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最討厭什么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醫師 傅慧婷
《生命時報》 2022-09-16 第1641期 第8版
①心惡熱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臟為心” 。心主夏,夏天正常平和的熱氣有利于自然界草木旺盛,于人體則有利于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如熱氣相對過甚,火氣妄行,則無益于心臟。比如,夏季心系疾病好發,主要由于夏季氣溫較高,人體新陳代謝加快,心鼓動血脈功能增強、頻率增快,如果心臟“高強度工作”超過了人體可耐受的程度,則心力受損,易引發心動過緩、心力衰竭、心肌損傷,臨床表現為心悸氣短、雙下肢水腫、胸悶胸痛等。
②肝惡風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臟為肝” 。肝主春,為風木之臟(肝在五行中屬木,在五氣中屬風),正常平和的風氣有利于自然界萬物欣欣向榮,于人體則有助于肝氣的升發和疏泄。如風氣相對過盛,使肝用陽(主升、主動、主散)的功能過度發揮,則易損傷肝血。比如,肝屬木,體陰而用陽,用陽太過,則容易引起肝風上擾、肝陽上亢、肝火上炎等病機狀態,此時不管遇外風還是內風,人體很容易出現肝陽上擾的癥狀,如頭暈頭痛、脅脹口苦,甚至出現突然暈倒、不省人事等癥。
③脾惡濕
“中夾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臟為脾” 。脾主長夏,脾稱濕土,正常平和的濕氣滋生萬物,有利于脾胃健運。若體內外之濕相對過重,超過了脾的運化能力,則脾的功能受損。比如,濕邪侵犯人體,常先困脾,使脾陽不振,運化失常,表現為泄瀉、小便短少、水腫、身體困重等癥。
④肺惡燥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臟為肺” 。肺主秋,正常平和的燥氣有利于自然界天清地明,利于果實豐收,于人體則有利于收斂神氣,使肺氣清。如燥氣相對太甚,則于肺無益。比如,秋季呼吸道疾病高發,肺為嬌臟,喜潤惡燥,燥邪傷肺,使肺失于潤養,可出現口、鼻、咽干燥,干咳等問題。在抗燥的過程中,呼吸道黏膜會分泌黏液以濕化氣道,此過程代償不當便會出現咳喘、咳痰等癥;燥邪過甚還可使肺通調水道功能受到影響,使人體出現皮膚干燥、毛發干枯不榮、大便干結等問題。
⑤腎惡寒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臟為腎” 。腎主冬,正常平和的寒氣,有利于自然界蓄能以沃土,于人體利于腎之陰精封藏和固攝(約束)。如寒氣相對太過,超過了腎陽蒸騰氣化的能力,則腎水不上承,泛濫為病,腎藏精固澀的功能也因此受損,容易出現腰酸腰冷、小便不利、陰部清冷、生殖功能減退等癥狀。
傳統醫學認為,若自然界或人體中的熱、風、濕、燥、寒太過,則亢而為害(指人體機能過于亢奮而為病害者,須抵御而令其節制),既損本臟,又傷及與本臟相生的其他臟腑。故而,“適度”原則應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具體到個人沒有統一標準。養生過程中,我們需要做的是盡量避開各種外邪,如不要長時間居于上述“五氣太過”的環境中;平衡膳食五味,不要偏嗜可能引起身體內“五氣太過”的食物;此外,需合理安排生活起居、情緒管理、體育鍛煉,盡可能維持身體臟腑平衡、氣血平衡,就會防疾病于未然。這也是最便捷的養生方法。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