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酒足飯飽”是致癌因素

“酒足飯飽”是致癌因素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1-5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美國醫學會雜志》刊登最新研究,十年間50 歲以下人群癌癥發病率增加近 1%,其中 30~39 歲人群增加約19% “酒足飯飽”是致癌因素


  受訪專家: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外科主任 練 磊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 尤長宣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營養科主治醫師 魏 幗
  本報記者 施 婕
  《生命時報》 2023-12-08 第1759期 第1版

  “00后小伙癌癥晚期”“27歲網紅博主患癌去世”“33歲知名作家因癌離世”……雖然癌癥在中老年群體中更常見,但越來越多研究數據表明,年輕患者數量正迅速攀升。近日,一項發表于《美國醫學會雜志》的研究將目光聚焦于早發性癌癥(即50歲之前診斷出癌癥),結果顯示,十年間50歲以下人群癌癥發病率增加了近1%,其中30~39歲人群增加了約19%。盡管癌癥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研究人員認為,在早發性癌癥中,“酒足”和“飯飽”是兩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危險因素。

  早發性癌癥成全球“流行病”

  這項調查由新加坡國立大學主導。研究人員分析了2010~2019年間56萬美國年輕人的數據后發現,在所有早發性癌癥中,消化系統癌癥(主要包括胃癌、結直腸癌、闌尾癌、膽管癌)發病率增長最快,十年間增加了15%;女性的總體發病率漲幅更大,十年間增長了4.4%,這可能與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癌增加有關,其中乳腺癌是最常見的早發性癌癥。

  不止在美國,癌癥年輕化正成為全球問題。《自然評論-臨床腫瘤學》曾刊登過一項研究,就全球44個國家和地區的早發性癌癥發病率進行統計,總結了發病率上升的十幾種癌癥,同樣包括乳腺癌、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食管癌、膽管癌等。以結直腸癌為例,1990年出生的人患病風險是1950年出生者的兩倍多。一項針對二十國集團的早發性癌癥研究發現,1990~2019年間,25~29歲人群的癌癥發病率上升了22%,上升速度高于其他年齡段,20~34歲人群的癌癥發病率上升速度已高于75歲以上人群。近期,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美國哈佛大學,共同對204個國家和地區的29種癌癥數據研究發現,1990~2019年,全球50歲以下人群癌癥新發病例增加了79%,癌癥死亡人數增加了27.7%。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尤長宣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過去十多年間,癌癥的發病年齡高峰有前移趨勢。”與2000年相比,2015年癌癥標化發病峰值年齡由65~69歲前移至60~64歲,同時25~49歲標化發病構成比明顯增加,60~74歲明顯減少。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外科主任練磊表示:“早發性癌癥中,胃腸道癌癥的發病率增長最快,但早期表現不易察覺,例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很容易被誤認為‘吃多了’或‘吃壞肚子’,這給早期診斷帶來很大挑戰。”

  “吃喝”是罪魁禍首

  雖然癌癥年輕化背后的原因尚無定論,但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人員提醒,肥胖與結腸癌、食管癌、腎癌、子宮內膜癌、乳腺癌、胃癌、肝癌、膽囊癌、卵巢癌、胰腺癌、腦膜瘤、甲狀腺癌、多發性骨髓瘤等13種癌癥有關,酒精也與包括乳腺癌、消化系統癌癥在內的多種惡性腫瘤密切相關。可見,“酒足”和“飯飽”的惡果都包含了早發性癌癥的“重點對象”。

