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生氣 五臟六腑都擁堵

廣東省佛山市中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醫師 陳詩慧 □中醫師 禤影妍
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有這樣的體會,因為生悶氣、發脾氣、愛賭氣等不良情緒而導致抑郁、月經不調、胃痛腹脹、乳房脹痛、中風、腫瘤,以及各種極端沖動行為等,故中醫素有“萬病氣上來”的說法。
中醫所說的氣,看不見摸不著,為何成為萬病之源?所謂氣,又稱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氣在人體升降出入、環流不息,稱為“氣機”。人體內的元氣充足,運行暢通,是身體健康的基石。相反,若元氣不足,出入升降失調,氣機循行受阻,就好比道路擁堵,可造成交通癱瘓是一樣的道理。故《黃帝內經》很早就提出“百病皆生于氣”的理論。明代大醫張景岳也認為:“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病。”周流于一身的氣機,哪里不通,就在哪里為患。
道路交通網絡的順暢無阻,離不開各個路段的協調管理。人體氣機通暢,有賴于各臟腑之間的相互協調和相互作用。天地之氣,水汽蒸發,云降為雨,周而復始。人體之氣也一樣,同樣遵循水升火降的原則運行,一升一降,無有窮已。如肺主宣發肅降,腎主固澀納氣;脾主升清陽之氣,胃主降污濁之氣;主心陽氣鼓舞搏動,肝主疏泄,調暢全身氣機的運行等。當臟腑生理功能活動障礙時,則會影響氣機出入升降,氣機不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處。可見,若肺失肅降,可見咳嗽;腎不納氣,則見氣喘;脾不升清,癥見神疲乏力;胃不降濁,則逆而上沖,出現噯氣吞酸等癥狀。
除了臟腑功能失職,人們平常說的“氣大傷身”,主要是指情志過極,喜怒哀樂失常,使得氣機受損,逆亂為患。《素問》記載:“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意思是說,人在憤怒時,肝氣上逆,血隨氣升,可見頭暈頭痛、面赤耳鳴等癥;狂喜傷心,可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儒林外史》的范進中舉就是典型病例。過于悲傷,可使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胸悶氣短;人在驚恐時,氣陷于下,可出現二便失禁;驚能動心,心氣紊亂,癥見心悸怔忡等癥;勞累不堪,可見神疲乏力、懶言;思傷脾,長期思慮過度,精神緊張,可使脾氣郁結,運化失常,出現食少腹脹等癥。由于情志失調,使得人體氣機或郁滯不暢,或升降失常而逆亂,導致臟腑氣血發生變化,氣血周流全身。可見,“氣性大”的人全身上下都受損。
中醫治病必求于本,氣之為病者,當以調氣為治病的根本。平時避免大怒狂喜,大悲大恐,憂思勞累,是怡情養性的好方法。《黃帝內經》把這種調氣養生治未病的方法上升為歷練人生后的修養:“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對臟腑功能失常,七情太過,已造成氣機逆亂,已經致病者,中醫譴藥施針,均以補虛瀉實,條達疏導為法,糾正氣之偏盛偏衰狀態,使氣機升降有序,開合正常,機體氣血、陰陽歸于中正平和,則病祛體健也。常用的方法有兩個:
①按摩
人體身上自帶不少控制不良情緒,調暢氣機的穴位。譬如,當覺得煩躁易怒,心緒不寧,甚至思維紊亂,亂發脾氣時,不妨揉按以下2個常用穴位:太沖穴,也是人們熟知的“消氣穴”。它位于足背側,在第一跖骨間隙后方凹陷處。該穴為肝經原穴,有清肝瀉熱、疏肝理氣、鎮靜安神、平肝熄風、舒筋活絡等的作用。筑賓穴,位于小腿肚內側,太溪穴上5寸處,是人體解毒要穴,有寧心安神、除煩定志、理氣化痰、活血祛濕的功效。
②食療
一些氣味芳香的中藥能入肝、膽經,輕清升散,能疏肝理氣,開郁散結。如佛手、玫瑰茶、桂花、陳皮、柴胡、茉莉花、香附等。譬如,當兩脅疼痛,口苦口干,脾氣暴躁,伴痛經等中醫辯證為肝郁化火時,可飲用玫瑰疏肝茶:玫瑰花8克,佛手6克,陳皮1瓣,綠茶3克,泡茶代飲。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