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壓力激發潛能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6-27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積極面對逐步解決 明確極限學會求助 適度壓力激發潛能
心理學中有個“拍球效應”,是指拍球時,用的力越大,球就彈跳得越高。這在人身上也一樣:承受的壓力越大,潛能發揮程度越高,就越可能有所突破;反之,壓力較輕時,就可能原地踏步甚至退步。著名的“壓力和表現的倒U型曲線”也說明了這個道理,壓力太小時,不利于激發人的動力,導致表現變差;壓力過大時又會壓抑潛力,無法發揮實力;而當壓力強度適中時,人們為了緩解壓力、維持舒適,努力尋求生理、安全、心理上的滿足,行動力可得到迅速提升。所以說,適度壓力可以變成動力,不要懼怕、排斥所有壓力,通過以下方法,壓力能夠助推成長。
第一,改變對壓力的消極看法。“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個長期生活在無壓力、無目標狀態的人,是沒有“免疫力”的,稍微遇到點事就會受到重創。心理學家發現,在人的所有能力當中,25%是自己開發的,75%是被“擠壓”出來的,“你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有多優秀”。壓力并非洪水猛獸,當它到來時,不妨大方迎接它,并珍惜這次成長的機會。
第二,明確自己的壓力極限。壓力有消極的部分,尤其是當無力承擔時,可能會被壓垮,所以對于過重的壓力,要予以疏解。每個人承受心理壓力的極限不同,我們需要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里,據此判斷是要迎難而上還是及時減壓。可通過兩方面試探:一是和過往對比,以前發生類似壓力事件時,自己能不能應付,能應付到什么程度,如果每次都順利解決,則為普通壓力,如果90%以上都沒有突破,可能這是你的一道坎兒;二是逐步嘗試,當出現新的壓力源,可以先慢慢摸索,看看自己能做到哪一步,這個過程中,要是緊張、痛苦的情緒十分強烈且持續超過3個月,大致可認為到達極限,需要向他人求助。
第三,用具體行動應對壓力。說多了都是問題,做多了都是答案,行動是化解壓力最有效的措施。遇到棘手的難題,建議先對任務進行分解,設定短期和長期目標,清楚地知道哪部分最重要,明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每次都小小地推動一下進程,不至于停在原地、慌慌張張,這對于解決問題和減緩壓力都有很大幫助。
第四,不要自我加碼。如果一上來就要求自己做到100分,那無形的壓力就會增大,徒增煩惱也浪費時間。容易有心理壓力的人,試著拋棄“一次完美”心態,改為“小步前進”心態,用七成時間做到60分,再用剩下的時間慢慢修改雕琢,這樣每個階段的壓力是可控的,能夠成為有效的動力。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賴巧珍
《生命時報》 2024-06-04 第1805期 第15版
心理學中有個“拍球效應”,是指拍球時,用的力越大,球就彈跳得越高。這在人身上也一樣:承受的壓力越大,潛能發揮程度越高,就越可能有所突破;反之,壓力較輕時,就可能原地踏步甚至退步。著名的“壓力和表現的倒U型曲線”也說明了這個道理,壓力太小時,不利于激發人的動力,導致表現變差;壓力過大時又會壓抑潛力,無法發揮實力;而當壓力強度適中時,人們為了緩解壓力、維持舒適,努力尋求生理、安全、心理上的滿足,行動力可得到迅速提升。所以說,適度壓力可以變成動力,不要懼怕、排斥所有壓力,通過以下方法,壓力能夠助推成長。
第一,改變對壓力的消極看法。“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個長期生活在無壓力、無目標狀態的人,是沒有“免疫力”的,稍微遇到點事就會受到重創。心理學家發現,在人的所有能力當中,25%是自己開發的,75%是被“擠壓”出來的,“你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有多優秀”。壓力并非洪水猛獸,當它到來時,不妨大方迎接它,并珍惜這次成長的機會。
第二,明確自己的壓力極限。壓力有消極的部分,尤其是當無力承擔時,可能會被壓垮,所以對于過重的壓力,要予以疏解。每個人承受心理壓力的極限不同,我們需要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里,據此判斷是要迎難而上還是及時減壓。可通過兩方面試探:一是和過往對比,以前發生類似壓力事件時,自己能不能應付,能應付到什么程度,如果每次都順利解決,則為普通壓力,如果90%以上都沒有突破,可能這是你的一道坎兒;二是逐步嘗試,當出現新的壓力源,可以先慢慢摸索,看看自己能做到哪一步,這個過程中,要是緊張、痛苦的情緒十分強烈且持續超過3個月,大致可認為到達極限,需要向他人求助。
第三,用具體行動應對壓力。說多了都是問題,做多了都是答案,行動是化解壓力最有效的措施。遇到棘手的難題,建議先對任務進行分解,設定短期和長期目標,清楚地知道哪部分最重要,明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每次都小小地推動一下進程,不至于停在原地、慌慌張張,這對于解決問題和減緩壓力都有很大幫助。
第四,不要自我加碼。如果一上來就要求自己做到100分,那無形的壓力就會增大,徒增煩惱也浪費時間。容易有心理壓力的人,試著拋棄“一次完美”心態,改為“小步前進”心態,用七成時間做到60分,再用剩下的時間慢慢修改雕琢,這樣每個階段的壓力是可控的,能夠成為有效的動力。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發生低血糖時首選食物是什么...04-22
- [事件]“小胖墩”為何越來越多04-22
- [事件]一天中容易長胖的四個時間點04-22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最新文章
- [事件]發生低血糖時首選食物是什么...04-22
- [事件]“小胖墩”為何越來越多04-22
- [事件]一天中容易長胖的四個時間點04-22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