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運動猝死悲劇不斷發生

【byb.cn 大道至簡】據媒體報道,5月18日,杭州早晚各發生一起運動猝死事件,并且都是年青人,令人震驚。

早上7:20左右,一位小伙,在跑步過程中,突然倒地不起。120來了進行搶救,據醫生介紹:“送過來的時候,他呼吸心跳都沒了,不過在搶救的時候發現,他瞳孔沒有散大,我們醫生馬上使用人工心肺來代替,一直在搶救,希望小伙子能夠醒過來。”據悉,小伙27歲,安徽人,是房產中介公司的員工,至記者發稿時,仍未脫離危險。
無獨有偶,晚上6點多,有讀者報料,在杭州九堡大家多立方公寓菲力偉健身館內,一位32歲的女子剛在跑步機上跑了2分鐘,就倒地猝死,未能搶救成功。
關于運動引發的心源性猝死,我曾經在去年的6月寫過一篇文章《生命真的在于運動嗎?》,以于寧猝死為題進行過論述(http://www.neimengedu.cn/doc_12114.aspx)。據媒體報道,2016年6月1日19時許,前全國律師協會主席于寧在跑步機上運動時,引發心臟病猝死,享年62歲,大家有時間可以參看這篇文章。
一、何謂心源性猝死?
猝死為何多為心源性猝死?(又稱為:心臟性猝死)
什么是心源性猝死?顧名思義,心,指的是心臟,源,就是根源。簡單地說,就是這個猝死的根源是心臟突然停跳了。其特點有三,①死亡急驟,一般限定時間在1小時以內,②死亡出人意料,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為什么會發生心源性猝死?
通常,西醫認定心源性猝死者,多有心臟器質性的病變,在一定的條件下被誘發導致的。可是,從現在媒體報導的情況來看,很多猝死者并未有器質性的心臟病,甚至也沒有家族史和既往史,幾分鐘之前還是好好的,幾分鐘之后人就沒了,發生的非常突然。
心臟就好比汽車的發動機,如果發動機突然不工作了,你說這車還不趴窩了。發動機壞了,車趴窩了,大不了修一下,修不了,換一臺發動機車照樣開。但人可不一樣,人如果心臟不跳了,4-6分鐘不能復跳,血管里的血就凝固了,大腦得不到血液供應,就會發生不可逆的壞死,也就是腦死亡,既然心臟復跳,也變成植物人了。當然,醫學史上確有心臟復跳的最高紀錄甚至超過了一天,且完全康復的紀錄:
據媒體報道:2016年5月17日,25歲的葫蘆島人王海生,因感冒病毒感染,突患暴發性心肌炎,合并全身5大臟器損傷,死亡率接近100%……
在搶救過程中,王海生心臟停跳33.5個小時后被成功救活,他也成為全國心臟停跳時間最長且經搶救存活下來的第一人。
在臨床上,通常以搶救20分鐘,但仍出現瞳孔散大,心電圖是直線狀態,即可以視為臨床死亡,可以考慮放棄搶救(120急救車的醫生通常是這種標準),所以,絕大部分猝死的人,如果在半個小時,心臟仍然沒有復跳,基本上就沒戲了,除非猝死發生在醫院的手術臺上,也許還會有救。
當然,除了心源性猝死,還有腦中風引起的猝死,只不過與心源性猝死相比,腦中風引發的猝死要緩和很多,所以,現在提到的猝死,尤其是運動猝死,多半都是心源性的,用咱們老百姓的話,就是突發心梗了。
二、為何現在心源性猝死發病率上升很快
關于猝死事件,別有病網站已經報道過很多了,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這個“猝死”的專題。
現在猝死已經到了頻發的地步,并且呈現著向低齡化方向發展,甚至平時看起來身體很好,且經常參加運動的,并無心臟病的家族史和既往史的,也會在運動中突然倒地而死,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總結起來,大體分成以下兩方面:
第一,健康理念與現實壓力的矛盾
一方面,由于健康教育的普及,現在人們對健康愈發重視,所以,很多人都意無意地加強了運動。再加上各種手機APP運動軟件的普及,一些人為了上排行榜,不惜透支自身的體力,導致運動過量。
另一方面,社會競爭加劇,壓力劇大。一些人,天天熬夜加班,日積月累,氣血虧虛,心臟早已經處于極度疲憊的狀態,當突然出現大負荷運動時,心臟一時無法提供出大量的血液,導致心梗。很多學生,在上體育課時,剛跑幾百米就倒地猝死,多屬于這種情況。
三、為何長期堅持運動的人也會發生猝死
前面我們說的是因為平常沒有系統性的運動,偶爾運動而發生的猝死的情況。但也許你并不知道,即使天天堅持運動的人,也會發生猝死,這里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美國《跑步大全》的作者詹姆斯·菲克斯。
他在1977年寫成此書,讓全世界一起“跑起來”的口號曾經風靡美國,他提倡的理念是每天跑。但遺憾的是1987年,菲克斯在完成了每日一跑后,卻因心臟病發作離世,年僅52歲。
盡管在跑步圈里對詹姆斯·菲克斯之死說法很多,有專家說他本身就有心臟病家族史,他的父親就是在43歲時因心臟病去世的。如果他不參加跑步,很有可能活不到52歲。但不可否認的是,長期過度的跑步把他的心臟給累壞了。
所以,很多長期超負荷運動的人有一天,跑著跑著突然猝死了,你不要覺得奇怪,因為有很多的案例可以佐證。所以,為何中醫大師徐文兵非常反對跑馬拉松,認為這根本不是養生,而是對生命的謀殺。
