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數高血壓跨過高危線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2-2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擅長傷人于無形 很多患病不自知 半數高血壓跨過高危線
《生命時報》 2024-01-16 第1770期 第1版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發布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顯示,我國高血壓患病率達27.5%,相當于每4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高血壓患者。比國人高血壓患病率逐年上升更令人擔憂的是,高血壓“擅長傷人于無形”,許多人患病而不自知,甚至有些一經確診即為“高危”,處于十分危險的境地。
不少患者“很高危”
30多歲的小李是名白領,平時沒有任何不適,兩年前體檢發現血壓達到了160/100毫米汞柱,被診斷為高血壓。一開始,小李定期到醫院看病拿藥,能將血壓維持在140/90毫米汞柱左右。后隨著頻繁出差,加之沒有癥狀,小李服藥開始不規律,高壓有時超過160毫米汞柱,仍未在意。近期,小李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高血壓內科復查時,發現已出現心肌肥厚和腎功能惡化,屬于“很高危”的情況,不僅需要使用更多藥物,部分器官還出現了難以逆轉的損害,治療變得極為困難。
成年人的正常血壓范圍一般為收縮壓90~139毫米汞柱,舒張壓60~89毫米汞柱,多次測量超出140/90毫米汞柱就可界定為高血壓。“基于高血壓達標中心數據庫目前已歸檔的病例統計,我國Ⅲ級高血壓患者占比超過50%,高危及以上患者中,很高危者占了50%。”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高血壓科主任醫師孫寧玲介紹,臨床上,高血壓的分級和危險分層可用來區分病情嚴重程度,具體標準如下。
危險分層是在上述分級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吸煙、遺傳、肥胖等)和病史情況劃分。低危:Ⅰ級高血壓,且無其他危險因素。中危:Ⅰ級高血壓,合并1~2個危險因素;Ⅱ級高血壓,無其他危險因素或合并1~2個危險因素。高危:Ⅰ級高血壓或Ⅱ級高血壓,合并3個以上危險因素,或有糖尿病、靶器官損害(例如蛋白尿、左室肥厚、頸動脈斑塊或頸動脈硬化狹窄大于50%);Ⅲ級高血壓,無其他危險因素。很高危:Ⅰ級高血壓或Ⅱ級高血壓伴有并發癥;Ⅲ級高血壓合并1個以上危險因素,或有并發癥糖尿病、心腦腎血管病。
高血壓從頭傷到腳
由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世界衛生組織主持撰寫的《全球高血壓流行趨勢綜合分析報告》顯示,我國心血管病發病和死亡的患者中,歸因于高血壓的人數最多。這說明,很多人并未意識到高血壓“滴水石穿”般的破壞力有多驚人。
高血壓會顯著增加罹患心臟病、腦卒中等疾病的風險,許多控制不佳的患者還合并血脂異常、糖尿病等慢病,如果不進行規范綜合管理,會“從頭傷到腳”:傷腦,長期高血壓會使腦血管發生缺血和細胞變性,引發腦梗死、腦出血甚至癡呆,血壓越高腦卒中發生率越高,70%腦梗死都由高血壓引起。傷眼,眼部血管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都對血壓波動敏感,高血壓易引起眼底病變,導致視力下降,嚴重者會失明。傷心,長期高血壓會使心臟收縮時的負擔加大,刺激心肌細胞肥大和間質纖維化,導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還會使心臟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嚴重時危及生命。傷腎,高血壓讓腎小球內囊壓力升高,會導致腎動脈硬化,出現蛋白尿甚至慢性腎衰竭。傷腿,高血壓會加重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導致下肢動脈管腔狹窄、閉塞,肌肉組織缺血、缺氧便會出現疼痛。
