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微創割痔瘡未必就好

微創割痔瘡未必就好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3-5-24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非環狀脫垂的可開刀 嚴重出血的最好環切 “微創”割痔瘡未必就好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 許 飛

  《生命時報》 2023-05-09 第1701期 第16版


  俗話說“十人九痔”,痔瘡是肛腸科的常見病、多發病。臨床中,以距肛門約3厘米的齒狀線(肛管和直腸之間的一條鋸齒狀環線)為界,痔病可分為內痔(齒狀線上方)、外痔(齒狀線下方)及混合痔(上下方均有)三類。如果痔瘡的癥狀明顯且保守治療效果欠佳,手術治療是最適合的方法。

  割痔瘡,臨床可選擇傳統的外剝內扎手術“微創”的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PPH手術,以及由這兩種術式改良而來的其他術式。外剝內扎手術是建立在“靜脈曲張學說”理論之上的術式,主要原理是從痔瘡的下緣開始,使用剪刀、電刀等工具剝離齒狀線下方的外痔,然后繼續向上處理內痔,通常是以血管鉗鉗夾內痔基底部后用絲線扎住,再行切除。這一術式的優點在于手術簡單、成功率較高,且長期療效較好,但對肛門結構的破壞較大、術后疼痛時間長、傷口愈合慢,存在肛門狹窄等并發癥風險。同時,受制于肛管皮膚的有限性,這一術式在治療環狀的混合痔時較為困難。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是基于“肛墊下移學說”,對于脫垂范圍較大的環狀痔、反復出血的內痔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原理是通過圓形吻合器將齒狀線近端的黏膜及黏膜下組織一齊“環形”切除,并中斷為痔瘡供血的血管,然后馬上“上提”脫垂的肛墊,使之固定于較高位置。手術對肛周皮膚無切口、疼痛輕,因此常被稱為“微創手術”,但其對直腸黏膜損傷較大,治療外痔的效果差,且遠期復發率高于傳統手術,可能會發生直腸陰道瘺、吻合處出血或狹窄等特有并發癥。

  按照病情發展程度,痔瘡分為四度:

  Ⅰ度是指排便時出血,便后可自行停止,痔瘡不脫出肛門;

  Ⅱ度痔瘡常有便血,排便時脫出肛門,便后可自動還納;

  Ⅲ度痔瘡脫出肛門后需用手輔助還納;

  Ⅳ度痔瘡會長期在肛門外,無法還納。

  根據國內外的痔瘡治理指南,以吻合器為代表的“微創”手術應有嚴格的手術指征,目前推薦用于環狀脫垂的Ⅲ~Ⅳ度內痔,以及反復出血的Ⅱ度內痔。對于這類患者,通過嚴格的手術操作、合理復查隨訪,大大降低并發癥風險后,接受吻合器手術的獲益大于風險及損傷。


  如果是非環狀脫垂的Ⅲ~Ⅳ度內痔或混合痔,因其脫垂范圍較局限、非環形,采用傳統手術對病變范圍明顯的區域進行剝離即可達到理想效果。對這類患者來說,如果進行吻合器手術,需切除一圈直腸黏膜和黏膜下組織,雖然肛門外皮膚無明顯切口,但肛門內的黏膜創口可能已超過痔瘡本身,造成的損傷和風險反而大于獲益。

  自2000年吻合器手術引入我國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因過于追求痛苦小、恢復快的“微創”效果,以及部分醫生對手術指征把握不嚴,使得該術式在臨床上迅速推廣,傳統手術的治療逐漸不足。但隨著時間推移,吻合器手術這類“微創”手術的風險和弊端逐漸顯現,臨床醫生、患者有了更理性的認識,吻合器手術的數量逐漸減少。

  如今,臨床治療痔瘡的理念是“不同痔不同治”,即根據痔瘡的具體類型、嚴重程度,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法,不存在“一招鮮”的情況。而且,采用傳統手術,或“傳統+微創手術”的方式逐漸增多,比如外剝內扎術結合套扎術、PPH手術結合外痔切除手術,均能達到創傷更小、恢復更快、療效確切的效果,目前已得到廣泛認可。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