4月30日,他在其微信公眾號里,發表了一篇“跑馬之后”,針對媒體報道跑馬拉松死亡事件頻發一事,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現摘抄如下:
中國古人認為,運動的目的在于讓體內的氣動起來,從而使氣脈經絡通暢,促進腸胃中食物的消化,同時活動關節,舒展筋骨,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西方的觀念是主張用進廢退,通過大運動量刺激,從而使人體強壯。二者思路有所差異。
說道此處,相信已經有人能夠明白為什么古人崇尚靜止緩慢的運動了。運動和治療一樣,都是對于體內氣血的調動。而調動本質上也是一種消耗,鍛煉和勞損也只是一念之差。既然運動是為了養生益壽,因此中國人的思路就是力圖用最小的消耗,把氣血調動到最需要的地方,滋養身體暢通經脈,用最小的代價達到最好的效果。基于這種理念,古人推崇站樁、易筋經、五禽戲都溫和緩和的鍛煉方式,以求養生。
古人運動鍛煉追求的是全身舒暢,微微出汗,避免大汗淋漓。因為中醫認為汗血同源,微微出汗有助于體內濕氣的排出,而劇烈運動所出的汗中醫稱之為“勞汗”,翻譯過來即是“磨損汗”。固然是排毒,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出去的做法,對于身體壯實者可能無所謂,勞累后身體還能加速修復更上一層樓。但是對于本身氣血不足的人來說,這樣的運動方式就有點“不劃算”,耗不起。
事實也正如徐文兵論述的那樣,大家看看一組跑馬的數據吧:
近年來興起的馬拉松甚是紅火,很多人都會參加,在國內舉辦次數也非常多,我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的廣東清遠馬拉松賽,簡直就是給了一種信號“參賽馬拉松要做好送命準備?”
在近2萬人參與的比賽中,參賽者接受救治總人數多達12208人次(超過參賽人數的一半),其中肌肉痙攣9838人,扭傷1743人,擦傷194人,暈倒20人,腹痛107人,虛脫等306人。出動救護車23次,其中送院救治17人,危重癥5人,其中3人入住ICU,2人入住心內科。
怎么樣,相當恐怖吧?!
四、運動猝死是如何發生的?
可有網友問了,很多人做過體檢了,并沒有冠心病,可為什么會發生心源性猝死呢?
通常情況下,導致心梗的主要原因是冠狀動脈硬化,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主動脈堵了(一般要裝支架解決),這種情況是漸進的,多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但還有一些人是因為心肌缺血導致的心梗猝死,這些多發生在中青人身上。那心肌缺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人體的心臟,就尤如汽車的發動機。發動機在工作時,要不停地做活塞運動,它需要機油來泡著,以便潤滑和降溫。如果機油虧了,比如汽車托底漏油了,發動機就會在缺油的狀態下工作,時間一長,發動機就粘缸了。
人的心臟也是一樣,它像一個泵,也在不停地收縮給全身泵血,它也需要血來“泡”著。一個成人,正常情況下假設全身的血液總量是5000毫升,但如果這個人血虧了,變成4500毫升了會怎么樣呢?通常就會感覺全身無力。但此時,你卻不顧這種情況,去做劇烈的運動,導致全身的血液涌向了四肢,致使心臟的血供減少,導致心肌缺血,而發生類似汽車發動機“粘缸”的“心梗”情況出現。
現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遇到了中等收入陷井期,對于很多的家庭來說,都處于未富先老,未富先病的青黃不接的階段,在掙錢養家與健康養生之間,處于一種相當糾結的狀態。雖然有少部分人,是人死了,錢沒花完,人在天堂,錢在銀行,但相當多的人擔心的是,人活著,錢沒了。
如果你已經邁過了中等收入陷井,已經不再為生計發愁了,只要你愿意,當然可以減輕工作壓力,好好來養生,從而避免猝死的發生。但現在多數猝死者還處于奔命的階段,或者是到了該休息卻又不愿休息的狀態,在綜合因素的促使下,猝死就不可避免的發生,其中尤以運動猝死令人惋惜。
最后給大家一點終告:生命在于運動,這話沒錯,但對于不同體質的人,采取什么運動形式,運動量多大,則非常有學問。運動是為了讓身體更健康,而不是為了與他人爭長短,上排行榜與健康真的沒多大關系,凡事沒有對錯,只有一個度,既不能不及,也不能太過,這就是中醫的哲學思想!
- [本站]胼胝.拇外翻.五指襪04-03
- [本站]說說過敏那點事03-27
- [本站]從春眠不覺曉這首詩說起03-20
- [本站]說說抑郁癥那點事03-13
- [本站]東北.糖尿病高發.滑雪03-06
- [本站]AI讓醫療平權正變為現實02-27
- [本站]急性胃痛剛好又出現體位性眩...02-20
- [本站]春節夜急性胃痛用Deeps...02-13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