究成果,人類自然壽命可達120歲,但活到120歲的卻不多。長壽的前提條件是健康,遺傳和生活因素共同決定著機體的生理狀態。粗略估計,長壽基因對預期壽命的貢獻率只有15%~30%,而“生命力”是否強大更多地取決于后天積累。現代社會中,有許多因素對預期壽命產生不利影響,抵消了社會經濟和醫學技術的進步。例如,戰爭的出現,剝奪了很多無辜的生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吸煙,持續抽煙會使壽命減少10年左右;含糖食品等的廣泛供應,以及不良飲食習慣,會導致肥胖、炎癥、衰老等一系列問題,從而縮短壽命;習慣久坐、身體活動嚴重不足會使各項機能下降,衰老速度加快。
趁早積累“長壽因子”
健康長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積累。雖然我們無法改變遺傳基因,但可以趁早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和心態,積累“長壽因子”。沈雁英說:“想長壽,就要做好自己的‘保健醫生’,對于健康知識,第一要知道,第二要做到,第三要堅持到。”
從不抱怨生活。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對76位百歲老人研究發現,盡管67%的老人收入低于貧困線、44%沒有儲蓄,但絕大部分并不抱怨收入少。總體來說,96%的百歲老人認為自己比同一年齡段的其他人活得好。沈雁英表示,想用樂觀、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首先要正確認識衰老,包容和接受自己無法跟上時代潮流、“一體多病”、身邊人相繼離去等問題的出現,這樣才不會一直陷入憂慮之中;其次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可以寫寫自傳和日記,或是發揮專業余熱去傳道授業,不斷獲得價值感。
限制低質碳水。《營養》雜志特別強調,限制熱量攝入有助延壽,但并非限制脂肪攝入,關鍵在于限制糖、精制谷物等低質量碳水化合物的攝入。為了維持健康,應盡量保證多樣化飲食,吃夠新鮮果蔬、蛋白質和全谷類食物,保持適度的飽腹感,避免暴飲暴食。
保持熱情忙碌。沈雁英說,讓自己閑不下來,做任何事情都保持熱情,對世界充滿好奇,能夠助力健康地衰老。建議老年人保持社會聯結,享受與人相處的樂趣,比如每周與老朋友聚會、利用社交媒體交友,定期參加志愿者活動、娛樂休閑活動等,有助于保持生活熱情。
連睡六七小時。睡眠是人體功能恢復的重要基礎,也是影響心態的重要因素。沈雁英說,老年人由于機體衰老,睡眠時間會有所減少,睡眠問題也會增多,建議規律作息,保證每天6~7小時的連續、高質量睡眠。如果有失眠、頻繁起夜等問題,建議盡快尋求專業醫生幫助。
盡早戒煙限酒。余國龍說,吸煙酗酒與心血管疾病、各種癌癥的發病風險增加有關,因此要盡早戒煙限酒。
受訪專家:
北京朝陽醫院原副院長 沈雁英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內科教授 余國龍
本報記者 任琳賢《生命時報》 2023-12-29 第1765期 第1版
近年來,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百歲老人變多了,雖然隨著年齡增加會漸漸衰老,但他們的健康狀態往往比一些七八十歲的老人更優越。近日,國際權威期刊《營養》特刊上的一篇社論提到,百歲老人的總體疾病發病率和醫療負擔都相對低,這打破了“年齡越大病越重”的固有印象,其背后或許與百歲老人擁有強大的“復原力”有關。
百歲老人“避”開了慢病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類預期壽命大幅延長。聯合國人口司2023年1月發布的數據顯示,百歲老人占總人口比例的增長速度在過去20年里翻了一番。《營養》的社論指出,與七八十歲老人相比,百歲老人的衰老速度似乎更緩慢,他們生病后常常能快速恢復,在漫長的老年階段,醫療費用支出更少,也很少需要住進重癥監護室。
1995年啟動的“新英格蘭百歲老人研究項目”,陸續收集并分析了全球近800位百歲老人的健康數據,結果發現,他們的患病率隨著年齡增長呈現急劇下降趨勢。大約70%的超級百歲老人(110歲以上)在100歲時都“避”開了衰老相關疾病和殘疾,他們被譽為“幸免者”。在一項包含105名百歲老人的階段性研究中,與年齡有關的致命性疾病表現出明顯的發病“延遲”,他們幾乎沒有心臟病、癌癥、中風、癡呆、慢性阻塞性肺病、帕金森病等,只有25%的人有癌癥治療史,不到15%的人有心血管疾病史,即使生病也大都在生命的最后一兩年。
“百歲老人確實有這樣的特征。”北京朝陽醫院原副院長沈雁英說,從我國各地發布的百歲老人調研報告中也能發現,在“一生中是否得過重病”的問題中,超80%的百歲老人回答“沒有”;患病史調查中,只有極少數百歲老人患有或患過眼疾、高血壓等。衰老作為一種自然規律,并不是勻速發生的。女性在55~65歲、男性在60~70歲身體步入老年,這也是衰老加速的重要轉折期。從各類流行病學統計中可以看到,五六十歲是各種慢性疾病的高發年齡段,但只要過了七八十歲,伴隨機體代謝水平下降,疾病的進展速度會減緩,表現出來的衰老速度也會變慢。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內科教授余國龍表示,衰老是不可逆的過程,年齡越大,人體器官組織與生理功能的退行性變化就越明顯,比如皮膚會長褶皺、聽覺視覺會減弱、肌肉會萎縮、心跳會變慢、血管會硬化、消化功能會變差、記憶力會下降……抵御疾病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弱。百歲老人之所以長壽,并非他們“不會老”,而是他們一直將各項功能維持得良好,經年累月之下,就會表現出比其他老年人更好的生活質量和生存長度。比如,過往的實地調研表明,絕大多數百歲老人都保持著自理狀態直至壽終正寢,他們幾乎從未停止參與勞動、家務或運動。
