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有八喜八惡

廣東省佛山復星禪誠醫院中醫內科主任中醫師 黎家樓 □中醫師 禤影妍
《生命時報》 2024-05-17 第1800期 第8版
①喜燥而惡濕
脾為陰土,喜歡干燥。若脾氣得以升轉,就能運化水濕,水精四布,身體自然無痰飲水濕的停聚。如果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可致水濕痰飲內生,反過來又困遏脾氣,致使脾氣不升、脾陽不振,中醫稱為“濕困脾”。除了內濕,自然界的濕邪即外濕,也可侵入人體,易損傷脾陽,引起濕濁內生。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居住在潮濕環境中,保持衣物被褥干燥,少吃生冷肥膩以及難消化的食物,不暴飲暴食。
②喜甘而惡苦
中醫所說的甘味,并不是甜味,而是有緩補性質的甘淡滋味。“甘而淡可養脾土”,人參、黨參、黃芪、白術、山藥,以及雜糧、薯類、豆類等,都是不錯的甘味之品。中醫脾胃學說創始人李杲(音gǎo)在其所撰寫的《脾胃論》中指出:“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苦味藥大多是寒性,最易損傷脾胃陽氣,故脾臟喜歡甘味而最討厭苦味食物。小兒的生理特點是“脾常不足”,平時尤其要注意不濫服涼茶或苦寒藥物,以免攻伐脾胃。
③喜溫而惡寒
脾臟喜歡溫暖的環境,作為人體營養的“輸送泵”,若得到陽氣溫煦,運化水濕、化生氣血的功能才能旺盛。若一派寒涼之象,火不暖土,脾陽不振,失于蒸騰鼓動,則水谷難以腐熟轉運。脾臟惡寒,一是怕身體保暖不足,脾臟受寒,損傷脾陽,運化失司;二是怕過食寒涼生冷之品,阻遏脾臟陽氣。日常生活中,勿貪涼喜冷,夏季避免過度使用空調和風扇,少吃或不吃雪糕、冰鎮西瓜等,冬季更要做好保暖工作,尤其是避免腹部受寒。
④喜香而惡臭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道“土愛暖而喜芳香”,認為香能理氣醒脾。芳香藥多為溫性,歸經以脾、胃經最多。中醫認為:“千寒易去,一濕難除。”當濕濁困脾時,單用祛濕藥物,效果往往差一些,加入芳香醒脾之品,利用其走竄之性通關達竅,可加快氣機運轉,把體內濕邪帶走。濕邪內困,最易滋生穢濁之氣,使脾氣呆滯不暢,升清降濁失職,故脾最怕臭穢污濁之氣。很多有健脾化濕功效的中藥,經炒香后,能效達脾胃。例如有名的“焦三仙”,就是把山楂、麥芽、神曲炒焦后入藥,加強了其健脾作用。中醫還有聞香療法,當感到頭重身懶、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時,可將芳香藥制成香囊,或燒艾、香薰,用芬芳清陽之氣,除惡氣而安脾胃。
⑤喜剛而惡柔
脾在五行中屬土,對應的經絡是足太陰脾經。據《臨證指南醫案》記載,“太陰濕土,得陽始運”“辛溫香燥皆剛”,也就是說,剛藥以辛香溫燥居多,脾臟的生理特性是惡濕喜燥,其為柔臟,常兼氣滯,唯剛藥可以宣陽驅濁、行氣燥濕,故脾臟惡柔潤而喜剛燥。不過,剛藥性猛燥烈,過用易耗氣劫陰,故“用剛者,必知柔;別柔者,當明剛”,辨證施治、剛柔相濟。
⑥喜升而惡陷
脾主升清,能夠將水谷精微上輸心、肺以及頭目,使營養物質能夠正常吸收和輸布。此外,脾氣還有升舉功能,使內臟不致下垂。當脾氣下陷時,可因清竅失養而頭暈目眩;升舉無力,固攝無權,會出現脫肛、子宮下垂等癥狀。建議勞逸結合,有病及時治療,產后注意休養,以免脾虛氣陷。
⑦喜通而惡滯
中醫認為,脾主思,思則氣結。如果長期處于過度思慮狀態,勞神損脾,可使氣機郁結、滯而不行、運化失常,引發腹脹、打嗝、食欲不振等癥狀,時間長了還會導致氣血生化乏源,身體虛弱。防止思慮過度是情志養生中的重要一環,遇事做到張弛有度,避免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狀態。
⑧喜補而惡瀉
《素問》記載:“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五臟以化生、貯藏精氣為主,七情內傷、勞逸過度及其他邪氣傷及五臟,會導致精氣耗損,故臟病多虛,以補為主。脾為臟腑之根,多虛喜補,治療常以扶正補虛為主,慎用瀉法,故惡瀉也。治病或養生時,要注意顧護脾胃,勿輕易削伐脾胃陽氣,秋冬進補前要先補脾,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
- [事件]發生低血糖時首選食物是什么...04-22
- [事件]“小胖墩”為何越來越多04-22
- [事件]一天中容易長胖的四個時間點04-22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發生低血糖時首選食物是什么...04-22
- [事件]“小胖墩”為何越來越多04-22
- [事件]一天中容易長胖的四個時間點04-22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