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科正面臨關停潮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5-16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分娩量逐年下降,床位不斷萎縮, 醫生被迫轉行 產科正面臨關停潮 這不僅是一個科室的消失,更削弱了母嬰健康保障,威脅未來生命質量
“救救產科!”今年2月底,知名婦產科專家、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教授段濤在網絡上公開呼吁。他表示,當前產科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關停潮,產科分娩量逐年下降,床位不斷萎縮,產科醫生不得不轉行。段濤的呼吁,引發社會各界對產科困境的關注。3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加強助產服務管理的通知》,強調“不得隨意關停產科”,確保助產服務可及性,提高助產服務質量,切實保障母嬰安全。未來,產科下行趨勢能否止住?出路又在何方?
產科“寒意”自下而上蔓延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3年,我國出生人口分別為1723萬、1523萬、1465萬、1200萬、1062萬、965萬、902萬,降幅在7%~18%之間。生育率下降,新生兒數量減少,讓處于人口統計最上游的“產科”,最先感受到了“寒意”。
“有時一天也等不到一個孩子出生!”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中醫醫院黨總支書記李瑞峰無奈地說,我院過去每年分娩量占全縣的30%,“二胎”放開后,2019年分娩量迎來歷史高峰,床位使用率達100%。但從2020年開始,分娩量每年下降5%,不到5年降了近一半,平均每天也就出生一個孩子,且以二胎分娩為主。目前,產科床位使用率不到30%,每位孕產婦都能住單間,還有空余房間。一些孕婦也感受到了產科的冷清,廊坊一位二胎媽媽對記者說:“2017年,我生一胎的時候,醫院人滿為患,有的還住在樓道里。現在我來生二胎,人真的少了很多,不僅床位不緊張了,更不急著催你出院了。”
一邊是分娩量下降,一邊是產科醫生在逐漸流失。“高峰時期有產科醫生10人,目前4名已經離職。”李瑞峰坦言,為了維持產科醫生的積極性,在當前效益不好的情況下,也沒有降低待遇。不過,醫院還是計劃“未來將產科與婦科合并,讓產科去拓展一些婦科業務。”
有的產科艱難維持,有的最終走向了關停。“三年前,產科的新生兒就比高峰期少了一半,當時院領導就跟產科開會商討要不要關停。”浙江省嘉興市某醫院一位婦科醫護人員回憶說,當時并沒有直接關停,“三胎”政策出來后,大家還有些期待,但新生兒依然很少。產科運營成本很高,最終該院在2023年5月關停了產科,將產科醫生轉去了婦科。這位醫生內心很無奈:“從醫學院畢業在產科歷練了多年,如今卻不得不半路轉行。”
不少醫院也在積極謀求轉型。山西省晉城市晉城大醫院是一家區域性三甲醫院,工作十多年的婦產科副主任醫師劉娟娟坦言,從 2021年開始就明顯感受到醫院產科門診量和住院量在不斷下滑。“但由于我們產科的危重癥救治水平在當地領先,避免了關停的命運。不過,我們也在摸索轉型,但目前還未有更好的辦法。”
過去幾年,類似情況在多家醫院產科重復上演。《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到2021年,國內婦產(科)醫院減少了16家。2023年9月以來,公開宣布暫停或合并產科業務的醫院數量至少有9家。其中,絕大部分是二級綜合性醫院和一級基層醫院、衛生院。
即便是頭部三甲醫院,也能感受到分娩量下降的危機。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被稱為上海的“大搖籃”,分娩量曾連續8年位居上海第一。段濤說,2016年“二胎”剛放開時,該院全年分娩量達3.4萬,現在不到2.5萬。這個數字看起來差距不大,但在過去,“上海每年新出生人口可達20萬,現在10萬不到,我們這個分娩量已經占了1/4。”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楊慧霞回憶:“二孩放開后生孩子的特別多,當時產科超負荷運轉。但受疫情等因素影響,近年來分娩量有所下降。”不過,她也表示,“我們醫院沒有看到產婦減少和醫生流失的情況,甚至還有孕婦排不上隊建檔。”記者發現,對于醫療水平高、口碑好的婦幼專科醫院或大醫院,還是“一床難求”。據西北婦女兒童醫院的某位產科醫生介紹,近年來每年分娩量都在2.7萬~2.9萬例之間。特別是今年是龍年,產科一直加床,最高日分娩量110例。
