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成老人第一慢病

受訪專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骨科主任、主任醫師 尚希福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 張道儉
本報記者 張 健《生命時報》 2023-02-17 第1680期 第1版
骨關節炎(俗稱“關節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患者經常因關節疼痛,走路、上下樓梯困難而影響生活。關節炎發展到中晚期,致殘率較高,因此被稱為“世界頭號致殘殺手”。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英國牛津大學等多家機構聯合發表在《美國醫學主任協會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我國八成老年人至少患有1種慢性病,其中關節炎的患病率排名第一,高達43.7%。
近半數老人有關節炎,女性患者偏多
關節炎好發于負重關節和活動量較多的關節,如頸椎、腰椎、膝關節、髖關節、肘關節、肩關節等,但大家通常說的關節炎主要指膝關節炎、髖關節炎,不包括頸椎、腰椎等特殊部位。上述研究數據來自2015年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研究,涉及31個省(自治區或直轄市)22.2萬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健康情況統計。結果發現,2015年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患有慢性病的占比達81.1%;老年女性的慢性病患病率(84.2%)明顯高于男性(77.7%);農村老人的慢性病患病率與城市居民相當,這表明城鄉健康差距在縮小,醫療保險覆蓋和醫療服務可及性已取得重大改善。
在特定慢性病種類上,研究顯示,2015年中國老年人最常見的慢性病是關節炎,患病率高達43.7%,其次才是高血壓(36.9%)、心血管疾病(26%)。關節炎的患病率也存在性別差異,女性比男性高。此外,我國西南地區的老年人,關節炎患病率較高。具體而言,關節炎發病率最高的是海南,其次是甘肅和云南,這三地的發病率均超過63%;然后依次是西藏、寧夏、貴州、廣西、四川、湖南,發病率均在50%及以上。換句話說,上述地區每100個老人中至少有50位老人正遭受關節炎的折磨。相對而言,江蘇(30.3%)、上海(30.3%)和黑龍江(31.2%)的關節炎發病率較低,但也都超過30%。
關節炎的發病率也確實存在種族和地域差異,甚至也與氣候條件有一定關系。例如,西方人髖關節炎的發病率高,而東方人膝關節炎的發病率高;山區、有下蹲生活習慣的人群,關節炎發病率就會高一些,因為下蹲會使髕骨緊緊擠壓下方的股骨滑車,髕骨和股骨表面的軟骨長期反復受擠壓,會造成軟骨含水量下降,力學性能減退甚至軟化破裂,發生髕股關節炎;海南、云南等地特殊的氣候條件,也會影響血液循環,導致關節磨損產生的炎性物質不能被及時排出,刺激膝關節,就會加重關節發冷、腫脹、疼痛等情況。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張道儉補充道,關節炎是一種積累性疾病,也是一種退行性疾病,在很大程度上都與增齡有關,但超重或肥胖、勞動強度大、生活習慣不健康等因素也會增加患病風險。另外,與西方人相比,東方人骨骼偏小,運動量偏少,肌肉也沒有西方人那么發達,再加上飲食中蛋奶吃得少,導致國人骨骼沒有西方人強健,關節炎患病率也比西方人要高一些。
病程發展緩慢,疼痛會長期伴隨
兩位專家表示,關節炎分為原發性骨關節炎和繼發性骨關節炎兩大類。原發性骨關節炎,占老年人關節炎發病率的70%~80%,主要是增齡導致軟骨關節中的脆骨老化、磨損,加速關節的老化、磨損、長骨刺,引發炎癥。繼發性骨關節炎,是由于關節外傷、手術、結核病菌感染等因素導致關節的軟骨損壞引發的骨關節炎癥,如創傷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前段時間,演員吳京在上海出席《流浪地球2》見面會時,左膝蓋上綁著的黑色護膝非常顯眼。據了解,吳京在5年前就患上了骨關節炎,與他拍攝武打動作反復受傷有關。近年來,年輕人由于健身、登山等造成軟骨損傷、半月板損傷,或是其他關節外傷,繼而引發關節炎的案例比比皆是。
