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上海百歲老人增十倍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2-11-13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積極、樂觀、豁達、不挑食是百歲老人共有的特點
本報記者 施婕
人們對高壽一直有著無限的尊崇和向往。前不久,上海市發布“2022年上海百歲壽星榜”,有3689位百歲老人榮登榜單,其中還首次出現7對百歲夫妻,最高壽者現年已112歲。依據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相關標準,百歲及以上老年人,每10萬人中超過7人便是長壽地區的代表性指標,而上海市2010年就達到了該指標,到2021年,該指標已達23.5人/10萬,可謂名副其實的長壽之城。
記者聽百歲老人分享長壽秘訣
自2008年起,上海市民政局已連續15年發布“百歲壽星榜”,家住上海市靜安區寶山街道的王汝莊老先生已連續8年上榜。10月18日,《生命時報》記者登門拜訪了109歲的王老先生,他不僅是靜安區最高壽的老人,也是上海市《靜安時報》年齡最大的作者。到訪時,王老先生正在寫字臺前讀報,眼神明亮、面容溫和、神情專注,衣著整理得一絲不茍。家人說,老人的興趣愛好就是讀書、看報,偶爾寫寫小詩、聽聽京劇或用電腦玩一玩連連看。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幾位老人有很多共同點,他們都注重規律生活,自控力很好,心態也好。逸仙第三敬老院院長葛春霄也表示,積極、樂觀、豁達,幾乎是百歲老人共有的特點。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動健康研究院院長、上海市健康服務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鮑勇說:“很多百歲老人的五臟六腑沒有什么器質性病變,這與老人們的健康理念息息相關。長壽老人大多有膳食平衡、合理運動、戒煙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另外,定期體檢也很重要,一些癌癥若能早診早治,預后會很不錯,老人即使帶病也能長壽。”
女性占比高、男性增速快
記者發現,上海市百歲老人榜單中,男性僅占25.86%,女性占74.14%,這與過往全國的調查結果一致,能活過百歲的,女性明顯多于男性。不過,男性百歲老人的增長速度卻比女性快。從2000年到2021年,上海市男性百歲老人增加了827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5.52%,而女性的平均增長率為11.59%。鮑勇表示,這樣的性別差異背后其實有深層次原因。
第一,生物學差異。女性的雙X染色體,天生為女性健康提供了更多保護,譬如基因突變的幾率更低、不容易患癌等。此外,相較于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對身體器官的保護能力更強,也降低了女性罹患多種癌癥的風險。
第二,社會心理差異。社會上雖然一直呼吁男女平等,但對男性的期望值還是高于女性,男性承擔著更多社會責任,壓力更大。“男兒有淚不輕彈”這樣的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男性有不良情緒常羞于外露,容易因積蓄過多精神壓力而損害健康,女性則更容易及時釋放自己的喜怒哀樂。
第三,生活習慣差異。男性往往應酬多,抽煙、喝酒、暴飲暴食等不健康飲食習慣也多,這些是導致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社會對男性這些行為的認可度、包容度也相對更大,更是縱容了這些不健康行為繼續發展。相對來說,女性的生活習慣更健康,平時注重保健,有些小毛病會及時去醫院診治。
第四,政策紅利。一直以來,我國十分重視女性健康,很早就出臺了《母嬰保健法》,每十年會發布一次“中國婦女兒童發展綱要”,把婦女、兒童健康作為優先發展領域。
“男性老人加入百歲壽星大軍的速度加快,應歸功于社會觀念的轉變和健康意識的提高。”在上海從事多年社區老年保健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主動參加社區體檢、咨詢保健的男性老人明顯增多,不少男性老人在醫生建議下,改掉了不良嗜好,開始積極鍛煉。鮑勇補充說,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知識普及,男性對自身健康越來越關注,健康意識顯著提升。
“上海長壽經”值得推廣
對比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上海市百歲老人的人口占比不僅名列前茅,增速也非常快。目前,上海市還有2589位99歲的“準壽星”,可以說,百歲老人的“后備軍”非常強大。就增勢來看,1953年,上海市僅有1名百歲老人,2011年突破1000人,用時58年;從1000人到2000人,用時6年;從2000人到3000人,用時僅3年。2000年到2021年,上海百歲老年人口增加了10.5倍,年均增長率達12.3%。另據2022年上海市衛生健康工作會議消息,2021年,上海市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84.11歲,超越北京市、廣東省等經濟發達省市,持續多年領跑全國,并達到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領先水平。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傅華表示,上海市之所以成為長壽領先城市,依托的主要是社會經濟和老齡社會管理的高水平發展。上海作為我國經濟中心之一,醫療服務供給較充足,社會保障政策也走在全國前列。上海市政府很早就在老齡社會管理方面進行了規劃,如今,“9073”養老服務模式已基本成形。在上海市,約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約7%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和日間照料;約3%在機構養老。