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個電視愁壞老人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3-4-19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菜單復雜找不到節目 廣告太多常誤導付費 看個電視愁壞老人
本報記者 高陽
《生命時報》 2023-04-04 第1693期 第1版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手機的“小屏”逐漸取代電視的“大屏”,但對多數老年人來說,電視仍是很重要的休閑終端。不過,如今的電視越來越智能化、操作界面多樣化,正在“勸退”老年觀眾,頻繁出現的植入廣告、功能各異的版塊選項、難以關閉的付費設置等,更是讓老年人望而卻步,無所適從。
智能電視是不是華而不實
72歲的郭先生是個戲迷,退休后每天都要準時觀看戲曲頻道的二人轉節目,“過去拿遙控器點開就能看,現在戲都播一半了還沒找到。”郭先生一氣之下,買了一臺300多元的唱戲機,智能電視機淪為擺設,落了灰。58歲的張女士也因為智能電視近2分鐘的開機廣告感到心煩,“廣告也太長了,各種選項、菜單看得人心煩意亂,不少電視劇還要開會員充值才能看。”
“80歲的外婆很喜歡看電視,但我們不在家,她基本看不了,因為智能電視打開后有廣告,看電視還得打開相應APP,她經常看幾集就停在購買界面了,不付費就看不了后面的內容。我每次給她找電視劇也要很久,來回翻好幾個APP,真是太麻煩了。”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信息引發眾人“共鳴”:“剛給爺爺裝了新電視,結果他亂摁,一個星期內訂購了十多款游戲,現在正在投訴退費。”“剛給爸媽買了智能電視,剛開始,他們經常打電話問我:‘哪個遙控器控制機頂盒,哪個遙控器控制電視?’后來,我給他們貼好了標簽,他們又問我:‘為什么看電視的界面又找不到了?我們看的電視都是前幾天播過的,怎么找不到直播頻道呀?’哎,我真是給他們添堵了!”“我一個年輕人,竟然不會開電視機,找了10分鐘都沒找到后置的隱形開關鍵在哪里……”
《2021年智能電視消費者使用痛點調研報告》顯示,83.8%消費者認為“開關機廣告過長”是智能電視最大的痛點。從目前市場上十多款銷量領先的智能電視看,開機廣告時長都在15~30秒,有的甚至長達30~60秒,如果中途退出廣告,返回主菜單,那就得再看一會兒廣告,才能加載出電視節目。
智能電視的各種收費項目也是老年人不愛用的原因之一。目前,智能電視的收費項目包括:開通電視會員,可解鎖電視機自帶功能,比如高清頻道、立體環繞音效等;開通視頻平臺會員,可享受相應平臺上特定版權電視劇的觀看權。開通會員后,也不能享有全部影視資源的觀看權,因為會員還要分等級,比如黃金會員、白金會員,等級越高,可看的影視資源越多。另外,會員常常默認每月定時扣錢,關閉自動付費還需另外操作。再加上會員賬號如果“掉線”了,還要重新登錄,這對很多老年人來說,都太過復雜。
多因素影響廠商適老投入
西南交通大學國際老齡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雪永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當下,智能電視存在硬件上智能化、操作繁瑣化、廣告推送生硬化等方面的錯位和不協調。主要原因在于,智能電視行業是由傳統電視轉型而來,半路追趕智能手機的步伐,猶如“東施效顰”。智能手機出現之初就構造了完整的硬件、軟件、內容服務的供應鏈和生態鏈,但智能電視在供應鏈和生態鏈上、對客戶體驗的重視度上都存在“先天不足”。
商家依托綁定植入盈利。近年來,電視市場競爭激烈,除了個別主打“高端線”的品牌,大多數中檔智能電視的價位都在兩三千元,有的甚至不到一千元,電視行業的利潤被壓得很低,“低價競爭”也成為行業的主要促銷方式。為了彌補虧損,電視廠商通過出廠植入廣告或預裝APP來獲得“補貼”。比如,在全新的電視中預裝APP,每賣出一臺電視機,相應的APP合作方都會給電視廠商相應的補貼;有的預裝植入內容則是智能電視售價的一部分,打個比方,如果原價賣800元,捆綁軟件后銷售可降至600元,銷路也更好。張雪永表示,電視廠商想賺錢無可厚非,但不同的會員體系、重復收費,無疑造成了資源浪費,損害的都是消費者利益。
智能化更青睞年輕人。《2022國內市場適老化電視》顯示,65歲及以上群體的人日均收視時長呈現增長趨勢,且觀看時長遠超其他年齡群體。張雪永說,縱觀智能電視的功能拓展,更多是提供游戲、網劇、K歌等年輕化服務,老年人的需求并沒有得到重視和關注。相反,年輕人其實并不青睞電視,而是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手機等移動終端上。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智慧醫養分會副主席王杰表示,智能電視除了在“畫質好、高清晰、超大屏”能夠看到一點“適老化”,其他圍繞老年人觀看需求的適老改善并不明顯。老年人隨著年紀增大,理解和操作能力都有所退化,但大多數智能電視界面對于老年人而言,操作起來像走迷宮。有的老人甚至很難理解“按鍵”與“方框(電視屏幕內的畫中畫界面)”的對應關系,一旦“功能鍵”太多,反倒會引起“數字化焦慮”,根本操作不了。
