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里的炎癥高發點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編者的話:《2021骨關節健康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骨關節問題已超過失眠、脫發、焦慮、肥胖,成為困擾國民健康的十大問題之首,并呈年輕化趨勢,90后甚至00后都開始逐漸受到關節不適的困擾,有些關節還成了受傷“重災區”。而要保護我們的關節,首先要全面了解它。
受訪專家: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脊柱中心副主任、教授 唐 海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副主任醫師 王 鍇
本報記者 李珍玉《生命時報》 2022-05-20 第1608期 第16版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副主任醫師王鍇表示,越是活動靈活、使用頻繁的骨關節,越容易出問題,尤其是膝關節、腰椎關節、髖關節、肩頸關節、手肘關節等,而且它們各有各的“易感”人群。
①膝關節:愛好攀爬的人
膝關節是承重的重要關節,也是最易出現不適的關節,超一半65歲以上人群患有膝關節炎。王鍇表示,膝關節最“忌諱”過度爬樓、爬山、搬重物,高強度的連續扭轉停頓也對它傷害不小。一旦出現膝關節前十字韌帶或半月板受損,未來發生關節炎的幾率將升高4~6倍。膝關節出了問題,就要靠腰椎、髖關節等代償發力,時間久了,其他部位也會被連累。
②腰椎關節:長期伏案者、新手媽媽
腰椎關節最怕長時間過度前傾的姿勢,比如蝦米坐、水蛇腰、長期抱孩子。保持前傾姿勢時,腰椎反而會后傾,導致腰椎旁小關節負重增大,長期如此,筋膜、肌肉出現慢性炎癥和勞損,導致椎間盤突出。因此,長期伏案者、學生、新手媽媽、職業司機等要特別注意坐姿。長期伏案者同樣是頸椎不適的高發人群。由于姿勢不良,他們頸椎周圍的肌肉僵直,頸椎生理曲度逐漸消失,導致頸椎間盤受力過大,極易出現頸椎間盤突出。
③肩關節:50歲左右的人
不少50歲左右的人常受“五十肩”,也就是肩周炎的困擾。肩周炎是韌帶、肌肉、關節囊等周圍軟組織發生了退變,出現勞損、無菌性炎癥等,可使肩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受限,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可繼發關節內炎癥,發展為“凍結肩”。如果肩部曾受外傷或勞損,且未及時醫治,更易出現肩周炎。
④髖關節:有家族史、使用激素的人
髖關節承上啟下,主要做屈伸活動,周圍被很多肌肉包裹、保護得較好。有髖關節疾病家族史、先天性結構異常或長期負重不均衡的人,易出現髖關節軟骨變性;既往使用過糖皮質激素或酗酒的人,易出現繼發性髖關節炎;骨質疏松可使髖關節周圍軟骨變薄,發生髖關節疾病的幾率也會增加。如果發現自己有點雙腿不等長或跛行,很可能是髖關節出了問題,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貽誤病機。
⑤手肘關節:老抱孩子、常炒菜的人
人到中年,早起出現手指僵硬、酸脹,或指關節變大變粗的情況,可能是患上了手肘關節炎。手肘關節炎多與長時間、重復性中強度運動,受力過大有關。餐館廚師和經常炒菜、抱孩子的家庭主婦,極易出現手肘部位的無菌性炎癥,導致手肘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占七成
