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離婚越來越普遍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2-15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矛盾累積不愿再煎熬 余生漫長想為自己活 “熟齡離婚”越來越普遍
老年離婚潮不只在我國發生,據美國統計局公布的數字,美國每千人的離婚人數,從1981年的5.3人減少到2016年的3.2人,但50歲或以上人口中,離婚率將近翻了一番。意大利婚姻律師學院2015年公布的數據顯示,當地65歲以上人群申請離婚的比率,在過去5年里從13%提高至20%。人均壽命最長的日本,“熟齡離婚”也極為普遍,2020年,結婚超過20年的夫婦離婚比例升至創紀錄的21.5%。而韓國,早在2013年,老人離婚率就已超過年輕人。
“按以往的觀念,我們通常認為年齡越大,尤其到了老年階段,越需要家庭的支持及伴侶的陪伴。”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詢中心主任鄭敏表示,可現在無論是官方披露的具體數據,還是日常婚姻咨詢的接待情況,從中都能發現有離婚意愿或行為的老年人比例在逐漸增加。鄭敏認為,瑣碎矛盾的日積月累、退休后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兩看相厭、性格差異逐漸顯現、被愛被扶持的心理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等,都可能導致老年階段的婚姻關系走向破裂。此外,外在環境變化也使老年離婚呈現常態化、普遍化的趨勢。
首先,平均壽命的延長拓寬了老年的概念,這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婚姻觀,人們為“白頭偕老”而無盡忍讓的意愿降低了。我國居民平均壽命持續增長,預期到2040年,全國平均壽命將達81.9歲。“‘老年’這個詞正被重新定義,現在60歲的人依舊不‘老’,他們還有很長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鄭敏表示,大部分人進入老年階段,沒有工作的羈絆,注意力全面轉向家庭。在這個過程中,倘若兩個人在生活細節、家庭事務方面積累了一些長期矛盾,老年婚姻生活便可能變得漫長而煎熬。“隨著自己待在家里的時間變長,‘積怨已久’的老人可能會想,余生還有這么久,何必在這種雙方對立、彼此消耗的狀態下度過。”這也促使人們開始傾向擺脫常年不順遂的婚姻關系,寄希望于在接下來的人生階段探索新的可能。
其次,離婚、老年離婚的日益常見,讓社會對離婚家庭、離婚人士的偏見有所改善,不愿湊活的老人越來越多。“從前,人們尤其是女性,可能會擔心離婚后被評頭論足、指指點點,無形中就為自己設置了枷鎖。哪怕長期不幸福,也傾向于維持婚姻關系。”鄭敏表示,但現在,社會觀念有了很大轉變,整體環境更加開放、包容,老人們不必因為擔心面子或別人的看法,而去壓抑真實的情感需求或對長期的婚姻痛苦視而不見。“因此,那些在婚姻中付出、承擔、受到傷害較多的一方,有可能就會選擇離開,重新尋找后半生的活法。”鄭敏說道。
再者,當物質條件已經滿足了基本生活需要,越來越多人將家庭生活中相互關心、彼此照顧、相互理解、共同承擔家務、獲得情緒價值等精神需求放在首位。老人們在婚姻關系中,也開始由“利他”向“悅己”轉變。鄭敏表示,夫妻應當是共同協作、彼此幫襯的,如果長期無法進入這種良性婚姻狀態,老人們可能就會開始渴望“獨立”。“有些人早期考慮到子女,擔心離婚影響他們的成長,便選擇忍受婚姻的不快,維持家庭‘完整’。到了老年階段,孩子都已長大獨立,維持婚姻的紐帶離開了家,老年人便開始重視自己的真實需要,追求自我滿足。”鄭敏補充解釋,老年階段的自我意識不會減弱,反而會隨著人生終點的臨近越來越強,這個階段離婚的老人,很多就是為了重新掌控生活、過好余下人生而脫離婚姻桎梏的。
離婚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種解脫,但不可否認的是,離婚對各方來說也是巨大打擊。真正分開之后,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復雜、沉重的現實問題。如獨身一人帶來的孤單感、經濟問題、家人團聚時的尷尬等。此外,絕大部分老人有慢病,若離婚后獨居,沒有重組家庭,其健康照護是一大難題。
相守一生仍是我們對婚姻最本能、真摯的期待,為了不讓婚姻走向破裂,鄭敏建議從以下幾點著手挽救。
提早樹立經營意識。老年離婚通常不是由單一事件引起,而是兩人經年累月漸行漸遠的結果。不要等到問題顯現才開始想著修復,應該從步入婚姻生活開始,就注意經營和維護家庭中的兩性關系。主動建立良性互動、共同承擔家庭瑣碎事物、積極溝通、給予伴侶需要的關懷與疼愛,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矛盾的累積。
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對日積月累的瑣碎矛盾感到身心疲憊、難以承受沒有溫暖的婚姻關系、不知如何與伴侶相處、在離異和留守的選擇中徘徊……年邁的老人如果沒有心力應對這些問題,親近的人又無法理性干預時,不妨借助第三方力量來調解內心的掙扎與痛苦。建議進行婚姻家庭心理咨詢,請心理專家介入幫助。
社會親友予以關注。澳大利亞老年人公司調查發現,子女離家、退休后自身社會角色轉變等,會讓老人心態驟然變化,容易激化婚姻矛盾。因此,社會各界和周圍親友,尤其是子女,應充分關注這一時期老人的變化,助其度過適應期,有助平穩回歸家庭生活。