適老設計缺少市場動力。“適老化產品開發有時也需要市場以外的力量來推動。”王杰表示,老年人融入智能時代本來就有不小的困難,智能電視是一個靠市場機制生存發展的行業,當適老化設計開發成本與預期的市場回報不匹配時,產品開發商就沒有動力去推動智能電視適老化。另外,我國適老化產品的設計開發人員在技能和經驗上都缺乏積累。
老人需求不該被智能市場拋棄
我國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其中有1億空巢老人和2000萬獨居老人。智能電視不僅是家庭共享天倫的休閑工具,更是諸多孤單老人的精神陪伴。張雪永認為,新技術應從人的需求出發,才配稱得上“智能”,老年人在文娛上的需求不該被忽視。
王杰指出,一個真正適老的產品需要具備兩個核心要素:一是老年用戶能夠理解的使用價值;二是符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點,使用方法易學、產品易用。產品設計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適老化知識,才能從老年人的感知、認知等多層面出發,設計出真正降低老年用戶使用負擔的產品。
目前,一些互聯網科技企業已經注意到智能電視機在家庭中存量大、中老年群體日益壯大并仍保留看電視習慣的特點,試圖發掘“大屏”作為媒體終端的價值。有的廠商增加了增大字體、放大音效或語音遙控等功能,還特別采用了方言識別技術等方便老年人使用;有的電視有“一鍵觀看”功能;還有的在內容服務上推出了健康知識、健康飲食等適老化內容。
“智能電視需要在技術上做減法,服務上做加法,需要廠商、服務商、政府等多個相關方都負起責任來。”王杰說,政府方要通過政策來彌補市場激勵不足,引領各方參與適老化產品的設計開發,并監管服務商提供的內容和信息展現形式;廠商要落實智能電視界面操作的適老化,重點關注如何讓老年用戶方便快捷地使用,并提供適合老年用戶的使用手冊;智能電視的內容供應方面要價格透明,鼓勵推出特定的老年服務套餐,杜絕誤導性廣告等。
兩位專家還建議,年輕人應當協助提升老年人使用智能電視、識別信息的能力,提供及時的技術支持,增強老年人學習使用智能化產品的信心。老年人也要克服“數字化焦慮”,擁抱新技術、新產品,并學會識別與過濾虛假、誤導性信息。
受訪專家:
西南交通大學國際老齡科學研究院院長 張雪永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智慧醫養分會副主席 王 杰本報記者 高陽
《生命時報》 2023-04-04 第1693期 第1版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手機的“小屏”逐漸取代電視的“大屏”,但對多數老年人來說,電視仍是很重要的休閑終端。不過,如今的電視越來越智能化、操作界面多樣化,正在“勸退”老年觀眾,頻繁出現的植入廣告、功能各異的版塊選項、難以關閉的付費設置等,更是讓老年人望而卻步,無所適從。
智能電視是不是華而不實
72歲的郭先生是個戲迷,退休后每天都要準時觀看戲曲頻道的二人轉節目,“過去拿遙控器點開就能看,現在戲都播一半了還沒找到。”郭先生一氣之下,買了一臺300多元的唱戲機,智能電視機淪為擺設,落了灰。58歲的張女士也因為智能電視近2分鐘的開機廣告感到心煩,“廣告也太長了,各種選項、菜單看得人心煩意亂,不少電視劇還要開會員充值才能看。”
“80歲的外婆很喜歡看電視,但我們不在家,她基本看不了,因為智能電視打開后有廣告,看電視還得打開相應APP,她經常看幾集就停在購買界面了,不付費就看不了后面的內容。我每次給她找電視劇也要很久,來回翻好幾個APP,真是太麻煩了。”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的信息引發眾人“共鳴”:“剛給爺爺裝了新電視,結果他亂摁,一個星期內訂購了十多款游戲,現在正在投訴退費。”“剛給爸媽買了智能電視,剛開始,他們經常打電話問我:‘哪個遙控器控制機頂盒,哪個遙控器控制電視?’后來,我給他們貼好了標簽,他們又問我:‘為什么看電視的界面又找不到了?我們看的電視都是前幾天播過的,怎么找不到直播頻道呀?’哎,我真是給他們添堵了!”“我一個年輕人,竟然不會開電視機,找了10分鐘都沒找到后置的隱形開關鍵在哪里……”
《2021年智能電視消費者使用痛點調研報告》顯示,83.8%消費者認為“開關機廣告過長”是智能電視最大的痛點。從目前市場上十多款銷量領先的智能電視看,開機廣告時長都在15~30秒,有的甚至長達30~60秒,如果中途退出廣告,返回主菜單,那就得再看一會兒廣告,才能加載出電視節目。
智能電視的各種收費項目也是老年人不愛用的原因之一。目前,智能電視的收費項目包括:開通電視會員,可解鎖電視機自帶功能,比如高清頻道、立體環繞音效等;開通視頻平臺會員,可享受相應平臺上特定版權電視劇的觀看權。開通會員后,也不能享有全部影視資源的觀看權,因為會員還要分等級,比如黃金會員、白金會員,等級越高,可看的影視資源越多。另外,會員常常默認每月定時扣錢,關閉自動付費還需另外操作。再加上會員賬號如果“掉線”了,還要重新登錄,這對很多老年人來說,都太過復雜。
