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醫生為什么容易猝死

醫生為什么容易猝死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18-2-10 00:01
    【byb.cn 】(來源:中國經濟網)去年12月16日,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丁集鎮中心衛生院外科醫生方培虎于凌晨猝死在值班室內,年僅31歲。今年1月25日,裕安區衛計委一則《關于在全區醫療衛生系統開展向方培虎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引發軒然大波,有醫生甚至半開玩笑地表示,“不學,要好好活著”。作為大眾健康守門人的醫生,為什么這么容易被「猝死」盯上?

  MED24專訪南京市鼓樓醫院心臟科主任、江蘇省心血管病學會候任主任委員徐標,帶你走進醫生的世界。

  徐標 南京市鼓樓醫院心臟科主任
  江蘇省心血管病學會候任主任委員

  文字實錄:

  醫生是個很特殊的職業,我認為沒有任何行業的人比醫生更辛苦了,醫生的辛苦有幾點:

  ①生活無規律

  醫生不能像其他職業一樣,可以朝八晚五。早上幾點上班,晚上幾點下班,醫生自己是決定不了的。如果遇到一個復雜的手術,他可能晚上10點鐘也下不了手術臺。如果遇到一個危重的病人,他也不能說我下班了,我不搶救病人,這是其一。

  其二,病人住在病房里面隨時都可能會有病情變化,因此需要醫生全天候的照顧。因此三班倒對于醫生而言,早就習以為常。一個醫生可能今天白班,明天就是夜班,后天就是晚班了,但他自己的生活節奏(生物鐘)就沒了。而一個人生活節奏沒有了,那他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②醫生的工作壓力大

  很多醫生日常工作中,需要面對病房中的危重病人,即隨時都可能死亡的病人,這會給他們帶來壓力;而外科醫生還要面對上臺做手術的壓力,這也會給他們帶來壓力。畢竟無論技術如何,開刀就意味著需要盡其所能,盡全力要確保病人的安全。以心臟手術為例,胸腔打開了,心臟停了,手術做完了,他們得時刻擔心手術后,心臟還能不能跳起來?每一步手術操作,一刀下去又會不會碰到別的血管?還有,診斷能不能出?出的對不對?給的治療方案有沒有什么副作用?而這一切,都是醫生壓力的根源。

  飲食方面,醫生只要上了手術臺,不吃飯,甚至不喝水是常事。因為你不能說我手術做到了一半,下來吃個飯,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有的醫生甚至十幾個小時不小便,有2點原因,一是因為不喝水,二是因為醫生一做手術就什么都忘掉了。一天手術下來,只有早上吃了一頓飯,等晚上時候手術下來,又覺得太累了,飯也不吃就去睡覺了,所以這都容易導致醫生的飲食不規律。

  ③沒有固定上下班

  即使沒有病人了,醫生上完班后,也不能像別人一樣回家休息,做做鍛煉,過自己的生活,醫生所面臨的這個行業是快速發展的,你盡力學了今天掌握的知識,但可能到明天,或者3個月以后就落后了。

  所以醫生要不斷地去跟蹤前沿,不斷地去學習新的理論、知識以及技能。他白天在醫院上班,晚上回家要看書,要學習,現在還需要寫文章,做科研。可以說,醫生是活到老要學到老。

  所以醫生這個崗位導致了醫務人員的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很高,我調查過我們醫院的科主任,沒有高血壓的極少。

  所以說,如果醫生自己有心血管疾病,又在高負荷下工作個十幾個小時,在這種高壓力的情況之下,他完全可以發生心臟意外,所以醫生本人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而他高危的原因與普通的高危人群可能也有所不同。普通高危人群的病因是抽煙、喝酒、糖尿病、高血壓,而這個醫生的心血管疾病,可能是跟他的高工作壓力相關。

  ③醫生,需要強制性休假


  有時候我想向全社會呼吁,關心醫務人員。醫務人員的健康沒有了,老百姓的健康從哪來?

  因此要給醫務人員強制性的休息,你不給他強制性休息,他可以一年365天天待在醫院工作,因為這是他的職業養成的習慣。天天有他的病人,天天要上門診,天天要做手術,因此要像國外一樣,給醫務人員強制性休假,比如每年你必須兩次休息。這是其一。

  其二,要增加業務人員的數量。我們知道在國外一個人上門診,一個教授一個半天只能看4個病人,而我們要看二三十個病人,甚至七八十個病人。因此分給每一個病人的時間就沒幾分鐘了,他還要聽患者說,看報告,做幾個檢查,寫醫囑,開處方。不僅醫生忙得不可開交,患者也不能滿意。所以要增加醫務人員的數量,從源頭上去解決問題,提高病人的滿意度。而也只有醫務人員的數量增加了,才能減輕工作壓力。

  最后,全社會都要養成尊重醫務人員的習慣。在歐美國家,醫生這個職業是至高無上的。但在我們國家,現在打醫生,甚至殺醫生的都有。一個民族如果真的到了打醫生、殺醫生的程度,我想這個民族應該值得反思。

  有人這樣講,醫生是上帝派來的人,是來拯救人類生命的。如果一個社會不去尊重醫務人員,人們的眼里都是權力和金錢,那么這個社會就會倒退。但值得慶幸的是,現在政府與社會都在倡導尊重和理解醫生,人們對醫護工作者的態度也有了明顯改善。這讓我們在付出這么多勞動的同時也感到欣慰。

  文| 巫晨 于望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