關節炎的首要癥狀是疼痛,但兩類關節炎表現出的疼痛有所不同。原發性關節炎患者,往往是在用力踩地、下蹲或爬山、爬樓梯的過程中出現疼痛,隨著病情加重,不走路時也會有明顯疼痛。繼發性骨關節炎患者會出現整個關節的腫脹、酸脹、疼痛,不管是否活動,可能都伴有疼痛。
關節炎第二個典型癥狀是關節變形。原發性關節炎是逐漸加重的疾病,隨著活動增多、過度勞累、受涼,病情逐漸進展,患者的膝關節會變形,導致羅圈腿。繼發性骨關節炎則因為關節軟骨被滑膜“吃掉”后,關節出現的腫脹往往很難消退,關節變形加重后,會表現為站立時膝蓋、腳踝并攏不到一起,腿伸不直,特別是進展到后期,可能會走不了路。“關節炎最大的危害就是導致患者疼痛、活動受限,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尚希福說。
張道儉介紹,臨床根據X光片,將關節炎分為5期:
1期在X光片上幾乎看不出癥狀,患者偶爾會感覺關節疼痛;
2~3期的X光片顯示,關節軟骨磨損、關節間隙變窄,嚴重些的會有滑膜炎、關節積液;
4~5期時,軟骨磨損、關節間隙變窄都進一步加重,直至完全消失,還可出現關節變形、增生大量骨刺等問題。
一般情況下,關節炎從1期發展到5期需要幾十年,且難以根治,主要通過各種方法減少疼痛,同時保護關節,延緩軟骨老化、磨損。在治療上,主要采用階梯治療法:早期關節炎通過增加休息、減少活動來緩解疼痛。隨著病情進展,可進行微波射頻、紅光、納米等局部理療,或拔罐、針刺、熱敷等輔助治療,以及使用外用消炎止疼藥。外用藥無效后,可口服消炎止疼藥。當口服藥也不起作用時,可向關節腔、關節間隙中注射潤滑藥物。當病情進展到4、5期后,應考慮手術。優選脛骨高位截骨術,即通過保留受損的關節組織來延遲或防止關節置換;或考慮關節鏡微創手術,進行關節清理治療。非常嚴重的關節炎,建議做關節置換手術,從根本上解決軟骨磨損和疼痛問題。
盡早保護關節,減少防治誤區
研究表明,人體關節軟骨在20歲左右時處于良好狀態,30歲左右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專家們表示,隨著肥胖、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多,關節炎年輕化趨勢十分明顯。所以,預防關節炎,越早越好。
防止關節受涼。張道儉提醒,注意關節和鄰近肌肉、韌帶的保暖十分重要,尤其年輕人不能“只要風度,不要溫度”。他曾遇到不少女性患者,早年冬天常穿裙子,膝蓋受涼,才40多歲就患了關節炎。
避免不科學的運動。尚希福提醒,年輕時要做充足的運動,才能增加骨密度,提高骨量儲備,增強肌肉力量,到了老年也不易發生骨質疏松。但要注意,關節負荷運動要適量,過度做跳躍、扭動等動作會傷害關節。建議選擇游泳、騎自行車、慢跑等運動;加強力量訓練,增強膝關節周圍的股四頭肌等肌肉的力量;上了年紀,要少做蹲起、爬山等磨損關節的運動。
控好體重。超重、肥胖會造成關節負重過大,增加關節炎發病風險,體重指數應控制在18.5~23.9。
專家提醒,關節炎治療要避免幾個誤區:
1.得了關節炎,不能越疼越運動。關節炎早期癥狀較輕,可能只有上下樓時疼痛,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反而因為關節不舒服,就越是增加運動量,甚至專門做爬坡運動。事實上,關節要省著點用,關節軟骨磨損、關節炎發展,都與過度使用有關。
2.長期忍著不治療。有的老人已經出現羅圈腿,卻還忍著不去治療關節炎。實際上,羅圈腿是一種病態,可通過手術治療,既讓腿變直,又緩解疼痛。
3.等實在沒辦法了才做關節置換。關節炎已發展到4、5期的患者,應盡早手術治療,或置換人工關節。目前,人工關節可使用15~20年,有的甚至可使用20年以上。但很多高齡老人等膝關節變形非常嚴重時才準備換人工關節,卻又因心肺耐力下滑,難以耐受手術而受阻。而且,等到此時再手術,不僅容易出現并發癥,術后功能鍛煉也較痛苦,關節置換后的效果也沒有年輕時好。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