高血壓對全身的傷害往往悄然進行,出現明顯癥狀時,通常已經很嚴重了,再加上不少人有“我還年輕,不會有病”“血壓雖高,沒癥狀可以少吃藥,不能一輩子吃藥”的錯誤認知,使得高血壓管理難上加難。2017年《柳葉刀》刊登的一項研究,調查了我國170多萬名35~75歲的成年人,結果發現,僅有30%的高血壓患者正在接受治療,血壓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不足8%。孫寧玲介紹,門診中,許多高危患者都是中青年人,仗著自己年輕力壯,生活方式不佳、對癥狀關注不夠、忽視高血壓危害、不認真管理血壓,等到年齡大了、病情重了才后悔不已。
控好血壓靠自覺
高血壓的規范管理能減少并發癥風險。比如,控好血壓能降低35%~40%的腦卒中發生率、14%的心肌梗死發生率,顯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有效降低疾病負擔。目前,我國的高血壓控制率由1991年的3%提高到16.8%左右,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心腦血管病的快速增長趨勢,但與“健康中國2030”提出的期望目標仍有不小差距。
孫寧玲強調:“每一位患者都必須牢記,高血壓雖然可怕,但完全可控。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首先要學會自我管理,使藥物最大程度發揮療效。”《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指出,我國高血壓患者的知曉率僅為51.6%,這意味著,約五成患者都沒有定期測血壓的習慣。“家庭血壓監測是自我管理的重要一環,所有患者都需要掌握自測方法。”孫寧玲建議,家庭血壓監測最好不要用水銀柱式血壓計,而應采用被認證合格的自動電子血壓計。高血壓初診或血壓不穩定的患者,每天早晚各測一次血壓,早上應在起床后0.5~1小時內、吃早飯前坐位測量,測后再吃藥,晚上應在睡前30分鐘測。測量前不可劇烈運動,至少先靜坐5分鐘,連續測量2~3次取平均值,每次間隔1分鐘。血壓控制平穩且達標的患者,每周自測1~2天,早晚各1次。家庭血壓監測時,如果平均值大于等于135/85 毫米汞柱,說明高血壓或血壓控制不佳,需要及時就醫干預。此外,不同危險分層的患者,自我管理重點也略有差異。
低危及中危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血壓。初次發現血壓輕度升高(血壓大于等于140/90毫米汞柱,小于160/100毫米汞柱),危險因素少于2個且未出現并發癥的患者,不必過于焦慮,只要積極改善生活方式,多數人的血壓會下降。建議戒煙限酒,每天吃鹽不超過6克,少吃紅肉,適當多吃禽肉、魚類、谷薯類食物。每周進行不少于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可以每天抽出30分鐘快走、慢跑、游泳、騎行、打羽毛球等,搭配2~3次深蹲、俯臥撐等抗阻訓練。如果3~6個月后,血壓仍持續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上,可考慮藥物治療。
高危及很高危患者。孫寧玲強調,這類患者一定要遵醫囑用藥,避免心血管事件的發生。血壓大于等于160/100毫米汞柱的患者,應立即啟動降壓治療;血壓在140~159/90~99毫米汞柱,危險分層為高危和很高危者,應立即啟動降壓藥物治療。首先,定時、定量服藥,不得突然停藥、換藥、隨意增減劑量,并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其次,嚴格控制油和鹽的攝入量,每日烹調油用量不超過25克,腎功能好的人盡量使用含鉀的低鈉鹽,少吃榨菜、臘肉、咸魚、腐乳、火腿等高鹽食品,多吃豆類、橙子、香蕉、山藥、菠菜等富含鉀的食物。最后,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大會讓血管過度收縮,引起血壓升高,應做到遇事不怒、心平氣和,學會通過冥想、聽音樂等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情愉快。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高血壓科主任醫師 孫寧玲
