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不能突出

椎間盤是什么
我們知道,脊柱是由24節脊椎串聯形成的一個整體,連結相鄰脊椎椎體的彈性墊就是椎間盤,連接頸椎的是頸椎間盤,胸椎的是胸椎間盤,腰椎的就是本文隆重推出的腰椎間盤。這些椎間盤結構功能大致相同,其外周是韌性極強的纖維環,中心是粘性很強的髓核,正常情況下,椎間盤是完整環形,形態與椎體一致
。
什么是椎間盤突出
一般18-20歲以后,椎間盤就開始了退變,此時纖維環發生一些增齡性改變,髓核逐漸脫水,其柔韌性也慢慢下降。反復輕微傷、勞累、振動,長期高負荷等不利因素會加重這些改變,當纖維環不能耐受這些力量時就會發生破裂,此時位于中心的髓核就會從破裂的地方突出來,這就是椎間盤突出。理論上講,頸、胸、腰椎間盤都可能發生突出,但由于腰部在生活工作中受到的各種力最大,損害的機會也較最多,所以腰椎間盤突出也最常見,當然腰椎間盤中又以腰4-5和腰5-骶1椎間盤突出多見。
腰椎間盤突出不等于腰椎間盤突出癥
雖然許多人會出現椎間盤突出,但并一定都有癥狀。這是因為椎間盤可以向各個方向突出,突出的部位和形態各不相同,但如果沒有壓迫神經或硬膜囊,不會出現臨床癥狀,醫生查體也沒有明顯問題,僅僅是在CT或MRI所見到椎間盤突出,就不是椎間盤突出癥,這是影像學表現。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前者僅需要觀察,后者是病,需要治療。
誰容易患椎間盤突出癥
長時間坐位的人,如司機、白領等,姿勢不正確,如所謂的“葛優躺”,由于腰部肌肉及軟組織受力不平衡,椎間盤受傷機會多多,更易突出。當然退變是首要因素,所以20-50歲多見。如果天天坐著工作,伏案,如寫作、打字、當然更易中招。當然長期伏案還會引起頸椎病、腰肌勞損、頸肩部肌筋膜炎等等許多疾病。
腰椎間盤突出癥有哪些危害?
腰背痛往往是最早出現的癥狀,也是最常見的癥狀。臥床休息或服用鎮痛藥物后可以緩解,勞累或活動時會加重,而且容易反復發作。寒涼加重,保暖會減輕。
下肢放射痛/坐骨神經痛
放射痛顧名思義就是疼痛自神經根部沿神經走行向末梢呈帶狀區域的疼痛,如放射狀分布,坐骨神經痛是常見的下肢放射痛之一。坐骨神經痛多出現在一側下肢,咳嗽、噴嚏、排便時可誘發或加重這種疼痛。
下肢麻木感、間歇性跛行、馬尾神經綜合征等
馬尾神經綜合征是很嚴重的情況,可能會出現大小便的失禁,甚至下肢癱瘓。男性會出現陽萎。所以椎間盤突出癥的疼痛會影響生活和工作。如果出現劇烈的腰腿痛、小腹麻木、大小便不能控制等馬尾神經受損的癥狀,一定要及時就醫,否則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神經性損害,引起下肢肌肉萎縮、足下垂等一系列問題。
注意這些癥狀并不是只出現在腰椎間盤突出癥中,很多疾病也會出現相似的癥狀,最常見的有腰肌勞損、椎管狹窄、腰椎結核、腰椎腫瘤等,出現癥狀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明確診斷和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方法
主要是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根據癥狀的輕重、是否還有其他疾病等因素綜合考慮之后,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非手術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減輕或解除腰椎間盤對神經的壓迫或刺激,從而減輕癥狀。
非手術治療主要有哪些?①臥床休息,是非手術治療中最重要的方式。需要“絕對”臥床(大小便不般不在床上解決),最好是平躺著,但不必統一平臥位,自由臥位是要選擇減輕疼痛的姿勢休息,在什么臥姿下癥狀最輕就采取什么臥位。通常這樣持續3周,3周以后帶著腰圍(保護腰椎的工具)活動,并且不能常常彎腰提取重物。②臥床休息硬板床首選,要選彈性差一點,硬度高一點的床,比如硬床上面鋪一層棕墊或者是硬質的海綿墊就行,不能睡太軟的床墊,這樣不利于腰椎的健康。③應用消炎鎮痛類藥物和神經營養藥物。
嚴重的突出癥則需要手術治療。具體手術方式及適應證,要到醫院就診決定。
怎樣預防椎間盤突出
合理的運動。堅持每天定時活動四肢,沒有特定的姿勢,幅度不要太大就行,每次活動5分鐘左右。肌肉收縮,堅持每次持續5-10秒。每分鐘5次,每小時5-10分鐘。當需要彎腰取物的時候,可以先下蹲,再取物,慢慢起身,能減小對腰椎間盤的壓力。
腰背肌鍛煉。目的是為了增加腰背肌的肌力,預防肌肉萎縮和增強脊柱的穩定性。
仰臥起坐。可以鍛煉腹部肌肉,除了消除肚腩以外,還可以增加腹腔壓力,從前方支撐腰椎,從而能減輕腰椎間盤的負擔,預防椎間盤突出。
搬運重物要注意姿勢。在搬運重物時,先蹲下,兩側手臂抱起重物,使物品貼近身體,再緩慢起身。這樣能減輕腰椎的壓力,減少復發。佩戴腰圍也很重要。
保持良好的姿勢。長期伏案工作,需要注意桌、椅的高度,不要高于胸,不要低于腰,坐時要挺胸收腹。而且,要避免久坐,每坐1小時要站起來活動5-10分鐘。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