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腳后跟痛拇外翻的處理方法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主講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主任醫師 苗旭東 □主治醫師 曹 樂
腳被稱為“人的第二心臟”,但因其健康問題緩慢、隱秘,不易引起大眾重視,使得足病初期沒有得到有效控制而愈發嚴重,甚至影響脊柱和髖、膝關節,導致后期治療耗費高且增加了很多痛苦。下面給大家介紹不可忽視的三種常見足踝問題及處理方法。
1. 崴腳
醫學稱之為“踝關節韌帶損傷”,是日常生活或運動中常見的損傷,嚴重的可以導致踝關節骨折。很多人重視不夠,往往沒有予以正確的固定、功能鍛煉,急性期腫脹、疼痛消退后,就開始正常的生活工作了,有的甚至開始劇烈活動,結果導致崴腳反復發生,反復腫脹與疼痛。其實足踝關節結構非常嚴謹,既要滿足行走、工作的活動范圍,又要保持在活動中的穩定,周圍韌帶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韌帶損傷后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時,會產生外踝疼痛綜合征、距骨骨軟骨損傷、踝關節慢性滑膜炎、跗骨竇綜合征,甚至踝關節功能性不穩定等。
處理方式:應立即冰敷防止腫脹,將毛巾包裹的冰袋環繞在受傷部位,一般每次冷敷20分鐘,40分鐘后可循環一次;用彈力繃帶簡單固定,不可過緊,以免影響肢體遠端的血運,導致組織或肢體壞死;抬高患肢,將受傷的足踝放置在高于心臟的部位,可減輕腫脹,緩解疼痛;咨詢專業醫生尋求治療方案,即使沒有骨性損傷,仍建議應用活動性支具固定并配合功能鍛煉。
2. 后跟痛
醫學稱之為“跟痛癥”,多見于中老年人或喜歡運動、行走的年輕人。表現為清晨醒后位于腳后跟內側疼痛,多為鈍痛,剛下床行走時最痛,活動后緩解,但隨走路增加可頻發。有的患者下午加重疼痛癥狀。患病原因很多,老年人多是由于跟骨后內側的骨質增生(俗稱“骨刺”),隨著年齡的增加跟骨脂肪墊的萎縮或慢性炎癥,跖腱膜跟骨起點反復牽拉損傷后的炎癥,足底神經的卡壓等。目前沒有一種很好的確證手段,診斷與治療很大程度上依賴醫生的經驗。
處理方式:一般來講,清晨下床,足踝關節與跖腱膜的背伸牽拉訓練,配合局部應用消炎止痛藥物可獲改善。盡量避免穿軟薄底布鞋,溫水泡腳,有條件時輔以理療,可減輕局部炎癥,緩解疼痛。目前還可用特殊的足跟支具,減輕跖腱膜的張力。必要時可嘗試局部封閉療法。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將“骨刺”切除或神經松解。
3. 大腳骨
醫學稱之為“拇外翻”。表現為大腳趾的內側突出、有時受鞋子摩擦而紅、腫、痛;大腳趾向外側偏斜,嚴重的第二趾“騎跨”在大腳趾上。這類患者有時不僅疼痛在大腳趾,還會有腳底板的疼痛并有“老繭”形成。并伴隨其他足部畸形:扁平足、錘狀趾等。拇外翻原因較多,遺傳、骨性結構與韌帶結構的異常、不合適的鞋子等都可造成或加重。女性由于韌帶結構較弱、經常穿尖頭高跟鞋等發病率較高。
處理方式:穿合適的鞋子、進行拇趾肌力訓練、佩戴特殊的矯形支具等。若保守治療無效,可采取手術治療。手術方式種類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如X線片的畸形角度、運動量、審美標準等因素選擇與制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的雙腳除了負載自身的體重,還要適應行走、奔跑、跳躍等動作。因此,一雙正常、健康的腳是人類行走的基石。腳還是人身上非常精細的部位,雖占比例不大,卻擁有人體1/4的骨骼數,五臟六腑也都和腳上的穴道密不可分。不合適的鞋不僅會引起腳的疾病,還可能引發大腦、脊髓、心臟、消化循環系統、關節等部位的全身疾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如果不及時治療,腳部疾病可改變下肢承重力線,造成膝部、髖部,甚至腰部疾病。
- [事件]流失的肌肉可以長回來04-08
- [事件]食物過敏成多國餐飲的新挑戰04-08
- [事件]白葡萄酒與皮膚癌關系大04-08
- [事件]整夜不睡體內炎癥增加04-07
- [事件]力量訓練對老年失眠有幫助04-07
- [事件]挖鼻孔致動脈血管破裂04-07
- [事件]社會角色多健康感覺好04-06
- [事件]身體需補陽光三件套04-06
- [事件]流失的肌肉可以長回來04-08
- [事件]食物過敏成多國餐飲的新挑戰04-08
- [事件]白葡萄酒與皮膚癌關系大04-08
- [書評]徐說內經素問28通評虛實論...04-07
- [事件]整夜不睡體內炎癥增加04-07
- [事件]力量訓練對老年失眠有幫助04-07
- [事件]挖鼻孔致動脈血管破裂04-07
- [事件]社會角色多健康感覺好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