  縱觀當下年輕人的飲食習慣,幾乎與健康背道而馳:外賣、快餐成了家常便飯;麻辣燙、火鍋、燒烤更是夜宵常伴;大魚大肉、奶茶甜品是最愛,新鮮果蔬靠邊站;隔三差五呼朋喚友拼酒,心情不好時又借酒澆愁……《錢江晚報》曾報道過一位26歲胃癌晚期患者對自己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有時候工作忙起來一日三餐很不規律,常常下午三四點才吃上當天第一頓飯,加班后夜宵直接當晚飯,壓力大時經常暴飲暴食,最愛吃燒烤,二十串起步,四十串才基本滿足,而且全是葷腥,沒有半點素菜的影子。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營養科主治醫師魏幗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有一定的健康意識,卻又不得要領,不少人在“朋克養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比如,一邊吃外賣、喝大酒,一邊嚷嚷著要減重、要健康。因此,年輕人經常節食一段時間后又忍不住暴飲暴食,這種極端行為不僅影響胃腸工作節律,還會加重其他器官的健康損耗。即使尚未發展到肥胖的程度,不健康飲食帶來的影響也顯而易見。練磊以“飯飽”為例:“吃得過飽會使胃腸道長時間處于工作狀態,其屏障功能的修復受到阻礙,在胃酸、刺激性食物等的不斷刺激下,細胞癌變風險就會增加。此外,過度飽食還可能降低胃腸道抑制癌變的自我保護能力。”魏幗表示:“長期高熱量飲食的人,患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增加;高膽固醇飲食的人,患肺癌、膀胱癌、胰腺癌的風險增加;高鈉飲食會導致胃癌發病風險增加;習慣進食麻、辣、燙的食物會使食管癌風險增加;經常吃超加工食品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等的風險。”經常吃外賣、垃圾食品,還存在營養不良的可能,同樣會增加癌癥風險。魏幗舉例,缺乏維生素A會導致上皮細胞過度角質化,進而演變為鱗狀細胞,最終發展為癌。另外,缺乏鎂、硒、碘、鋅等微量元素會影響免疫功能,與多種癌癥的發生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酒精是一級致癌物。魏幗介紹:“酒精主要在胃部被吸收,大量的酒精會損傷胃黏膜,導致胃潰瘍、胃部不適,久而久之會增加胃癌發病風險。”大量飲酒還與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肝癌、結直腸癌、乳腺癌的發病風險增加有關。2022年,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網絡公開版的一項研究表明,增加飲酒量會使所有癌癥的發生風險升高,而持續戒酒和減少飲酒可降低風險。“因為癌癥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酒足’和‘飯飽’對癌癥的影響并非簡單的疊加關系。”練磊表示。

  科學防癌要趁早

  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人員稱,早發性癌癥往往更難治療,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同樣的癥狀在50歲以下人群身上出現時,人們往往不會首先考慮癌癥的可能性,容易耽誤診治,直到晚期才被診斷出來,結果往往更糟。

  三位專家都認為,早發性癌癥的影響還體現在經濟、心理和社會等方面。年輕人作為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經濟收入來源,一旦患癌,治療費用和生活成本的增加,無疑會給個人和家庭帶來沉重經濟負擔;年輕人生活經歷較少,對世界和未來有很多憧憬,患癌會導致人生規劃受阻,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甚至引發焦慮癥、抑郁癥;醫治年輕的癌癥患者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資源,這會給醫療系統帶來額外的壓力。因此,年輕人患癌帶來的不良影響更為顯著。

  既然“酒足”和“飯飽”被認定為早發性癌癥的兩大元兇,意味著改變生活方式可極大地降低患癌風險,具體包括科學膳食、積極鍛煉、睡眠充足、戒煙限酒。魏幗著重強調了飲食多樣化的重要性,建議以新鮮果蔬、豆制品、粗糧等植物性食物為主,約占總食物攝入量的2/3以上,再適當用奶類、魚蝦及肉類來“補齊”營養。練磊指出,除了改善生活方式,還應加強學習癌癥預防知識,提高對癌癥早期臨床表現的警覺性,公共衛生部門及媒體應加強這一方面的科普宣教工作。尤長宣則認為,要想防住早發性癌癥,就需要做好早期監控,定期健康體檢,有癌癥家族史的人更要將相關篩查時間提前,年輕人如果經常覺得疲倦、體重下降明顯,就要警惕癌癥的發生。豐富康復內容。康復運動不只是走路、跑步這么簡單,還包括穿脫衣服、洗漱、如廁等日常功能康復。同時,患者會出現其他功能障礙,如語言不利、吞咽困難、麻木等。應根據功能喪失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組合康復。

  保證安全。進行康復運動時,要注意患者的心率、血壓、呼吸頻率的變化,觀察運動時或運動后有無頭暈、心慌等,以保證安全。

  避開誤區。一是腦梗后康復運動是終身的,千萬別抱著“先靜養一段再說”的想法,很容易耽誤康復時機。二是康復運動強度不是越大越好,應在專業人士指導下,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來確定。三是康復運動盡量不要中斷,每天堅持。家人要多鼓勵和關注患者心理,增強其康復意愿。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