據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統計,2021年中國關節性疾病患者數量已超1億人,發病率約為13%。骨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炎,占比70%以上,遠超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感染性關節炎。該病可在膝關節、肘關節等全身各大關節發病,嚴重時甚至會致殘,被稱為“不死的癌癥”。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脊柱中心副主任唐海教授說,臨床中,骨性關節炎多是軟骨的退行性病變,并非都是骨頭有問題, 中老年人易高發。軟骨“蓋”在骨關節表面,是負責彈性緩沖的結構,最初是光滑的,但隨著年齡增長,軟骨逐漸出現磨損,可引發滑膜炎等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癥,還可能出現骨質增生、骨刺,嚴重時甚至會露出骨頭,導致疼痛、腫脹、僵硬、運動受限等關節炎表現,遇到陰雨天、季節交替時癥狀還會加重。
曾經,大家都認為關節病是老年人的困擾,但近年來,關節病已出現低齡化趨勢。《報告》中,約兩成70后、80后、90后人群已有不同程度的關節不適,甚至有16%的00后被關節痛困擾。唐海表示,年輕人加入關節病大軍,多是因為缺乏科學的運動方式,比如不恰當的強度、時長、姿勢,導致韌帶肌肉損傷、關節炎性反應。這些雖不屬于退行性病變,但放任不管,便會讓自己提前加入關節炎大軍。
避開幾個危險因素
骨性關節炎的發生與年齡、體重、過度使用都有關系,甚至呈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若遇到以下情況,風險更是大增。
①體重增10斤,發病率增50%
《關節炎與風濕病學》刊發的研究表明,超重、肥胖的人,手、腳、膝蓋或髖部的疼痛更重,全身關節的疼痛指數更高。唐海表示,對于這部分人,體重每增加0.5公斤,下肢關節壓力可增加6~7公斤。如果10年內體重增加5公斤,膝關節炎發病率可增加50%。
②年齡增10歲,風險增一成
隨著年齡增長,軟骨磨損越來越厲害,如果“疊加”損傷、疾病因素,可能會更早發展為骨關節炎。統計顯示,我國40~49歲人群的骨關節炎發病率為30.1%,50~59歲人群為48.7%,到了60歲,已有六成人患上了不同程度的關節炎。
③不良姿勢中,久坐拔頭籌
久坐、“葛優癱”、膝蓋畫圈走路等不良姿勢,對關節損傷非常大。其中,久坐最易觸發骨關節不適,約七成腰椎疼痛都與久坐有關。唐海表示,“葛優癱”雖是半躺狀態,肌肉保持松弛,但此時的腰椎變直了,關節突周圍的關節囊張力增加,勢必造成腰椎小關節壓力變大,長期如此會出現小關節硬化、炎性改變和疼痛。另有研究表明,步行姿勢不正確,比如邁步時膝蓋先略微向外移動再向內移動,骨關節炎風險可增加近2倍。
④女性本身比男性易發
絕經后,女性體內可利用的雌激素減少,骨吸收作用明顯增強,骨量逐漸丟失,關節病患病風險增加。45~64歲人群中,女性患骨性關節炎的比例是男性的3倍。體重對女性骨關節的影響更大,超重女性的患病比例比體重適中的女性最多可高出17倍。
防治有個“金字塔”
骨關節炎的發病人數龐大,但就診率僅50%,從出現疼痛到確診的時間竟長達兩年。王鍇指出,防治骨關節炎要記住一個“金字塔”。
金字塔基石:生活方式改變。生活中,小細節的改變就能為保護關節出一份力。
第一,飲食鈣質多一點,建議每天多曬太陽,保證每天攝入800U的維生素D、1000毫克的鈣。
第二,體重減一點。這一項改變的關鍵在于利用零散時間動起來,比如每隔一小時起身活動、伸展四肢或做操,但不建議做仰臥起坐或蹲起運動;體重過大的患者可佩戴保護裝備,比如圍腰、髖關節保護墊或護膝。
第三,習慣好一點,提重物時最好先蹲下,身體盡量靠近物體,但腰部不要前傾,用腿部力量起身。一旦關節出現疼痛、腫脹等不適,一定要盡早就醫。
第二層:藥物治療。如果關節出現疼痛或處于急性發作期,患者要以休息為主,及時開啟藥物治療。臨床中,對乙酰氨基酚等非甾體抗炎藥可鎮痛、減輕局部腫脹,有助功能恢復;癥狀嚴重時,可應用關節腔注射藥物,一般可在兩周內控制,但一定要遵醫囑,關節腔內注射1年內最好不要超過4次。
第三層:手術治療。如果病情發展到晚期,就到了金字塔的第三層,患者只能通過做關節鏡手術,甚至關節置換手術等進行治療,預后差且恢復困難。因此,骨關節疾病防治宜早不宜遲。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