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劑與我們的生存模式

瞭望東方周刊2008043期封面
食品添加劑與我們的生存模式
當三聚氰胺再一次拉長了由蘇丹紅、吊白塊、福爾馬林等組成的“恐怖名單”,人們的“口腹之懼”就又加深了一層。
當然,“恐怖名單”中的化學物質原本與食物毫不搭界,盡管它們曾真實地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它們是非法的,它們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劑。”業者、學者都這樣說。
但是,除了不知何時還會現身的“非法毒素”引發的疑懼,我們對于那些“合法的”、“符合標準的”、“正規生產”的食品,又了解多少?食品包裝袋背面的配料表里,那些拗口的名詞,你又認識幾個?
當人類的食物97%都含有添加劑時,當2300多種添加劑充斥我們的生活時,對于食物的重新認識,當從添加劑開始。
食品添加劑本無所謂好壞,今天的人類要吃飽、吃新奇、吃出愉悅感,添加劑已無可替代,何況還有諸多科學檢測與標準保駕。一味渲染添加劑有害顯然偏執而迂腐,而要求添加劑充分透明,則是正途。
透明,是監督的第一前提。對于食物中“合法的”添加劑的透徹了解,必定讓我們有機會警惕其他可能來襲的“恐怖分子”。
而這還不僅僅是一個健康養生的問題。了解添加劑,了解今天的食物,也可以讓我們反觀自身。
識者將添加劑的蓬勃乃至某種程度的濫用,視作消費者與生產者的合謀,前者甚至責任更重。
過分貪圖食物的美色與美味,追求感官享受的“完美”,當然會吸引生產者投其所好。于是,正如食品學研究者范志紅所寫道的:
消費者的味蕾,擁抱著濃郁的香精;消費者的眼睛,追隨著美麗的色素和發色劑;消費者的牙齒,欣賞著帶來酥香的起酥油、帶來脆爽的疏松劑,還有帶來松軟的乳化劑。牙齒和舌頭之間的美感,絕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
沒有一種欲望的滿足是不需要付出代價的。你有“好色之心”,人家就給你加色素;你有“憐香之心”,人家就給你加香精;你喜歡筋道,喜歡脆爽,喜歡細嫩……人家就有可能用一些所謂“有科技含量”的手段,來滿足你的一切口腹之欲。
我們是不是太貪心了?在以似乎無所不能的科技滿足需求的同時,是不是又在刺激和擴張著更兇悍的欲望?我們是否應該停一停?
一種具有東方智慧的建議是,與其用人工的方法來欺騙我們的大腦和腸胃,不如誠實一些,吃天然的食物,接受它們的自然口味和樸實口感。因為這些味道和口感,是人類千萬年的進化當中所適應的,身體了解它們,知道該如何正確處理。
在這樣的反思中,孩子更讓人揪心——毫無營養的飲料在令他們肥胖的同時,又悄悄瓦解著骨骼中的鈣質;那些他們迷戀的用香精、色素調配得色濃味重的食品,可能讓他們性格暴戾、自閉;而擺滿了超市貨架的似乎天生如此的深加工食品,讓他們失去了接觸并感激自然生命、了解并珍視他人勞動的機會。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