受訪專家: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詢中心主任 鄭 敏
本報記者 鐘財芬《生命時報》 2024-01-19 第1771期 第14版
老年離婚潮不只在我國發生,據美國統計局公布的數字,美國每千人的離婚人數,從1981年的5.3人減少到2016年的3.2人,但50歲或以上人口中,離婚率將近翻了一番。意大利婚姻律師學院2015年公布的數據顯示,當地65歲以上人群申請離婚的比率,在過去5年里從13%提高至20%。人均壽命最長的日本,“熟齡離婚”也極為普遍,2020年,結婚超過20年的夫婦離婚比例升至創紀錄的21.5%。而韓國,早在2013年,老人離婚率就已超過年輕人。
“按以往的觀念,我們通常認為年齡越大,尤其到了老年階段,越需要家庭的支持及伴侶的陪伴。”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詢中心主任鄭敏表示,可現在無論是官方披露的具體數據,還是日常婚姻咨詢的接待情況,從中都能發現有離婚意愿或行為的老年人比例在逐漸增加。鄭敏認為,瑣碎矛盾的日積月累、退休后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兩看相厭、性格差異逐漸顯現、被愛被扶持的心理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等,都可能導致老年階段的婚姻關系走向破裂。此外,外在環境變化也使老年離婚呈現常態化、普遍化的趨勢。
首先,平均壽命的延長拓寬了老年的概念,這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婚姻觀,人們為“白頭偕老”而無盡忍讓的意愿降低了。我國居民平均壽命持續增長,預期到2040年,全國平均壽命將達81.9歲。“‘老年’這個詞正被重新定義,現在60歲的人依舊不‘老’,他們還有很長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鄭敏表示,大部分人進入老年階段,沒有工作的羈絆,注意力全面轉向家庭。在這個過程中,倘若兩個人在生活細節、家庭事務方面積累了一些長期矛盾,老年婚姻生活便可能變得漫長而煎熬。“隨著自己待在家里的時間變長,‘積怨已久’的老人可能會想,余生還有這么久,何必在這種雙方對立、彼此消耗的狀態下度過。”這也促使人們開始傾向擺脫常年不順遂的婚姻關系,寄希望于在接下來的人生階段探索新的可能。
其次,離婚、老年離婚的日益常見,讓社會對離婚家庭、離婚人士的偏見有所改善,不愿湊活的老人越來越多。“從前,人們尤其是女性,可能會擔心離婚后被評頭論足、指指點點,無形中就為自己設置了枷鎖。哪怕長期不幸福,也傾向于維持婚姻關系。”鄭敏表示,但現在,社會觀念有了很大轉變,整體環境更加開放、包容,老人們不必因為擔心面子或別人的看法,而去壓抑真實的情感需求或對長期的婚姻痛苦視而不見。“因此,那些在婚姻中付出、承擔、受到傷害較多的一方,有可能就會選擇離開,重新尋找后半生的活法。”鄭敏說道。
再者,當物質條件已經滿足了基本生活需要,越來越多人將家庭生活中相互關心、彼此照顧、相互理解、共同承擔家務、獲得情緒價值等精神需求放在首位。老人們在婚姻關系中,也開始由“利他”向“悅己”轉變。鄭敏表示,夫妻應當是共同協作、彼此幫襯的,如果長期無法進入這種良性婚姻狀態,老人們可能就會開始渴望“獨立”。“有些人早期考慮到子女,擔心離婚影響他們的成長,便選擇忍受婚姻的不快,維持家庭‘完整’。到了老年階段,孩子都已長大獨立,維持婚姻的紐帶離開了家,老年人便開始重視自己的真實需要,追求自我滿足。”鄭敏補充解釋,老年階段的自我意識不會減弱,反而會隨著人生終點的臨近越來越強,這個階段離婚的老人,很多就是為了重新掌控生活、過好余下人生而脫離婚姻桎梏的。
離婚對某些人來說是一種解脫,但不可否認的是,離婚對各方來說也是巨大打擊。真正分開之后,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復雜、沉重的現實問題。如獨身一人帶來的孤單感、經濟問題、家人團聚時的尷尬等。此外,絕大部分老人有慢病,若離婚后獨居,沒有重組家庭,其健康照護是一大難題。
相守一生仍是我們對婚姻最本能、真摯的期待,為了不讓婚姻走向破裂,鄭敏建議從以下幾點著手挽救。
提早樹立經營意識。老年離婚通常不是由單一事件引起,而是兩人經年累月漸行漸遠的結果。不要等到問題顯現才開始想著修復,應該從步入婚姻生活開始,就注意經營和維護家庭中的兩性關系。主動建立良性互動、共同承擔家庭瑣碎事物、積極溝通、給予伴侶需要的關懷與疼愛,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矛盾的累積。
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對日積月累的瑣碎矛盾感到身心疲憊、難以承受沒有溫暖的婚姻關系、不知如何與伴侶相處、在離異和留守的選擇中徘徊……年邁的老人如果沒有心力應對這些問題,親近的人又無法理性干預時,不妨借助第三方力量來調解內心的掙扎與痛苦。建議進行婚姻家庭心理咨詢,請心理專家介入幫助。
社會親友予以關注。澳大利亞老年人公司調查發現,子女離家、退休后自身社會角色轉變等,會讓老人心態驟然變化,容易激化婚姻矛盾。因此,社會各界和周圍親友,尤其是子女,應充分關注這一時期老人的變化,助其度過適應期,有助平穩回歸家庭生活。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最新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