為了保障養老的“大頭”,政府大力發展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在全國率先打造“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體系”。例如,實施“養老顧問”制度,以社區為單位由社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或專業“養老顧問”將養老政策傳遞給每家每戶,并幫助其對接尋找養老院、獲取照護資源、享受助餐服務等具體問題;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5分鐘社區生活圈”,推行“老伙伴計劃”“老吾老計劃”“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等項目,為老小區加裝電梯,在居民區增加“口袋公園”、老年興趣活動室等,致力于讓老年人的生活更有活力。
記者從上海市靜安區民政局了解到,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是保障高齡老人照護的核心措施。近年來,區政府立足老人不同需求,推進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比如目前已實現高齡獨居老人應急呼叫服務全覆蓋,還拓展了服務場景,增加了一鍵預約掛號、一鍵打車、一鍵咨詢等服務。全區試點推廣“家床”服務,政府提供補貼,依托有資質的養老服務機構,將專業照護服務延伸至家里,使老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如同住在養老院般“多對一”的照護。
鮑勇說,在長壽因素中,長壽基因只占15%左右,更多因素來源于外在原因和后天行為。此次榜單上有多對百歲夫妻也足以說明,相同的健康生活方式對他們長壽有著積極作用。上海市老人的飲食大多較精細,每餐只吃七八分飽,他們的餐桌上能看到非常多的食材,而且一定有新鮮綠葉菜。與很多地區的老人相比,上海市老人的健康意識較強,不少人堅持每年體檢,還會根據自己的年齡、疾病史等做一些更有針對性的檢查項目,并積極預防和治療。2021年,上海市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已達39.73%,尤其是健康飲食和慢性病管理等行為改善明顯:57.91%的居民知道吃大豆制品的好處,83.18%的居民知道水果不能代替蔬菜,64.71%的居民能正確掌握吸煙危害的知識。再結合百歲老人們的經驗來看,除了均衡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這四大健康基石外,保持較強的自理能力和自律能力,珍惜自己的健康,同時多參與社會活動,讓晚年過得豐富精彩,也是長壽的重要因素。
受訪專家: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動健康研究院院長 鮑 勇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傅 華本報記者 施婕
《生命時報》 2022-11-01 第1652期 第1版

人們對高壽一直有著無限的尊崇和向往。前不久,上海市發布“2022年上海百歲壽星榜”,有3689位百歲老人榮登榜單,其中還首次出現7對百歲夫妻,最高壽者現年已112歲。依據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相關標準,百歲及以上老年人,每10萬人中超過7人便是長壽地區的代表性指標,而上海市2010年就達到了該指標,到2021年,該指標已達23.5人/10萬,可謂名副其實的長壽之城。
記者聽百歲老人分享長壽秘訣
自2008年起,上海市民政局已連續15年發布“百歲壽星榜”,家住上海市靜安區寶山街道的王汝莊老先生已連續8年上榜。10月18日,《生命時報》記者登門拜訪了109歲的王老先生,他不僅是靜安區最高壽的老人,也是上海市《靜安時報》年齡最大的作者。到訪時,王老先生正在寫字臺前讀報,眼神明亮、面容溫和、神情專注,衣著整理得一絲不茍。家人說,老人的興趣愛好就是讀書、看報,偶爾寫寫小詩、聽聽京劇或用電腦玩一玩連連看。
家人告訴記者,王老先生除了有一些聽力障礙外,身體幾乎沒啥大毛病,生活質量很高——92歲時還經常爬山,在103歲之前生活完全自理,自己買菜做飯;如今依然堅持獨居,由住家保姆照顧生活起居。交談中,王老先生在一旁聽得十分認真,子女講得不準確的地方,他會耐心地一一糾正,記憶力很好,思路也十分清晰。當記者請王老先生分享自己的長壽秘訣時,他豁然一笑,說:“主要就是生活規律、不挑食,很重要的一點是,為人要豁達,不糾結、不計較。”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幾位老人有很多共同點,他們都注重規律生活,自控力很好,心態也好。逸仙第三敬老院院長葛春霄也表示,積極、樂觀、豁達,幾乎是百歲老人共有的特點。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動健康研究院院長、上海市健康服務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鮑勇說:“很多百歲老人的五臟六腑沒有什么器質性病變,這與老人們的健康理念息息相關。長壽老人大多有膳食平衡、合理運動、戒煙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另外,定期體檢也很重要,一些癌癥若能早診早治,預后會很不錯,老人即使帶病也能長壽。”
女性占比高、男性增速快
記者發現,上海市百歲老人榜單中,男性僅占25.86%,女性占74.14%,這與過往全國的調查結果一致,能活過百歲的,女性明顯多于男性。不過,男性百歲老人的增長速度卻比女性快。從2000年到2021年,上海市男性百歲老人增加了827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5.52%,而女性的平均增長率為11.59%。鮑勇表示,這樣的性別差異背后其實有深層次原因。
第一,生物學差異。女性的雙X染色體,天生為女性健康提供了更多保護,譬如基因突變的幾率更低、不容易患癌等。此外,相較于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對身體器官的保護能力更強,也降低了女性罹患多種癌癥的風險。
