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后老腹痛 留神缺血性腸病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趙大娘70多歲,近半年來時常感覺肚子不舒服,特別是飯后,經常腹脹腹痛,人消瘦了不少。這天,趙大娘在吃過早飯后,既想嘔吐又想解大便。到了晚餐后癥狀更加嚴重了,不僅嘔吐多次,還便中帶血,這可嚇壞了家人。到醫院檢查后,醫生告訴趙大娘,是她的腸道缺了血。
腸道是消化食物、吸收營養和水的重要器官,而這些活動都要依賴腸系膜上動脈提供的充足血液來完成。缺血性腸病是供應小腸、大腸的動脈供血不足(或者淤血),致使所支配的腸段缺血、腸壁營養障礙。該病可分為急性、慢性腸系膜缺血及缺血性結腸炎,多見于50歲以上患者,是中老年人特有的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動脈硬化相關疾病發病率增加,缺血性腸病的患病率逐步升高。
缺血性腸病癥狀多種多樣,其中腹痛、便血和腹瀉是主要表現。慢性缺血性腸病多是血管狹窄導致,主要表現為腹痛、間斷便血、腸排空障礙(表現為腹脹、排便次數減少)。同時由于腸道缺血導致腸功能紊亂,可出現惡心、嘔吐、噯氣、腹脹、腹瀉等癥狀。由于病人進食后腹痛不適,病人常通過減少進食來緩解癥狀,繼而出現消瘦。
急性缺血性腸病常是由于狹窄的腸系膜動脈血管突然被血栓堵塞所引起,發病急、病情重,診斷困難,病死率較高。急性缺血性腸病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腸激惹的表現,主要是腹痛、腹瀉、血便;二是隨著病程進展,出現腸壞死及腹膜炎表現,如腹部壓痛、肌緊張等腹膜刺激癥狀,腹脹漸趨明顯,腸鳴音消失,嘔出暗紅色血性液體或排出血便。
缺血性腸病治療應以減輕腸道缺血損傷、促進修復為目的。慢性缺血性腸病的患者,大多可以進行微創介入治療,主要是用支架撐開狹窄的血管,恢復動脈血流、降低復發機會。急性腸系膜缺血常需要及時進行動脈栓子摘除術、腸系膜動脈血管重建及靜脈取栓術等,爭取恢復缺血腸管的血運,保留有生機的腸管。盡管如此,急性腸系膜缺血經及時治療的死亡率仍高達50%~80%。因此廣大老年人,特別是患有動脈硬化、高血壓、房顫者,如果突發腹痛,要警惕急性缺血性腸病可能。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