多因素影響廠商適老投入
西南交通大學國際老齡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雪永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當下,智能電視存在硬件上智能化、操作繁瑣化、廣告推送生硬化等方面的錯位和不協調。主要原因在于,智能電視行業是由傳統電視轉型而來,半路追趕智能手機的步伐,猶如“東施效顰”。智能手機出現之初就構造了完整的硬件、軟件、內容服務的供應鏈和生態鏈,但智能電視在供應鏈和生態鏈上、對客戶體驗的重視度上都存在“先天不足”。
商家依托綁定植入盈利。近年來,電視市場競爭激烈,除了個別主打“高端線”的品牌,大多數中檔智能電視的價位都在兩三千元,有的甚至不到一千元,電視行業的利潤被壓得很低,“低價競爭”也成為行業的主要促銷方式。為了彌補虧損,電視廠商通過出廠植入廣告或預裝APP來獲得“補貼”。比如,在全新的電視中預裝APP,每賣出一臺電視機,相應的APP合作方都會給電視廠商相應的補貼;有的預裝植入內容則是智能電視售價的一部分,打個比方,如果原價賣800元,捆綁軟件后銷售可降至600元,銷路也更好。張雪永表示,電視廠商想賺錢無可厚非,但不同的會員體系、重復收費,無疑造成了資源浪費,損害的都是消費者利益。
智能化更青睞年輕人。《2022國內市場適老化電視》顯示,65歲及以上群體的人日均收視時長呈現增長趨勢,且觀看時長遠超其他年齡群體。張雪永說,縱觀智能電視的功能拓展,更多是提供游戲、網劇、K歌等年輕化服務,老年人的需求并沒有得到重視和關注。相反,年輕人其實并不青睞電視,而是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手機等移動終端上。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智慧醫養分會副主席王杰表示,智能電視除了在“畫質好、高清晰、超大屏”能夠看到一點“適老化”,其他圍繞老年人觀看需求的適老改善并不明顯。老年人隨著年紀增大,理解和操作能力都有所退化,但大多數智能電視界面對于老年人而言,操作起來像走迷宮。有的老人甚至很難理解“按鍵”與“方框(電視屏幕內的畫中畫界面)”的對應關系,一旦“功能鍵”太多,反倒會引起“數字化焦慮”,根本操作不了。
適老設計缺少市場動力。“適老化產品開發有時也需要市場以外的力量來推動。”王杰表示,老年人融入智能時代本來就有不小的困難,智能電視是一個靠市場機制生存發展的行業,當適老化設計開發成本與預期的市場回報不匹配時,產品開發商就沒有動力去推動智能電視適老化。另外,我國適老化產品的設計開發人員在技能和經驗上都缺乏積累。
老人需求不該被智能市場拋棄
我國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其中有1億空巢老人和2000萬獨居老人。智能電視不僅是家庭共享天倫的休閑工具,更是諸多孤單老人的精神陪伴。張雪永認為,新技術應從人的需求出發,才配稱得上“智能”,老年人在文娛上的需求不該被忽視。
王杰指出,一個真正適老的產品需要具備兩個核心要素:一是老年用戶能夠理解的使用價值;二是符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點,使用方法易學、產品易用。產品設計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適老化知識,才能從老年人的感知、認知等多層面出發,設計出真正降低老年用戶使用負擔的產品。
目前,一些互聯網科技企業已經注意到智能電視機在家庭中存量大、中老年群體日益壯大并仍保留看電視習慣的特點,試圖發掘“大屏”作為媒體終端的價值。有的廠商增加了增大字體、放大音效或語音遙控等功能,還特別采用了方言識別技術等方便老年人使用;有的電視有“一鍵觀看”功能;還有的在內容服務上推出了健康知識、健康飲食等適老化內容。
“智能電視需要在技術上做減法,服務上做加法,需要廠商、服務商、政府等多個相關方都負起責任來。”王杰說,政府方要通過政策來彌補市場激勵不足,引領各方參與適老化產品的設計開發,并監管服務商提供的內容和信息展現形式;廠商要落實智能電視界面操作的適老化,重點關注如何讓老年用戶方便快捷地使用,并提供適合老年用戶的使用手冊;智能電視的內容供應方面要價格透明,鼓勵推出特定的老年服務套餐,杜絕誤導性廣告等。
兩位專家還建議,年輕人應當協助提升老年人使用智能電視、識別信息的能力,提供及時的技術支持,增強老年人學習使用智能化產品的信心。老年人也要克服“數字化焦慮”,擁抱新技術、新產品,并學會識別與過濾虛假、誤導性信息。
有關【老齡化】的相關文章和視頻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最新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