本報記者 田雨汀《生命時報》 2024-01-16 第1770期 第1版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發布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顯示,我國高血壓患病率達27.5%,相當于每4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高血壓患者。比國人高血壓患病率逐年上升更令人擔憂的是,高血壓“擅長傷人于無形”,許多人患病而不自知,甚至有些一經確診即為“高危”,處于十分危險的境地。
不少患者“很高危”
30多歲的小李是名白領,平時沒有任何不適,兩年前體檢發現血壓達到了160/100毫米汞柱,被診斷為高血壓。一開始,小李定期到醫院看病拿藥,能將血壓維持在140/90毫米汞柱左右。后隨著頻繁出差,加之沒有癥狀,小李服藥開始不規律,高壓有時超過160毫米汞柱,仍未在意。近期,小李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高血壓內科復查時,發現已出現心肌肥厚和腎功能惡化,屬于“很高危”的情況,不僅需要使用更多藥物,部分器官還出現了難以逆轉的損害,治療變得極為困難。
成年人的正常血壓范圍一般為收縮壓90~139毫米汞柱,舒張壓60~89毫米汞柱,多次測量超出140/90毫米汞柱就可界定為高血壓。“基于高血壓達標中心數據庫目前已歸檔的病例統計,我國Ⅲ級高血壓患者占比超過50%,高危及以上患者中,很高危者占了50%。”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高血壓科主任醫師孫寧玲介紹,臨床上,高血壓的分級和危險分層可用來區分病情嚴重程度,具體標準如下。
Ⅰ級高血壓:收縮壓長期處于140~159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長期處于90~99毫米汞柱,屬于輕度高血壓。發病初期可能無臨床癥狀,患者往往會在過度勞累或受涼后出現頭痛、頭暈等癥狀。
Ⅱ級高血壓:收縮壓長期為160~179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長期為100~109毫米汞柱,屬于中度高血壓,常有頭暈、頭痛、耳鳴、胸悶等癥狀。
Ⅲ級高血壓:收縮壓長期大于等于18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長期大于等于110毫米汞柱,屬于重度高血壓,容易造成靶器官損害,甚至危及生命。
危險分層是在上述分級的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吸煙、遺傳、肥胖等)和病史情況劃分。低危:Ⅰ級高血壓,且無其他危險因素。中危:Ⅰ級高血壓,合并1~2個危險因素;Ⅱ級高血壓,無其他危險因素或合并1~2個危險因素。高危:Ⅰ級高血壓或Ⅱ級高血壓,合并3個以上危險因素,或有糖尿病、靶器官損害(例如蛋白尿、左室肥厚、頸動脈斑塊或頸動脈硬化狹窄大于50%);Ⅲ級高血壓,無其他危險因素。很高危:Ⅰ級高血壓或Ⅱ級高血壓伴有并發癥;Ⅲ級高血壓合并1個以上危險因素,或有并發癥糖尿病、心腦腎血管病。
高血壓從頭傷到腳
由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世界衛生組織主持撰寫的《全球高血壓流行趨勢綜合分析報告》顯示,我國心血管病發病和死亡的患者中,歸因于高血壓的人數最多。這說明,很多人并未意識到高血壓“滴水石穿”般的破壞力有多驚人。
高血壓會顯著增加罹患心臟病、腦卒中等疾病的風險,許多控制不佳的患者還合并血脂異常、糖尿病等慢病,如果不進行規范綜合管理,會“從頭傷到腳”:傷腦,長期高血壓會使腦血管發生缺血和細胞變性,引發腦梗死、腦出血甚至癡呆,血壓越高腦卒中發生率越高,70%腦梗死都由高血壓引起。傷眼,眼部血管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都對血壓波動敏感,高血壓易引起眼底病變,導致視力下降,嚴重者會失明。傷心,長期高血壓會使心臟收縮時的負擔加大,刺激心肌細胞肥大和間質纖維化,導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還會使心臟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嚴重時危及生命。傷腎,高血壓讓腎小球內囊壓力升高,會導致腎動脈硬化,出現蛋白尿甚至慢性腎衰竭。傷腿,高血壓會加重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導致下肢動脈管腔狹窄、閉塞,肌肉組織缺血、缺氧便會出現疼痛。