段濤稱:“產科目前沒有出現嚴重的關停潮,但確實有一部分已經關停,也有醫院在考慮關停,尚未最終決策,但整個學科的萎縮已是不爭的事實。”他站在從業者角度發出呼吁后, 引發了眾多同行的共鳴。楊慧霞也認為,“他反映了一些產科長期存在的問題,希望借這個契機能夠推動改變。”
產科生存面臨四大困境
段濤對產科的發展和未來表達了擔憂。他指出,產科分娩量逐年下降,再加上考核不盡合理、產科收費過低、醫護人員收入偏低,如果持續這種情況,可能會出現產科萎縮。楊慧霞也認為,產科的管理問題一直都存在,只不過,過去被高生育率掩蓋了,生育率下降后,這些問題暴露得越來越明顯。
出生人口減少。2016年,我國放開“二胎”,當年新生兒1786萬人,達到一個小高峰,比2015年的1655萬增長了近8%,隨后逐年下降。2021年放開“三胎”,但效果不明顯,2023年出生人口只有902萬,相當于少了近一半。劉娟娟表示,當代年輕人生育意愿不足,他們的心理認知、經濟收入、生活方式較之前都發生了巨變,養孩子的負擔重、成本高,少有年輕人愿意降低自身的生活品質,最終導致了生育率下滑。
考核制度不合理。楊慧霞指出,產科與其他學科不一樣,對于女性來說,“分娩”不是一種疾病狀態。產科所作的努力是通過孕期篩查評估,采取預防措施,讓孕產婦盡量不出現、少出現并發癥,母子平安最好。但是,衛生系統對三級醫院的考核有兩個重要指標:CMI(病例組合指數)和出院患者四級手術占比。CMI數值越高、四級手術占比越高,意味著病人救治難度系數越大,越能給醫院考核加分。這個標準的初衷是好的,旨在引導三級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多看疑難重病患者。但是,按照目前的CMI考核,產科的數值肯定不高。如果孕婦分娩時病情都特別重,那么產科孕期保健就完全沒有意義了。而且,產科四級手術很罕見。段濤指出,有些醫院產科為了滿足上述考核要求,就鼓勵剖宮產以增加手術級別,這使得本來可以自己生的孕婦被拉去做剖宮產。雖然CMI指數和手術級別上去了,但遭殃的是孕產婦。
產科風險大、收入低。不少受訪醫生表示,產科收費標準十幾年來都沒有調整過。記者發現,一些地區順產只要千元,剖宮產費用兩三千元,收費高的地區最多五六千元。還有的地區產科醫生收入甚至不如月嫂,勞動價值與收入嚴重倒掛。楊慧霞坦言,產科醫生還承擔著極大的風險。孕產婦特別是高危產婦很可能發生產后大出血、羊水栓塞等問題,死亡率非常高。我國孕產婦死亡率1949年高達1500/10萬,2023年為15/10萬,是過去的1%,這是國家支持和幾代產科人前赴后繼的結果。可一旦產婦或孩子出現意外,賠償款高達幾十萬,不僅醫院和科室要賠錢,產科醫生還要被罰款。
人才流失嚴重。劉娟娟介紹,他們醫院產科并非重點科室,分娩量下降后,產科醫生都很焦慮、迷茫,不少人轉崗轉行,人才流失嚴重。劉娟娟直言:“能長期待在這里的人,靠的都是情懷。”從醫院管理者角度來看,產科收入低,考核“拉后腿”,潛在風險高,一些醫院領導不愿意保留產科或壓縮其規模,導致更難留住醫生或招到新醫生,產科陷入惡性循環。楊慧霞很擔憂:“產科總需要有人去做,但一個行業的發展,不能僅僅靠情懷支撐。”
段濤認為,產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科,它不僅是婦女健康的保障,也是國家人口質量的保障,更是國家未來的保障。產科的關停不僅意味著一個科室的消失,更代表著對母嬰健康保障的削弱,更是對未來生命質量的潛在威脅。劉娟娟也表示,醫學是一門整體學科,產科是迎接新生命的科室,產科醫生努力推進“生命早期1000天”(懷孕的280天+出生后的720天,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一個人生長發育的“機遇窗口期”)的概念,推進孕期保健和國家的免費產檢,為了服務“優生優育”,為了下一代的健康,產科醫師一直在背后默默付出。
產科要自救,更要有“助力”
