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癡呆 不只是老人的事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癡”)被人們稱為“上帝最惡毒的魔咒”“最溫柔的絕癥”,它不是簡單的“老糊涂”“不懂事”,而是大腦負責記憶的部位發生了病變。患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人,就像腦海中有塊“橡皮擦”一樣,記憶會被一點點擦去。如不及時干預,到了后期,臥床患者易患肺部感染、褥瘡等嚴重并發癥。
主講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孫永安
《生命時報》 2023-12-05 第1758期 第17版
1.癡呆與阿爾茨海默病有何區別?
癡呆是一種臨床綜合征,有很多類型,如腦血管性癡呆、路易體癡呆、額顳葉癡呆等。阿爾茨海默病,又稱老年癡呆,是癡呆最常見的類型,占到50%~70%。該病起病隱匿,最典型表現是進行性記憶下降,也可伴隨語言、執行、視空間功能下降和行為異常等癥狀。
目前,阿爾茨海默病在我國呈年輕化趨勢。數據表明,首次確診阿爾茨海默病的人群中,年齡在60~79歲的人群占比最高,為62.1%。值得注意的是,60歲以下發病患者在調查中占到21.3%,相較國際上報道的早發型阿爾茨海默病占比5%~10%更多,表明阿爾茨海默病在我國發病越來越年輕化。
2.阿爾茨海默病有哪些病因?
蛋白質異常積聚。當前,學界普遍認為,在患者大腦中,β-淀粉樣蛋白的蛋白質異常聚集形成斑塊,具有毒害神經元及破壞神經傳導的作用,可緩慢破壞中樞神經系統。另外,一種稱為Tau蛋白的蛋白質也會發生異常聚集,形成纖維纏結,進一步干擾神經細胞的功能。兩者的異常沉積可導致患者腦功能失調。
遺傳因素。根據相關數據,家里有直系親屬患癡呆類疾病,后代風險要比正常人高2~4倍。
年齡。60歲以上人群中,年齡每增長5歲,患病率增加1倍。
性別。65歲以上女性患病風險,約是同齡男性的3倍。
其他可控危險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尚有多種可控危險因素,2022年《柳葉刀》雜志列出12種危害大腦的因素:受教育水平、高血壓、聽力障礙、吸煙、肥胖、抑郁癥、缺乏身體活動、糖尿病、低社交接觸、過量飲酒、腦部受損、空氣污染,這12種因素占據了40%癡呆的發病原因。
3.阿爾茨海默病有哪些發展階段?
從出現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癥狀開始,大致經歷以下3個階段。
輕度。輕度癥狀一般在發病后的1~3年,表現為日常事務的記憶力和時間、地點的定向能力減退,思維分析、判斷能力、計算能力也有所降低。但過去熟悉的工作或技能有時還能維持,生活能自理或部分自理。同時,還可能有抑郁、焦慮、淡漠、容易發脾氣等精神癥狀。
中度。中度阿爾茨海默病一般在發病的2~10年,患者的近期、遠期記憶都有受損。語言功能和理解力下降,常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表達,易重復同樣動作和話語(如反復做同一件家務或重復講述往事),愛編造故事,讀寫困難。此外,還可能出現懷疑老伴出軌、懷疑別人(甚至子女)偷自己的東西、妄想等精神行為方面的癥狀。
重度。一般在發病后的8~12年,表現為嚴重癡呆狀態,各項功能均嚴重受損,喪失溝通能力、活動能力減退,慢慢臥床不起、大小便失禁、飲食困難,生活完全依賴護理。這一時期老人往往會出現營養不良、褥瘡(壓瘡)、肺炎等并發癥。
4.如何確診阿爾茨海默病?
目前,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需要結合臨床癥狀及特異性的分子標記物檢查,即先根據臨床表現做出癡呆的診斷,然后了解病史、病程,進行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結合特異性的分子標記物檢查,對病情進行綜合分析,排除特殊原因(如梅毒)引起的癡呆后,才能得出阿爾茨海默癥的臨床診斷。確診過程中,主要包括神經心理評估、血液檢查、腰穿和PET-CT等檢查。
5.阿爾茨海默病如何治療?
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沒有“靈丹妙藥”,而是需要結合患者病情,對病情進行專業評估,選擇針對性的治療和干預方案。主要手段包含以下兩種。
藥物治療。目前,可治療癡呆癥狀的藥物有5種,其中3種為膽堿酯酶抑制劑 (多奈哌齊、卡巴拉汀、加蘭他敏),1種為NMDA受體拮抗劑(美金剛),還有1種復合制劑。膽堿酯酶抑制劑能適度穩定或減緩認知、生活、行為等能力的退化;NMDA受體拮抗劑與膽堿酯酶抑制劑(尤其是多奈哌齊)聯用,可治療中重度阿爾茨海默病,一定程度上能延緩認知退化,延長日常生活能力中的獨處時間,改善行為癥狀;長期聯用還能降低患者進入療養院的風險。
不過,這些藥物主要作用是短期改善癡呆癥狀,并不能治愈疾病。今年,首款抗Aβ疾病修飾藥物(DMT)獲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批準,未來臨床治療上將迎來新的轉機。
非藥物治療。包括多感官刺激療法、音樂療法、懷舊療法等,非藥物治療能夠幫助延緩腦功能衰退、認知記憶能力下降、保持一定社會功能。
6.如何預防阿爾茨海默病?
由于目前在醫學上沒辦法逆轉甚至終止阿爾茨海默病,因此早期識別和預防疾病非常重要。總的來說,只要能控制好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抽煙、低教育水平和心血管病這七個重要危險因素,有望減少1/3老癡發生。對于已經罹患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在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時,主要應當著眼于改善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險因素。生活方式干預包括戒煙限酒、保持合理飲食習慣、體育鍛煉、控制體重、積極進行認知訓練、樂于社交、學習樂器/外語等,可通過增加認知儲備能力對抗阿爾茨海默病的出現。此外,這類患者應遵醫囑服用一些控制血管危險因素的藥物,如降壓藥物、他汀類降脂藥等。
7.患者家人應如何照護?
照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一定要遵循以長輩為中心原則和認可原則。此外,照顧者也要注意調節自己的身心。具體建議包括:首先,提高對疾病的認識,早就醫、早診斷、早治療,有效減輕照護的壓力;學會了解相關資訊和服務,如居家服務、社區日間中心等,適時安排暫托服務;針對阿爾茨海默病晚期患者,照護的好壞決定患者生活質量,可以尋找專業機構進行照護。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