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峰會:專家三問養老未來

【byb.cn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報道 記者 沙瓊】1月7日上午,由《環球時報》社、《生命時報》社、環球網聯合主辦的首屆養老產業環球峰會暨2016年度中國養老產業網絡評選發布典禮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舉辦。
據數據顯示,到2050年前后,中國老年人口將接近5億。老齡化水平由14.3%提高到34.1% ,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面對快速的老齡化社會,龐大的老年人群要去哪里養老?拿什么養老?該怎么如何過好老年生活?到底是機遇還是挑戰?此次峰會上邀請各路專家進行了深入探討。
醫養結合將成為新的養老格局
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已經步入老齡,“4+2+1”的家庭模式,讓上有老下有小,事業處于發展期的80后們倍感壓力。而老年人大多患有慢性病,就醫需求大,靠子女養老很難實現時時照護,隨時就醫,所以,早在2015年年底,國家明確提出了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
醫養結合看字面意思就是醫和養之間的融合,就是醫療和養老,原來是相對獨立,互相不來往的兩個產業之間,現在要建立一個比較好的融洽的相互合作的關系。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這是實現全民健康的一個綱領性的戰略性的文件,里面把醫養結合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來闡釋。
目前我國約有四千萬左右的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所以,未來應該要建立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格局。
醫養結合雖是未來趨勢,但是瓶頸依然存在,北大醫學部副主任、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老年醫養結合產業分會會長李鷹認為,“一個是養老機構不足,這為養老產業未來發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另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缺乏人才。醫養結合后,生活照護和醫療照護是要結合在一起的。醫療照護、生活照護走到一塊,這里有一個醫療專業性的問題。民政系統的養老護理員資質真正對于需要醫療康復的來講是遠遠不夠的。除此之外,這個人才還包括管理類的、運營類的各方面。”
“民政系統養老護理員的培訓應該和專業的護士學校和職業學校結合起來,應該形成一體化的有資質的能夠適應未來老年群體的,因為培養的人一定要針對未來這個老年群體的需求來講,所以,我自己感覺,醫養結合真正的核心還是在于醫護人員服務是未來老人服務的核心。”李鷹建議道。
二問養老錢從哪里來?
吃飯錢、治病錢、康復護理錢,一個都不能少
不論是哪種方式養老,最終都離不開錢,有錢才能養老,才能治病,才能做康復、養生,預防疾病和延緩衰老,所以說,養老的支付體系才是最重要的核心保障。
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綱所長介紹到,“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超過2億人,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養老服務產業的市場,這非常需要老年人有經濟能力來支付或者購買這些養老服務。我們國家通過建立基本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保障,但現在養老產業發展也非常快,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保障的能力:一是需要進一步提高養老金的水平,同時要通過建立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如提供一些補充的保險,建立個人養老金制度等。去年人社部在全國15個城市開展了建立長期護理保險的試點。今后會逐步地建立以具有社會保險性質的這種長期護理保險為基礎。”
護理險的出現,的確對于失能或半失能老人來說是一種新的醫療補充,但目前還處于試點階段,還未形成真正的支付體系。民政部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前主任、民政部全國養老服務業專家委員會委員王喜太委員稱,“我們現在社保部的養老,實際上是老人的吃飯錢,真正的是吃飯錢,醫保是治病錢。醫養結合無非有兩點,一個是想長壽,再一個要在長壽的有限的生命中能夠有生活質量,這是兩個核心目的。比如康復的問題,是老年人養老必須要談的問題,可是我們現在康復的醫療支付中所承擔的項目還是很少,還沒有完全開放,就是說不能納入到醫療保險支付這個過程,這同樣也是未來要解決的問題,是減少個人支付的水平的一個核心。”
“去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康復輔具業的若干發展意見,這是我發起的。因為老人除了疾病之外是一種障礙,這個障礙就是需要輔具來幫助他的障礙,就是提高他的生活質量。這個文件的核心是將輔具配置要納入到醫保,這是需要逐步形成的一個過程,這就是改革。”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大家的期盼,但是這是花錢的,是要有成本的。錢從何處來呢?“養老支付體系,它應該包括三大方面,一是養老金支付體系,第二方面是護理保險支付體系,再三個就是養老服務供給的支付體系。”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褚福靈認為,養老支付體系的建設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完善養老金制度,二是建立護理保險制度,三是完善養老服務供給體系。
中國養老產業還處于初級階段,相比之下,日本的高度老齡化促使他們的養老產業發展較快,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人的養老產業有哪些是我們可以借鑒的呢?
三問資本+養老產業該咋合作?
投資養老產業就像談戀愛,切忌急功近利
老齡化的加速,社會勞動力減少,使得人口紅利不再,對國家來說是一種挑戰,但在北京大學健康老齡與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雷曉燕看來,“在老齡化過程當中,已經出現了很多新的機遇,或者說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機遇。”
“未來我們老齡人口將會達到很大的比例,其實這本身就說明我們消費的群體會非常大,對于養老產業這個需求,從量上來看就會非常大的。另外,老年人的需求其實是全方位的,這不僅僅涉及到老年人,還涉及年輕人,因為年輕人要想著怎么為自己的父母,甚至自己的祖父母,怎么幫助他們養老,他們可能也愿意,我相信也會愿意出錢、出力來去為他們進行養老。所以,從整個來看,它其實是涉及到很大年齡的群體。”
雷曉燕表示,“我國面臨經濟的轉型,我們需要向服務業去轉換,醫養結合或者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其實涉及到的很多都是服務業方面的需要。這其實是跟我們經濟發展是同一個方向的。所以說,機遇是大于挑戰的。”
的確,在國家支持養老產業,將全面放開養老的政策下,所有人都覺得這是一片藍海,“實際撬起來以后誰都痛,做養老也痛,投資也痛,因為大家都賺不到錢,現在是有錢找不到好的項目,項目找不到好的錢。這個問題是我們當下這個產業最重要的痛點,它痛點在于真正需要錢和真正有錢的兩方沒有形成非常好的吻合。”國家開放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執行院長烏丹星說。
誰主沉浮?且看今朝
到哪里去養老成為現在很多老年人關注的重點,到底哪些養老企業和機構才靠譜呢?誰能走到前面,還能走到最后呢?
本次峰會的另一個主題便是“樹立發展典范,助力健康中國”,為了推動中國養老產業發展升級,環球網特別設置了網絡投票評選,參與評選的候選企業和候選個人共80個,經過為期一個月的網絡投票,選出了養老產業領袖人物、最佳養老投資機構、最佳養老保險品牌各5個名額,選出最滿意養老機構和最具創新的養老企業共11個名額。他們分別是:
榮獲“養老產業領袖人物”獎項的有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綠康醫養集團董事長卓永岳、九如城養老產業集團董事長談義良、江蘇太倉康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利忠、天佑安康集團董事長陳琳翰。
榮獲“最佳養老投資機構”獎項的有太平養老產業管理有限公司、太平洋保險養老產業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信達風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民居家養老產業有限公司、建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榮獲“最滿意養老機構”和“最具創新養老企業”獎項的獲獎機構為新東苑?快樂家園、九九頤家養老中心、和佑尊長園、國壽嘉園、金色年華老年公寓、和熹會老年公寓、云杉鎮宜老社區、梧桐人家、泰康之家醫養社區、千禾老年公寓等。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