專家們一致認為,在全球生育率都在下降的大背景下,未來新生兒減少將是一個“新常態”,產科的縮減也將是必然趨勢。針對上述呼聲,3月27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加強助產服務管理的通知》,確保助產服務可及性,提高助產服務質量,切實保障母嬰安全。4月15日,國家衛健委婦幼司再次表示,目前,由于人口結構變化,產科院內處境愈發艱難,部分醫院選擇裁撤產科,產科服務體系加速萎縮。在此背景下,國家衛健委將采取措施提升服務質量,確保母嬰健康安全。
段濤認為,產科如今的情況是各種因素導致的,要“救產科”,需要依靠各方面的力量,自救和他救都很必要。
提高生育補貼。段濤建議,與時俱進提高產科收費標準,提高醫保報銷比例。提高收費就意味著要多付錢,但我國50%~60%以上的分娩是在縣級以下醫院,基層老百姓沒有多少錢。因此政府補貼勢在必行,希望未來醫院每分娩一個孩子,政府能給一份補貼。盡管這勢必給醫保基金帶來較大負擔,但這中間需要有更宏觀的取舍。
完善考核標準。楊慧霞認為,考核標準“一刀切”的做法需要改變,這是當下的重要任務。最近,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的產科專家也在開會討論,如何從專業技術的角度,制定更符合產科學科特點的考核標準。《關于加強助產服務管理的通知》也是一個重要信號,公立醫院要更加重視產科的發展,給產科隊伍信心。
留住優秀人才。段濤強調,保證產科能活下去,不讓它垮掉,就要留住優秀醫生,提高產科人員待遇。楊慧霞認為,可借鑒國外的一些做法,比如,加拿大實行全民醫保,產科醫生從公立醫院領取固定收入,同時,醫生和醫院還會購買醫療保險,若出現意外,由保險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探索多元服務。段濤表示,當前,一些基層產科、婦幼保健機構也在積極開展多元化的服務,如月子中心、產后康復、私密整形、減重項目等。這是積極自救和轉型的一種嘗試,但也面臨較大問題,如醫院是否有資質、有能力開展這些服務。而且,這類服務屬于消費型醫療,項目如何收費也是個問題,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服務機制和收費標準,精準定位服務人群。
最后,段濤希望,社會各界能夠重視產科的發展,給予產科更多的支持和關愛,為產科醫生提供有尊嚴、有安全、有發展的工作環境,讓產科學科未來的發展空間能夠更加穩定、創新、有前景。
本報記者 牛雨蕾 李珍玉 張 健
《生命時報》 2024-04-23 第1794期 第1版“救救產科!”今年2月底,知名婦產科專家、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教授段濤在網絡上公開呼吁。他表示,當前產科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關停潮,產科分娩量逐年下降,床位不斷萎縮,產科醫生不得不轉行。段濤的呼吁,引發社會各界對產科困境的關注。3月2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加強助產服務管理的通知》,強調“不得隨意關停產科”,確保助產服務可及性,提高助產服務質量,切實保障母嬰安全。未來,產科下行趨勢能否止住?出路又在何方?
產科“寒意”自下而上蔓延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至2023年,我國出生人口分別為1723萬、1523萬、1465萬、1200萬、1062萬、965萬、902萬,降幅在7%~18%之間。生育率下降,新生兒數量減少,讓處于人口統計最上游的“產科”,最先感受到了“寒意”。
“有時一天也等不到一個孩子出生!”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中醫醫院黨總支書記李瑞峰無奈地說,我院過去每年分娩量占全縣的30%,“二胎”放開后,2019年分娩量迎來歷史高峰,床位使用率達100%。但從2020年開始,分娩量每年下降5%,不到5年降了近一半,平均每天也就出生一個孩子,且以二胎分娩為主。目前,產科床位使用率不到30%,每位孕產婦都能住單間,還有空余房間。一些孕婦也感受到了產科的冷清,廊坊一位二胎媽媽對記者說:“2017年,我生一胎的時候,醫院人滿為患,有的還住在樓道里。現在我來生二胎,人真的少了很多,不僅床位不緊張了,更不急著催你出院了。”