多因素鑄就強大“生命力”
《營養》的社論指出,百歲老人衰老得慢是因為他們異于常人的“復原力”,具體表現為幾方面:首先是遺傳因素。已有研究鑒定出50個具有調節壽命潛力的基因,它們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更好的胰島素敏感性、更健康的血脂水平以及更強的免疫功能,使得百歲老人更容易抵御疾病侵襲、更快康復。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指健康飲食、積極鍛煉、戒煙)和具備較強的心理韌性(主要指積極適應逆境的能力),在延緩衰老方面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
沈雁英認為,可以從多方面來理解“復原力”。綜合過往研究可以發現,百歲老人抵抗疾病的能力較強。例如,腸道免疫占人體免疫的70%,我國學者在國際期刊《衰老》上發表的研究稱,百歲老人的腸道菌群結構、多樣性與年輕人相似,維持著正常的代謝和免疫狀態,讓他們遠離疾病。另外,從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來看,百歲老人有著明顯共性——他們全都樂觀、心態平和,能豁達面對人生砥礪,同時堅持作息有序、合理膳食和積極活動,居住環境宜人,家庭氛圍、鄰里關系和諧友善。其中,心態好是關鍵。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伊麗莎白·布萊克本所做的研究顯示,人活過百歲,心理平衡的作用占50%,合理飲食占25%,其他占25%。現代醫學研究發現,人類65%~90%的疾病與心態有關。心態好不僅可以避免負面情緒影響身體,還可以促進大腦釋放色氨酸、內啡肽、血清素等快樂激素,有助于調節內分泌、改善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從而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
“用‘復原力’,不如用‘生命力’來形容更為貼切。百歲老人能活得久,本質還是因為他們活得健康。”余國龍說,按照當前最新研究成果,人類自然壽命可達120歲,但活到120歲的卻不多。長壽的前提條件是健康,遺傳和生活因素共同決定著機體的生理狀態。粗略估計,長壽基因對預期壽命的貢獻率只有15%~30%,而“生命力”是否強大更多地取決于后天積累。現代社會中,有許多因素對預期壽命產生不利影響,抵消了社會經濟和醫學技術的進步。例如,戰爭的出現,剝奪了很多無辜的生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吸煙,持續抽煙會使壽命減少10年左右;含糖食品等的廣泛供應,以及不良飲食習慣,會導致肥胖、炎癥、衰老等一系列問題,從而縮短壽命;習慣久坐、身體活動嚴重不足會使各項機能下降,衰老速度加快。
趁早積累“長壽因子”
健康長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積累。雖然我們無法改變遺傳基因,但可以趁早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和心態,積累“長壽因子”。沈雁英說:“想長壽,就要做好自己的‘保健醫生’,對于健康知識,第一要知道,第二要做到,第三要堅持到。”
從不抱怨生活。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對76位百歲老人研究發現,盡管67%的老人收入低于貧困線、44%沒有儲蓄,但絕大部分并不抱怨收入少。總體來說,96%的百歲老人認為自己比同一年齡段的其他人活得好。沈雁英表示,想用樂觀、平和的心態面對生活,首先要正確認識衰老,包容和接受自己無法跟上時代潮流、“一體多病”、身邊人相繼離去等問題的出現,這樣才不會一直陷入憂慮之中;其次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可以寫寫自傳和日記,或是發揮專業余熱去傳道授業,不斷獲得價值感。
限制低質碳水。《營養》雜志特別強調,限制熱量攝入有助延壽,但并非限制脂肪攝入,關鍵在于限制糖、精制谷物等低質量碳水化合物的攝入。為了維持健康,應盡量保證多樣化飲食,吃夠新鮮果蔬、蛋白質和全谷類食物,保持適度的飽腹感,避免暴飲暴食。
保持熱情忙碌。沈雁英說,讓自己閑不下來,做任何事情都保持熱情,對世界充滿好奇,能夠助力健康地衰老。建議老年人保持社會聯結,享受與人相處的樂趣,比如每周與老朋友聚會、利用社交媒體交友,定期參加志愿者活動、娛樂休閑活動等,有助于保持生活熱情。
連睡六七小時。睡眠是人體功能恢復的重要基礎,也是影響心態的重要因素。沈雁英說,老年人由于機體衰老,睡眠時間會有所減少,睡眠問題也會增多,建議規律作息,保證每天6~7小時的連續、高質量睡眠。如果有失眠、頻繁起夜等問題,建議盡快尋求專業醫生幫助。
盡早戒煙限酒。余國龍說,吸煙酗酒與心血管疾病、各種癌癥的發病風險增加有關,因此要盡早戒煙限酒。
有關【長壽】的相關文章和視頻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發生低血糖時首選食物是什么...04-22
- [事件]“小胖墩”為何越來越多04-22
- [事件]一天中容易長胖的四個時間點04-22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最新文章
- [事件]發生低血糖時首選食物是什么...04-22
- [事件]“小胖墩”為何越來越多04-22
- [事件]一天中容易長胖的四個時間點04-22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