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雙胞胎風險大

受訪專家: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婦科主任醫師 王 凌
本報記者 嚴立新
一直以來,羅女士都非常想生一對雙胞胎。早些年,她為此做過很多努力,光是四處收集來的“偏方”就試過好幾種,最終都沒成功。“常常能在路上看到雙胞胎。”羅女士感嘆:“尤其近幾年,雙胞胎越來越多,聽說很多都是‘人工’的。”如今,羅女士考慮借著二胎政策的“東風”,做一次高齡產婦,利用現代醫學技術實現夙愿。
全球雙胞胎都在增多
“現代人對雙胞胎似乎有一種莫名的執著。”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婦科主任醫師王凌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生活中,很多人在得知我是一名婦產科醫生時,總是會好奇地問一句‘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讓人生雙胞胎’。對很多人來說,生雙胞胎極具吸引力。他們通常認為,懷一次孕可以生兩個孩子,能減少疼痛和麻煩,一舉兩得很‘劃算’。”
在這種執著的“加持”下,全球都出現了雙胞胎增多的現象。近日,荷蘭拉德布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合作,在《人類生殖》雜志上發表了一項針對165個國家的研究,結果顯示,雙胞胎新生兒數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從1980~1985年的每1000例中有9例雙胞胎,增加到2010~2015年每1000例有12例雙胞胎,雙胞胎出生率增加了30%以上。雙胞胎的絕對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110萬,增加到本世紀10年代初的160萬,增長了45%。相比之下,同期全球出生總人數僅增加了8%。研究者認為,這可能與輔助生殖技術的出現、越來越多的女性晚育等有關。
藥物、生殖技術增加雙胎數量
王凌介紹,雙胞胎分為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育齡女性每月通常只排出一枚卵子,受精后形成一枚受精卵。但在各種因素影響下,受精卵分裂成兩個胚胎,即為同卵雙胞胎,兩個孩子幾乎長得一樣。若排出了兩枚卵子,且分別與兩個精子結合,形成兩枚受精卵,即為異卵雙胞胎,龍鳳胎或長相差異很大的雙胞胎都屬于這類。
無論男方還是女方,只要家族中曾有雙胞胎,孕育出雙胞胎的幾率就要比其他人高。其中,如果女性攜帶“雙胞胎基因”,再次生下雙胞胎的幾率要明顯高于男性攜帶“雙胞胎基因”。而近年來,雙胞胎數量明顯增多,應歸為以下兩個原因:
使用促排卵藥物。該類藥物通常用于治療可自然受孕但排卵有障礙者,比如高齡女性、多囊卵巢綜合征或卵巢早衰患者等。使用促排卵藥物后,大多數女性只排出一枚卵子,但有時也會排出兩枚,增加孕育雙胞胎的可能性。此外,不排除一些健康女性為懷雙胞胎,濫用促排卵藥物的情況。
使用人工輔助生殖技術。即通過促排卵等方法,先從女性體內取出數枚卵子,在體外與合適的精子結合,再轉移回母體妊娠,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試管嬰兒”,通常適用于高齡女性、因輸卵管切除等原因不孕的女性、患無精癥的男性。早期,為了保證成功率或滿足患者需要,醫生往往會移植1~2枚受精卵,若兩個胚胎都成功著床,那么很可能會孕育出雙胞胎。
不要盲目追求雙胞胎
在很多人眼中,雙胞胎是“喜上加喜”,但上述研究人員表示:“雙胞胎與嬰幼兒的死亡率增加有關,母子在懷孕期間、分娩期間和分娩后的并發癥也更多。”王凌表示,無論是人工雙胞胎還是自然雙胞胎,其背后都存在很多風險和限制。
與懷單胎相比,雙胞胎孕婦承擔的重量更大,產科并發癥發生的概率更大,常見的并發癥包括流產、早產、臍帶異常、胎兒畸形等。即便孕肚再大,兩個胎兒也會十分擁擠,影響發育,并且容易出現營養分配不均衡的現象。
王凌解釋,雙胞胎要“競爭”一套供血系統,容易出現營養過剩的胎兒越來越大,甚至變成巨大兒,造成難產;而被掠奪營養的胎兒越來越弱,變成“紙樣胎兒”,甚至生命力消失,發生胎停或被另一個胎兒吸收的情況。嚴重時,兩個胎兒都不能順利降生,給孕婦身心帶來雙重打擊。醫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雙胎輸血綜合征,對孕婦和胎兒都會有較大的威脅,其危險程度取決于雙胞胎在腹中的“相處模式”,根據危險系數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單絨毛膜單羊膜囊、單絨毛膜雙羊膜囊和雙絨毛膜雙羊膜囊。簡單來說,單絨毛膜單羊膜囊雙胞胎的關系就像學生時期“睡上下鋪的室友”,要共享“房間內的設施”,因此最容易產生資源競爭,是最危險的相處模式,很容易出現臍帶纏繞等情況;單絨毛膜雙羊膜囊的雙胞胎則像合租“一戶兩室的室友”,雖然共用一個房門,但進門后各回各屋,公共資源相對少,競爭沒那么激烈;雙絨毛膜雙羊膜囊的雙胞胎就像“生活在同一個小區的兩戶人家”,無論是供血系統還是活動空間,都互不干擾,安全性最強。
對于很多人盲目追求雙胞胎的現象,王凌認為不可取。她強調,要權衡“生雙胞胎”和“雙胞胎可能帶來的危險”之間的利弊,不要為了生雙胞胎而生雙胞胎,應合理評估母體的身體狀況來決定。另一方面,生殖中心一定要嚴格把握人工輔助生殖的“門檻”。很多女性不易懷孕是因為內分泌失調,一旦解決了基礎疾病,就可以自然懷孕,沒必要做試管嬰兒。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