一邊是分娩量下降,一邊是產科醫生在逐漸流失。“高峰時期有產科醫生10人,目前4名已經離職。”李瑞峰坦言,為了維持產科醫生的積極性,在當前效益不好的情況下,也沒有降低待遇。不過,醫院還是計劃“未來將產科與婦科合并,讓產科去拓展一些婦科業務。”
有的產科艱難維持,有的最終走向了關停。“三年前,產科的新生兒就比高峰期少了一半,當時院領導就跟產科開會商討要不要關停。”浙江省嘉興市某醫院一位婦科醫護人員回憶說,當時并沒有直接關停,“三胎”政策出來后,大家還有些期待,但新生兒依然很少。產科運營成本很高,最終該院在2023年5月關停了產科,將產科醫生轉去了婦科。這位醫生內心很無奈:“從醫學院畢業在產科歷練了多年,如今卻不得不半路轉行。”
不少醫院也在積極謀求轉型。山西省晉城市晉城大醫院是一家區域性三甲醫院,工作十多年的婦產科副主任醫師劉娟娟坦言,從 2021年開始就明顯感受到醫院產科門診量和住院量在不斷下滑。“但由于我們產科的危重癥救治水平在當地領先,避免了關停的命運。不過,我們也在摸索轉型,但目前還未有更好的辦法。”
過去幾年,類似情況在多家醫院產科重復上演。《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顯示,2019年到2021年,國內婦產(科)醫院減少了16家。2023年9月以來,公開宣布暫停或合并產科業務的醫院數量至少有9家。其中,絕大部分是二級綜合性醫院和一級基層醫院、衛生院。
即便是頭部三甲醫院,也能感受到分娩量下降的危機。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被稱為上海的“大搖籃”,分娩量曾連續8年位居上海第一。段濤說,2016年“二胎”剛放開時,該院全年分娩量達3.4萬,現在不到2.5萬。這個數字看起來差距不大,但在過去,“上海每年新出生人口可達20萬,現在10萬不到,我們這個分娩量已經占了1/4。”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楊慧霞回憶:“二孩放開后生孩子的特別多,當時產科超負荷運轉。但受疫情等因素影響,近年來分娩量有所下降。”不過,她也表示,“我們醫院沒有看到產婦減少和醫生流失的情況,甚至還有孕婦排不上隊建檔。”記者發現,對于醫療水平高、口碑好的婦幼專科醫院或大醫院,還是“一床難求”。據西北婦女兒童醫院的某位產科醫生介紹,近年來每年分娩量都在2.7萬~2.9萬例之間。特別是今年是龍年,產科一直加床,最高日分娩量110例。
段濤稱:“產科目前沒有出現嚴重的關停潮,但確實有一部分已經關停,也有醫院在考慮關停,尚未最終決策,但整個學科的萎縮已是不爭的事實。”他站在從業者角度發出呼吁后, 引發了眾多同行的共鳴。楊慧霞也認為,“他反映了一些產科長期存在的問題,希望借這個契機能夠推動改變。”
產科生存面臨四大困境
段濤對產科的發展和未來表達了擔憂。他指出,產科分娩量逐年下降,再加上考核不盡合理、產科收費過低、醫護人員收入偏低,如果持續這種情況,可能會出現產科萎縮。楊慧霞也認為,產科的管理問題一直都存在,只不過,過去被高生育率掩蓋了,生育率下降后,這些問題暴露得越來越明顯。
出生人口減少。2016年,我國放開“二胎”,當年新生兒1786萬人,達到一個小高峰,比2015年的1655萬增長了近8%,隨后逐年下降。2021年放開“三胎”,但效果不明顯,2023年出生人口只有902萬,相當于少了近一半。劉娟娟表示,當代年輕人生育意愿不足,他們的心理認知、經濟收入、生活方式較之前都發生了巨變,養孩子的負擔重、成本高,少有年輕人愿意降低自身的生活品質,最終導致了生育率下滑。
考核制度不合理。楊慧霞指出,產科與其他學科不一樣,對于女性來說,“分娩”不是一種疾病狀態。產科所作的努力是通過孕期篩查評估,采取預防措施,讓孕產婦盡量不出現、少出現并發癥,母子平安最好。但是,衛生系統對三級醫院的考核有兩個重要指標:CMI(病例組合指數)和出院患者四級手術占比。CMI數值越高、四級手術占比越高,意味著病人救治難度系數越大,越能給醫院考核加分。這個標準的初衷是好的,旨在引導三級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多看疑難重病患者。但是,按照目前的CMI考核,產科的數值肯定不高。如果孕婦分娩時病情都特別重,那么產科孕期保健就完全沒有意義了。而且,產科四級手術很罕見。段濤指出,有些醫院產科為了滿足上述考核要求,就鼓勵剖宮產以增加手術級別,這使得本來可以自己生的孕婦被拉去做剖宮產。雖然CMI指數和手術級別上去了,但遭殃的是孕產婦。