第二,社會心理差異。社會上雖然一直呼吁男女平等,但對男性的期望值還是高于女性,男性承擔著更多社會責任,壓力更大。“男兒有淚不輕彈”這樣的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男性有不良情緒常羞于外露,容易因積蓄過多精神壓力而損害健康,女性則更容易及時釋放自己的喜怒哀樂。
第三,生活習慣差異。男性往往應酬多,抽煙、喝酒、暴飲暴食等不健康飲食習慣也多,這些是導致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社會對男性這些行為的認可度、包容度也相對更大,更是縱容了這些不健康行為繼續發展。相對來說,女性的生活習慣更健康,平時注重保健,有些小毛病會及時去醫院診治。
第四,政策紅利。一直以來,我國十分重視女性健康,很早就出臺了《母嬰保健法》,每十年會發布一次“中國婦女兒童發展綱要”,把婦女、兒童健康作為優先發展領域。
“男性老人加入百歲壽星大軍的速度加快,應歸功于社會觀念的轉變和健康意識的提高。”在上海從事多年社區老年保健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主動參加社區體檢、咨詢保健的男性老人明顯增多,不少男性老人在醫生建議下,改掉了不良嗜好,開始積極鍛煉。鮑勇補充說,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知識普及,男性對自身健康越來越關注,健康意識顯著提升。
“上海長壽經”值得推廣
對比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上海市百歲老人的人口占比不僅名列前茅,增速也非常快。目前,上海市還有2589位99歲的“準壽星”,可以說,百歲老人的“后備軍”非常強大。就增勢來看,1953年,上海市僅有1名百歲老人,2011年突破1000人,用時58年;從1000人到2000人,用時6年;從2000人到3000人,用時僅3年。2000年到2021年,上海百歲老年人口增加了10.5倍,年均增長率達12.3%。另據2022年上海市衛生健康工作會議消息,2021年,上海市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84.11歲,超越北京市、廣東省等經濟發達省市,持續多年領跑全國,并達到了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領先水平。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傅華表示,上海市之所以成為長壽領先城市,依托的主要是社會經濟和老齡社會管理的高水平發展。上海作為我國經濟中心之一,醫療服務供給較充足,社會保障政策也走在全國前列。上海市政府很早就在老齡社會管理方面進行了規劃,如今,“9073”養老服務模式已基本成形。在上海市,約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約7%享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和日間照料;約3%在機構養老。為了保障養老的“大頭”,政府大力發展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在全國率先打造“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體系”。例如,實施“養老顧問”制度,以社區為單位由社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或專業“養老顧問”將養老政策傳遞給每家每戶,并幫助其對接尋找養老院、獲取照護資源、享受助餐服務等具體問題;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5分鐘社區生活圈”,推行“老伙伴計劃”“老吾老計劃”“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等項目,為老小區加裝電梯,在居民區增加“口袋公園”、老年興趣活動室等,致力于讓老年人的生活更有活力。
記者從上海市靜安區民政局了解到,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是保障高齡老人照護的核心措施。近年來,區政府立足老人不同需求,推進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比如目前已實現高齡獨居老人應急呼叫服務全覆蓋,還拓展了服務場景,增加了一鍵預約掛號、一鍵打車、一鍵咨詢等服務。全區試點推廣“家床”服務,政府提供補貼,依托有資質的養老服務機構,將專業照護服務延伸至家里,使老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如同住在養老院般“多對一”的照護。
鮑勇說,在長壽因素中,長壽基因只占15%左右,更多因素來源于外在原因和后天行為。此次榜單上有多對百歲夫妻也足以說明,相同的健康生活方式對他們長壽有著積極作用。上海市老人的飲食大多較精細,每餐只吃七八分飽,他們的餐桌上能看到非常多的食材,而且一定有新鮮綠葉菜。與很多地區的老人相比,上海市老人的健康意識較強,不少人堅持每年體檢,還會根據自己的年齡、疾病史等做一些更有針對性的檢查項目,并積極預防和治療。2021年,上海市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素養水平已達39.73%,尤其是健康飲食和慢性病管理等行為改善明顯:57.91%的居民知道吃大豆制品的好處,83.18%的居民知道水果不能代替蔬菜,64.71%的居民能正確掌握吸煙危害的知識。再結合百歲老人們的經驗來看,除了均衡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這四大健康基石外,保持較強的自理能力和自律能力,珍惜自己的健康,同時多參與社會活動,讓晚年過得豐富精彩,也是長壽的重要因素。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最新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