高血壓對全身的傷害往往悄然進行,出現明顯癥狀時,通常已經很嚴重了,再加上不少人有“我還年輕,不會有病”“血壓雖高,沒癥狀可以少吃藥,不能一輩子吃藥”的錯誤認知,使得高血壓管理難上加難。2017年《柳葉刀》刊登的一項研究,調查了我國170多萬名35~75歲的成年人,結果發現,僅有30%的高血壓患者正在接受治療,血壓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不足8%。孫寧玲介紹,門診中,許多高危患者都是中青年人,仗著自己年輕力壯,生活方式不佳、對癥狀關注不夠、忽視高血壓危害、不認真管理血壓,等到年齡大了、病情重了才后悔不已。
控好血壓靠自覺
高血壓的規范管理能減少并發癥風險。比如,控好血壓能降低35%~40%的腦卒中發生率、14%的心肌梗死發生率,顯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有效降低疾病負擔。目前,我國的高血壓控制率由1991年的3%提高到16.8%左右,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心腦血管病的快速增長趨勢,但與“健康中國2030”提出的期望目標仍有不小差距。
孫寧玲強調:“每一位患者都必須牢記,高血壓雖然可怕,但完全可控。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首先要學會自我管理,使藥物最大程度發揮療效。”《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指出,我國高血壓患者的知曉率僅為51.6%,這意味著,約五成患者都沒有定期測血壓的習慣。“家庭血壓監測是自我管理的重要一環,所有患者都需要掌握自測方法。”孫寧玲建議,家庭血壓監測最好不要用水銀柱式血壓計,而應采用被認證合格的自動電子血壓計。高血壓初診或血壓不穩定的患者,每天早晚各測一次血壓,早上應在起床后0.5~1小時內、吃早飯前坐位測量,測后再吃藥,晚上應在睡前30分鐘測。測量前不可劇烈運動,至少先靜坐5分鐘,連續測量2~3次取平均值,每次間隔1分鐘。血壓控制平穩且達標的患者,每周自測1~2天,早晚各1次。家庭血壓監測時,如果平均值大于等于135/85 毫米汞柱,說明高血壓或血壓控制不佳,需要及時就醫干預。此外,不同危險分層的患者,自我管理重點也略有差異。
低危及中危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血壓。初次發現血壓輕度升高(血壓大于等于140/90毫米汞柱,小于160/100毫米汞柱),危險因素少于2個且未出現并發癥的患者,不必過于焦慮,只要積極改善生活方式,多數人的血壓會下降。建議戒煙限酒,每天吃鹽不超過6克,少吃紅肉,適當多吃禽肉、魚類、谷薯類食物。每周進行不少于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可以每天抽出30分鐘快走、慢跑、游泳、騎行、打羽毛球等,搭配2~3次深蹲、俯臥撐等抗阻訓練。如果3~6個月后,血壓仍持續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上,可考慮藥物治療。
高危及很高危患者。孫寧玲強調,這類患者一定要遵醫囑用藥,避免心血管事件的發生。血壓大于等于160/100毫米汞柱的患者,應立即啟動降壓治療;血壓在140~159/90~99毫米汞柱,危險分層為高危和很高危者,應立即啟動降壓藥物治療。首先,定時、定量服藥,不得突然停藥、換藥、隨意增減劑量,并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其次,嚴格控制油和鹽的攝入量,每日烹調油用量不超過25克,腎功能好的人盡量使用含鉀的低鈉鹽,少吃榨菜、臘肉、咸魚、腐乳、火腿等高鹽食品,多吃豆類、橙子、香蕉、山藥、菠菜等富含鉀的食物。最后,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大會讓血管過度收縮,引起血壓升高,應做到遇事不怒、心平氣和,學會通過冥想、聽音樂等減輕精神壓力,保持心情愉快。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最新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