產科風險大、收入低。不少受訪醫生表示,產科收費標準十幾年來都沒有調整過。記者發現,一些地區順產只要千元,剖宮產費用兩三千元,收費高的地區最多五六千元。還有的地區產科醫生收入甚至不如月嫂,勞動價值與收入嚴重倒掛。楊慧霞坦言,產科醫生還承擔著極大的風險。孕產婦特別是高危產婦很可能發生產后大出血、羊水栓塞等問題,死亡率非常高。我國孕產婦死亡率1949年高達1500/10萬,2023年為15/10萬,是過去的1%,這是國家支持和幾代產科人前赴后繼的結果。可一旦產婦或孩子出現意外,賠償款高達幾十萬,不僅醫院和科室要賠錢,產科醫生還要被罰款。
人才流失嚴重。劉娟娟介紹,他們醫院產科并非重點科室,分娩量下降后,產科醫生都很焦慮、迷茫,不少人轉崗轉行,人才流失嚴重。劉娟娟直言:“能長期待在這里的人,靠的都是情懷。”從醫院管理者角度來看,產科收入低,考核“拉后腿”,潛在風險高,一些醫院領導不愿意保留產科或壓縮其規模,導致更難留住醫生或招到新醫生,產科陷入惡性循環。楊慧霞很擔憂:“產科總需要有人去做,但一個行業的發展,不能僅僅靠情懷支撐。”
段濤認為,產科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科,它不僅是婦女健康的保障,也是國家人口質量的保障,更是國家未來的保障。產科的關停不僅意味著一個科室的消失,更代表著對母嬰健康保障的削弱,更是對未來生命質量的潛在威脅。劉娟娟也表示,醫學是一門整體學科,產科是迎接新生命的科室,產科醫生努力推進“生命早期1000天”(懷孕的280天+出生后的720天,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一個人生長發育的“機遇窗口期”)的概念,推進孕期保健和國家的免費產檢,為了服務“優生優育”,為了下一代的健康,產科醫師一直在背后默默付出。
產科要自救,更要有“助力”
專家們一致認為,在全球生育率都在下降的大背景下,未來新生兒減少將是一個“新常態”,產科的縮減也將是必然趨勢。針對上述呼聲,3月27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加強助產服務管理的通知》,確保助產服務可及性,提高助產服務質量,切實保障母嬰安全。4月15日,國家衛健委婦幼司再次表示,目前,由于人口結構變化,產科院內處境愈發艱難,部分醫院選擇裁撤產科,產科服務體系加速萎縮。在此背景下,國家衛健委將采取措施提升服務質量,確保母嬰健康安全。
段濤認為,產科如今的情況是各種因素導致的,要“救產科”,需要依靠各方面的力量,自救和他救都很必要。
提高生育補貼。段濤建議,與時俱進提高產科收費標準,提高醫保報銷比例。提高收費就意味著要多付錢,但我國50%~60%以上的分娩是在縣級以下醫院,基層老百姓沒有多少錢。因此政府補貼勢在必行,希望未來醫院每分娩一個孩子,政府能給一份補貼。盡管這勢必給醫保基金帶來較大負擔,但這中間需要有更宏觀的取舍。
完善考核標準。楊慧霞認為,考核標準“一刀切”的做法需要改變,這是當下的重要任務。最近,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的產科專家也在開會討論,如何從專業技術的角度,制定更符合產科學科特點的考核標準。《關于加強助產服務管理的通知》也是一個重要信號,公立醫院要更加重視產科的發展,給產科隊伍信心。
留住優秀人才。段濤強調,保證產科能活下去,不讓它垮掉,就要留住優秀醫生,提高產科人員待遇。楊慧霞認為,可借鑒國外的一些做法,比如,加拿大實行全民醫保,產科醫生從公立醫院領取固定收入,同時,醫生和醫院還會購買醫療保險,若出現意外,由保險公司承擔賠償責任。
探索多元服務。段濤表示,當前,一些基層產科、婦幼保健機構也在積極開展多元化的服務,如月子中心、產后康復、私密整形、減重項目等。這是積極自救和轉型的一種嘗試,但也面臨較大問題,如醫院是否有資質、有能力開展這些服務。而且,這類服務屬于消費型醫療,項目如何收費也是個問題,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服務機制和收費標準,精準定位服務人群。
最后,段濤希望,社會各界能夠重視產科的發展,給予產科更多的支持和關愛,為產科醫生提供有尊嚴、有安全、有發展的工作環境,讓產科學科未來的發展空間能夠更加穩定、創新、有前景。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最新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