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發睡覺傷害身體

受訪專家:
南京市中醫院腦病科主任醫師 王敬卿
本報實習記者 牛雨蕾
忙碌一天后,洗個澡再睡覺是大部分人的習慣,但有的人因為洗澡時間晚,又沒有用吹風機的習慣,所以可能入睡時頭發還處于半濕的狀態。也許大家并不在意,但在中醫專家眼中,這種習慣會給身體帶來很大損傷。
濕發入睡竟然導致了面癱
曾有媒體報道過一則消息。家住武漢市漢陽區的熊女士在一家超市做導購工作,因為平常工作比較忙,沒有太多的時間休息,又需要注意形象,她就經常在晚上洗完頭簡單晾晾就抓緊上床睡覺了。直到有一天早上,熊女士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左邊臉突然動彈不得。她照鏡子一看,嚇了一跳:嘴巴都是歪的,刷牙連水都含不住。她趕緊到醫院就醫,一檢查發現得了面癱。另一則消息報道,一名7歲女孩在傍晚洗完澡后沒吹干頭發就騎著小自行車出去玩了。結果隔天她也面癱了,兩邊臉有點不對稱。
面癱學名為面神經麻痹,主要癥狀為患側臉部表情肌癱瘓,口眼歪斜,額紋消失,不能蹙額顰眉,眼睛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我還發現,在診療過程中很多患有偏頭痛的女性,都有洗完澡后不吹頭發,長期帶著濕發入睡的習慣。”南京市中醫院腦病科主任醫師王敬卿說,中醫認為,頭是諸陽之會,對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的平衡和調節都起著主導作用。濕,是六氣的一種。不正常的六氣入體,就變成了六淫,“濕邪”即是六淫之一。濕邪入體后,會侵襲頭面部的肌表經脈,誘發偏頭痛。如果不慎是在春寒料峭或秋冬季風交替之際吹風,又或是夏天梅雨季常吹空調,風濕寒就會一起侵襲,引發面癱。原本就患有面肌痙攣或三叉神經疼痛的人,長期帶著濕發入睡還會加重病情。
“外濕”從頭頂進入身體慢慢導致“內濕”
王敬卿表示,很多人覺得濕發入睡或出門是小問題,但問題積少成多,日復一日就會給身體帶來巨大隱患。長期濕發入睡,會讓頭頂這個諸陽之會受“濕邪”侵襲,若任由“濕邪”侵害身體,會導致氣滯血淤、經絡阻閉。濕邪,性重濁粘滯,易趨于下,纏綿難治。臨床表現為頭重、周身困重、關節酸楚沉重、不想吃飯、舌苔膩、便溏等。
另外,內濕和外濕是相互影響的。濕發入睡雖然是外濕,但日久天長,濕邪就會深入臟腑,形成“內濕”,進而傷及脾、心、腎、肺、肝五個臟器。
王敬卿指出:“內濕侵襲入體,五臟中第一個會遭到損傷的就是脾,脾最是‘喜燥惡濕’。”如果脾遭到損傷,會出現舌苔膩、胃口不好的情況。
第二是導致心臟陽氣不振,也就是我們講的“心陽不振”。如果本身就是高血壓、高血脂、患有動脈粥樣硬化癥的病人,長期帶著濕發入睡,極易引發胸悶、驚悸、失眠等情況,會加重硬化缺血狀態,增加發病頻率,加重病情。
第三,濕邪滲入腎臟器官會出現腎氣虧虛的情況。腎為五臟之根,腎氣虧虛就會導致畏寒肢冷,尤其是四肢末端;如果是女性,還易導致“帶下病”,即月經不調、痛經、盆腔炎等婦科疾病。
第四,肺部也會受影響。如果長期帶著濕發入睡,還喜歡吹空調,肺氣在呼吸道被濕氣阻遏,就易導致肺氣“宣降失司”,即肺氣向上向外與向下向內的運動無法有序進行,進而會引發感冒、咳嗽、哮喘等疾病。
第五,肝臟同樣會受到影響。內濕過重會影響肝氣的疏泄功能,疏泄功能不暢會引起脅肋部疼痛,導致心情抑郁焦慮、壓抑,還會傷害到胃,導致肝胃不和,誘發胃部消化功能損傷。
臺灣“華人健康網”也曾報道,晚上洗完頭發后不吹干就睡覺,濕發就如同濕抹布不晾干一樣,可能導致霉菌感染。日本美發護發專家鈴木康哲則表示,濕著頭發睡覺可能導致發質受損、脫發。如果免疫力低下,散熱會使上呼吸道毛細血管收縮,局部血流量減少,上呼吸道抵抗力降低,易使局部早已存在的病毒或細菌乘虛而入,造成上呼吸道感染,出現感冒癥狀,如流涕、鼻塞、頭痛甚至發燒等。
洗發后要迅速吹干,并注意健脾利濕
王敬卿提醒,洗頭最好選在白天溫度穩定的時間,或是晚飯后的休息時間,距離入睡時間不要太短;洗頭后用毛巾包頭的做法會導致濕氣散不出去,所以洗發后要迅速擦干,或者用吹風機吹干。此外,要去濕氣最重要的是要健脾利濕,脾胃為后天之本,四季都要維護,但在多雨季節、冷熱交替之際更要維護,中醫中有很多食材都可以發揮作用,如炒薏仁、懷山藥、陳皮、茯苓、芡實(雞頭米)、炒白術、扁豆等。這些東西可以做成藥膳,也可以泡茶,無論何種方式,都能起到健脾利濕的作用。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