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老人說話 發現腦問題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4-7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語速變慢認知下降 明顯話多提示焦慮 聽老人說話,發現腦問題
隨著年齡增長,很多東西都在變慢,比如生活節奏、步速、語速等。研究發現,步速變慢代表身體機能開始下降,說話狀態是否也能反映老人的健康情況?近日,一項發表在英國《衰老、神經心理學和認知》雜志的新研究發現,說話速度可以作為衡量大腦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
該研究共納入125名健康成年人,年齡為18~85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系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對參與者進行了3項評估。第一項中,參與者需要回答與圖片有關的問題,同時忽略耳機里傳來的干擾,以測試其識別圖像和回憶名稱的能力。第二項中,參與者需要描述兩個復雜的圖像,研究人員會對他們的語言表達進行分析,包括說話速度、停頓次數等。第三項測試的是執行能力,即參與者是否能處理復雜信息、保持專注、避免分心,從中可看出他們的大腦功能是否下降。結果發現,說話速度慢的人,大腦功能更差,但識別圖像和回憶名稱的能力與大腦功能下降并無關聯。研究人員表示,在正常衰老過程中,很多說話停頓是因為要在腦中搜索合適的詞語,這是一種與增齡同步的功能下降,并不是研究關注的重點,而語速變慢才是大腦健康變化的重要指標。
以往,這種針對言語聽覺的項目,多應用于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認知訓練中,已被證實能改善他們的視空間功能、注意力、語言與記憶力。此研究的創新性在于將其用在健康成年人身上,以評估其遠期認知功能。未來,通過定期監測和分析老年人的語速,可以更早地發現認知功能的變化,為及時進行個性化護理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幫助老人維持大腦健康。
除了語速,日常交流中容易被忽略的語音、內在邏輯等,也是老年人功能變化的標志。
口齒不清、語音變弱。有些老人說話含混不清,聲音也小,家人覺得這是正?,F象,其實可能提示口腔衰弱??谇凰ト蹩捎裳例X缺失、口腔衛生不佳等多種原因導致,在高齡老人中比例不低,一方面會導致進食意愿和能力降低,進而引發營養不良,另一方面會導致構音能力下降,表現為口齒不清、語音變弱,嚴重影響社交功能。人的構音功能相當復雜,不僅涉及到面部、口腔、喉部等多部位肌肉的協同,還是神經支配功能的重要表現。
邏輯混亂。有些老人說話顛三倒四,對方需要聽半天才能理解,這也是大腦功能下降的表現。語言邏輯性涉及信息整合能力,一個邏輯性強、思路清晰的老人能清晰地組織既有信息,合理地安排語言結構,以更加流暢、連貫的方式表達觀點。因此,語言邏輯性不僅關乎表達能力,更是大腦健康的重要體現。在專業的認知功能評估中,語言邏輯性是一個重要方面。
說話太多或太少。部分老人退休后不能適應環境變化,對自身價值失去認同感,再加上工作、生活能力下降,容貌上日益衰老,可能引發不良情緒。另一方面,生活目標缺失和社交圈子縮小使老人孤獨感大增。老人的這些情緒問題都可能體現在說話上,抑郁或癡呆早期可能表現為淡漠、話少;焦慮患者情緒波動時,可能表現為多語。如果老人出現明顯話多或過度沉默,并伴有身體狀態的變化,比如睡眠不佳、食欲顯著下降等,一定要引起重視。
很多時候,老人認知、心態等方面的變化在早期并不明顯,容易被忽視,導致錯失治療良機。語言能力變化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觀察窗口,一旦身邊人與老人交流時,意識到他們出現語速變慢、語言邏輯混亂等情況,應及時帶老人就醫,進行專業評估。老年醫學科和神經科醫生對這方面的變化比較敏感,一般會采用簡易精神狀態量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等進行初步測評,了解老人的記憶力、認知能力等。但前提是家人具備相關知識,能及時發現老人的變化。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老年內科副主任醫師 王 征
