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41小暑 如何養生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18-7-7 00:01
【byb.cn 】(來源:天氣網)今天11:41:47,迎來小暑節氣,7大養生原則須知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②多喝粥
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民間還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說法。暑過后,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③要心靜
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臟。”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系,有一定規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
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然而,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喜”是在不過的情況下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心靜自然涼。
④外出時做好防暑工作
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工具,多喝水,并盡量避開午后太陽熱辣時外出。
⑤勿沖涼水澡
天熱了,人們就喜歡吃冷飲,冰淇淋、雪糕、冰鎮飲品很受大家的青睞;有的人從外面一回來就沖澡,還喜歡沖涼水澡。殊不知,這些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發身體不適,或者埋下健康隱患。
小暑養生要有講究,這樣才能達到很好的養生效果,以上四點可給大家在小暑時節養生指點些迷津,避開養生誤區,健康清爽地度過小暑。
⑥遲睡早起為宜
這是小暑養生的注意事項之一,不可馬虎大意。夏季的特點是日照時間長,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們的起居和作息時間應隨之做一些相應的調整,以遲睡早起為宜。定時起睡最好,可保護生物鐘不受影響。
小暑時節,應該遵循定時起睡的原則。雖然個體差異很大,但大多數人可能是這樣:晚上10點-11點就寢,早上5點半-6點半起床;午飯后半小時進行短時午睡。此外,三餐及鍛煉、用腦、休閑的時間均應明確。
⑦小暑衣著勿赤膊
生活中,有些人喜歡在夏天光著上身乘涼,認為赤膊涼爽。其實未必如此。當氣溫接近或超過人的體溫,赤膊不但不涼爽,反而會感到更熱。因為人的體溫調節不僅靠皮膚蒸發,還和皮膚輻射有關。當外界溫度超過37℃時,體溫主要靠皮膚蒸發來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來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使人感到更加悶熱。
①吃清涼消暑的食品
“熱在三伏”,此時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民間度過伏天的辦法,就是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這種吃法便是為了使身體多出汗,排出體內的各種毒素。
②多喝粥
天氣熱的時候要喝粥,用荷葉、土茯苓、扁豆、薏米、豬苓、澤瀉、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湯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適合此節氣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的防暑,但是不要食用過量,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嚴重的會造成腹瀉。
民間還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說法。暑過后,氣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里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可是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能誘發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③要心靜
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煉時,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臟。”這是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系,有一定規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
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然而,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喜”是在不過的情況下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心靜自然涼。
④外出時做好防暑工作
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小暑時節的天氣特點更是容易發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時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帶好遮陽傘、遮陽帽等工具,多喝水,并盡量避開午后太陽熱辣時外出。
⑤勿沖涼水澡
天熱了,人們就喜歡吃冷飲,冰淇淋、雪糕、冰鎮飲品很受大家的青睞;有的人從外面一回來就沖澡,還喜歡沖涼水澡。殊不知,這些對身體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發身體不適,或者埋下健康隱患。
小暑養生要有講究,這樣才能達到很好的養生效果,以上四點可給大家在小暑時節養生指點些迷津,避開養生誤區,健康清爽地度過小暑。
⑥遲睡早起為宜
這是小暑養生的注意事項之一,不可馬虎大意。夏季的特點是日照時間長,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們的起居和作息時間應隨之做一些相應的調整,以遲睡早起為宜。定時起睡最好,可保護生物鐘不受影響。
小暑時節,應該遵循定時起睡的原則。雖然個體差異很大,但大多數人可能是這樣:晚上10點-11點就寢,早上5點半-6點半起床;午飯后半小時進行短時午睡。此外,三餐及鍛煉、用腦、休閑的時間均應明確。
⑦小暑衣著勿赤膊
生活中,有些人喜歡在夏天光著上身乘涼,認為赤膊涼爽。其實未必如此。當氣溫接近或超過人的體溫,赤膊不但不涼爽,反而會感到更熱。因為人的體溫調節不僅靠皮膚蒸發,還和皮膚輻射有關。當外界溫度超過37℃時,體溫主要靠皮膚蒸發來散熱;當氣溫繼續升高時,皮膚不但不能通過輻射方式來散熱,還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使人感到更加悶熱。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最新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