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火刮痧 著涼拔罐

湖北省中醫院針灸科副主任醫師 黃 偉
《生命時報》 2022-10-18 第1648期 第8版
刮痧清火氣
刮痧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為指導,通過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應手法,蘸取一定介質,在體表反復刮動、摩擦,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作為古老中醫外治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刮痧主要有清熱解毒、行氣活血、消瘀止痛、補氣活血的功效。其中,刮痧祛火效果最顯著,多適用于體內有瘀熱阻滯的人群,臨床常用于治療由風熱上擾導致的咽喉腫痛、牙痛、痤瘡等癥狀,選用相應穴位進行刮痧。比如,咽喉腫痛考慮呼吸系統疾病引發的熱證時,可以選取肺俞穴(位于人體的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刮痧治療;牙疼可選擇陽明經治療,上牙痛可選擇足陽明胃經穴位,下牙痛選擇手陽明大腸經穴位。因此,刮痧施治部位主要取決于上火由哪條經絡或何處熱證引起,再選擇相應經絡、穴位或反射區刮痧。操作時,患者選擇好合適體位后,操作者用刮痧板蘸取刮痧油,使刮痧板與皮膚成45~90度角,刮痧時間一般為每個部位刮3~5分鐘。對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人,不可強求出痧,以感到舒服為原則。有出血傾向、皮膚高度過敏、極度虛弱、嚴重心衰的患者禁刮或慎刮。刮痧后1~2天局部出現輕微疼痛、癢感等屬正常現象;出痧后30分鐘忌洗涼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風扇或空調直吹,冬季應注意保暖。刮痧屬醫療行為,不要自行在家隨意操作,應遵醫囑,以免出現不適反應。
拔罐祛寒邪
拔火罐是一種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于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中醫療法。其適應范圍較為廣泛,一般多用于風寒痹證、腰背肩臂腿痛、關節痛、軟組織閃挫扭傷以及傷風感冒、頭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嘔吐、腹痛、泄瀉、痛經等。罐療的祛風散寒之力強,通過拔罐時對經絡穴位的溫熱刺激,可起到解表散寒的作用,在風寒感冒初起時常采用大椎(大椎穴,在頸部)拔罐,往往有奇效。風寒感冒發病時,風寒之邪閉藏于體內引起一系列發熱咳嗽等癥狀,拔罐可使皮膚腠理(肌肉的紋理)得以開泄,寒氣得出。拔罐治療風寒時,一般選取背后大椎穴(正坐低頭,頸后最高點)、風門穴(位于背部,第2胸椎與第3胸椎間的中點,左右各2厘米處)、肺俞穴,用閃火法拔罐,操作者用鑷子夾緊棉球稍蘸酒精,點燃,往玻璃火罐里一閃,迅速將罐子扣在事先選好的穴位上,留罐8~10分鐘(小兒罐內負壓宜小,負壓過大易傷患兒皮膚),小兒也可采用閃罐法,每天1次,3~5次為1個療程。拔罐治療風寒感冒時,需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溫度適中,尤其對需寬衣暴露皮膚的患者應避開風口。拔罐工具必須常規消毒、邊緣光滑、沒有破損。拔罐過程中,若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頭暈目眩、心慌心悸、惡心嘔吐、四肢發冷等癥狀,為暈罐,應立即停止,平臥休息,飲溫開水。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