《生命時報》 2024-03-19 第1785期 第5版隨著年齡增長,很多東西都在變慢,比如生活節奏、步速、語速等。研究發現,步速變慢代表身體機能開始下降,說話狀態是否也能反映老人的健康情況?近日,一項發表在英國《衰老、神經心理學和認知》雜志的新研究發現,說話速度可以作為衡量大腦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
該研究共納入125名健康成年人,年齡為18~85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系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對參與者進行了3項評估。第一項中,參與者需要回答與圖片有關的問題,同時忽略耳機里傳來的干擾,以測試其識別圖像和回憶名稱的能力。第二項中,參與者需要描述兩個復雜的圖像,研究人員會對他們的語言表達進行分析,包括說話速度、停頓次數等。第三項測試的是執行能力,即參與者是否能處理復雜信息、保持專注、避免分心,從中可看出他們的大腦功能是否下降。結果發現,說話速度慢的人,大腦功能更差,但識別圖像和回憶名稱的能力與大腦功能下降并無關聯。研究人員表示,在正常衰老過程中,很多說話停頓是因為要在腦中搜索合適的詞語,這是一種與增齡同步的功能下降,并不是研究關注的重點,而語速變慢才是大腦健康變化的重要指標。
以往,這種針對言語聽覺的項目,多應用于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認知訓練中,已被證實能改善他們的視空間功能、注意力、語言與記憶力。此研究的創新性在于將其用在健康成年人身上,以評估其遠期認知功能。未來,通過定期監測和分析老年人的語速,可以更早地發現認知功能的變化,為及時進行個性化護理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幫助老人維持大腦健康。
除了語速,日常交流中容易被忽略的語音、內在邏輯等,也是老年人功能變化的標志。
口齒不清、語音變弱。有些老人說話含混不清,聲音也小,家人覺得這是正?,F象,其實可能提示口腔衰弱??谇凰ト蹩捎裳例X缺失、口腔衛生不佳等多種原因導致,在高齡老人中比例不低,一方面會導致進食意愿和能力降低,進而引發營養不良,另一方面會導致構音能力下降,表現為口齒不清、語音變弱,嚴重影響社交功能。人的構音功能相當復雜,不僅涉及到面部、口腔、喉部等多部位肌肉的協同,還是神經支配功能的重要表現。
邏輯混亂。有些老人說話顛三倒四,對方需要聽半天才能理解,這也是大腦功能下降的表現。語言邏輯性涉及信息整合能力,一個邏輯性強、思路清晰的老人能清晰地組織既有信息,合理地安排語言結構,以更加流暢、連貫的方式表達觀點。因此,語言邏輯性不僅關乎表達能力,更是大腦健康的重要體現。在專業的認知功能評估中,語言邏輯性是一個重要方面。
說話太多或太少。部分老人退休后不能適應環境變化,對自身價值失去認同感,再加上工作、生活能力下降,容貌上日益衰老,可能引發不良情緒。另一方面,生活目標缺失和社交圈子縮小使老人孤獨感大增。老人的這些情緒問題都可能體現在說話上,抑郁或癡呆早期可能表現為淡漠、話少;焦慮患者情緒波動時,可能表現為多語。如果老人出現明顯話多或過度沉默,并伴有身體狀態的變化,比如睡眠不佳、食欲顯著下降等,一定要引起重視。
很多時候,老人認知、心態等方面的變化在早期并不明顯,容易被忽視,導致錯失治療良機。語言能力變化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觀察窗口,一旦身邊人與老人交流時,意識到他們出現語速變慢、語言邏輯混亂等情況,應及時帶老人就醫,進行專業評估。老年醫學科和神經科醫生對這方面的變化比較敏感,一般會采用簡易精神狀態量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等進行初步測評,了解老人的記憶力、認知能力等。但前提是家人具備相關知識,能及時發現老人的變化。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發生低血糖時首選食物是什么...04-22
- [事件]“小胖墩”為何越來越多04-22
- [事件]一天中容易長胖的四個時間點04-22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最新文章
- [事件]發生低血糖時首選食物是什么...04-22
- [事件]“小胖墩”為何越來越多04-22
- [事件]一天中容易長胖的四個時間點04-22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