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健脾 再祛濕 后疏肝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5-18 00:01
【byb.cn 】(來源:生命時報)調補氣血有順序 先健脾 再祛濕 后疏肝
氣,是一種有活力的精微物質,有推動、激發、固攝等作用,能溫養機體、抵御外邪入侵、參與臟腑的新陳代謝。血,是流動于血管內的紅色液體,有營養、滋潤等作用,能濡養臟腑形體經絡和骨竅,還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具體到兩者關系,一方面,氣能生血、行血、攝血。血液的化生以氣作為物質基礎;血液的運行需要氣的推動,氣行則血行;血液的正常循行還需要氣的固攝,臨床中發生大出血時經常用大劑量補氣藥物就是這個原因。另一方面,血能養氣、載氣。氣的充盛及發揮功能離不開血液濡養,血足才能氣旺。氣貯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靠血的運載而運行全身。因此,《素問·調經論》有言:“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br />
調和氣血之間的關系,使其恢復平衡狀態,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法則之一。一般來說,病在氣分,氣虛者宜補氣,臨床常用四君子湯(人參、茯苓、白術、炙甘草);病在血分,血虛者宜補血,以四物湯(熟地、赤芍、當歸、川芎)為基礎方;氣血同病者,用八珍湯(四君子湯合四物湯)加味。另外,在調補氣血方面,還要講究順序。
第一步,先健脾。人類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是先天之腎精和后天水谷之精(營養物質)。前者與先天稟賦有關,后者則全都依賴于脾胃對飲食的消化吸收。水谷之精化氣生血后,經由臟腑的宣發布散等運行至全身臟腑經脈,成為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因此,調補氣血最重要的在于調和脾胃。若脾運化轉輸的功能和胃受納腐熟的功能失常,就無法將五谷雜糧轉化為身體所需營養物質,直接影響氣血化生。臨床常見脾胃功能虛弱或失調者,長期營養不良導致氣血化生匱乏,從而形成一系列氣血虧虛的病理變化,表現為氣短懶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黃、爪甲色淡、頭暈目眩等,女性患者會出現月經過少、閉經甚至不孕等。
第二步,再祛濕。健脾和胃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祛濕。濕為“陰邪”,分為內濕和外濕。外濕多源于久居濕地、淋雨涉水等,內濕則是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造成脾氣虛,不能運化水濕,濕從內生。脾為至陰之臟,喜燥惡濕,無論內濕還是外濕,困阻脾陽,造成濕氣不化,運化失司,循環往復,時間長了就會釀成痰濕、痰飲、濕毒等,壅滯于臟腑、肌膚等,引起咳喘、打嗝、嘔吐、眩暈、濕疹、帶下病等。因此,對于有濕邪困脾表現者,健脾的同時還要用茯苓、白術、車前子等中藥祛除濕邪,才能有利于脾氣健運、脾陽恢復。
第三步,后疏肝。按照五行相克關系,肝(木)過旺則克伐脾(土),如果肝失疏泄,則氣機郁滯,導致脾失健運。臨床上常見患者因受刺激或焦慮抑郁,出現食欲欠佳、胃脹便溏等脾胃不和癥狀,繼而影響氣血化生和運行。在維持血液正常運行方面,肝脾是相輔相成的。脾主統血,使血行脈中不外溢,肝主藏血,能貯藏血液并調節血量。如果肝脾失和,就會造成血行失常,引起出血。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婦科主任醫師 胥麗霞
《生命時報》 2024-04-23 第1794期 第8版
氣,是一種有活力的精微物質,有推動、激發、固攝等作用,能溫養機體、抵御外邪入侵、參與臟腑的新陳代謝。血,是流動于血管內的紅色液體,有營養、滋潤等作用,能濡養臟腑形體經絡和骨竅,還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具體到兩者關系,一方面,氣能生血、行血、攝血。血液的化生以氣作為物質基礎;血液的運行需要氣的推動,氣行則血行;血液的正常循行還需要氣的固攝,臨床中發生大出血時經常用大劑量補氣藥物就是這個原因。另一方面,血能養氣、載氣。氣的充盛及發揮功能離不開血液濡養,血足才能氣旺。氣貯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靠血的運載而運行全身。因此,《素問·調經論》有言:“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br />
調和氣血之間的關系,使其恢復平衡狀態,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法則之一。一般來說,病在氣分,氣虛者宜補氣,臨床常用四君子湯(人參、茯苓、白術、炙甘草);病在血分,血虛者宜補血,以四物湯(熟地、赤芍、當歸、川芎)為基礎方;氣血同病者,用八珍湯(四君子湯合四物湯)加味。另外,在調補氣血方面,還要講究順序。
第一步,先健脾。人類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是先天之腎精和后天水谷之精(營養物質)。前者與先天稟賦有關,后者則全都依賴于脾胃對飲食的消化吸收。水谷之精化氣生血后,經由臟腑的宣發布散等運行至全身臟腑經脈,成為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因此,調補氣血最重要的在于調和脾胃。若脾運化轉輸的功能和胃受納腐熟的功能失常,就無法將五谷雜糧轉化為身體所需營養物質,直接影響氣血化生。臨床常見脾胃功能虛弱或失調者,長期營養不良導致氣血化生匱乏,從而形成一系列氣血虧虛的病理變化,表現為氣短懶言、倦怠乏力、面色萎黃、爪甲色淡、頭暈目眩等,女性患者會出現月經過少、閉經甚至不孕等。
第二步,再祛濕。健脾和胃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祛濕。濕為“陰邪”,分為內濕和外濕。外濕多源于久居濕地、淋雨涉水等,內濕則是飲食不節、勞倦過度等造成脾氣虛,不能運化水濕,濕從內生。脾為至陰之臟,喜燥惡濕,無論內濕還是外濕,困阻脾陽,造成濕氣不化,運化失司,循環往復,時間長了就會釀成痰濕、痰飲、濕毒等,壅滯于臟腑、肌膚等,引起咳喘、打嗝、嘔吐、眩暈、濕疹、帶下病等。因此,對于有濕邪困脾表現者,健脾的同時還要用茯苓、白術、車前子等中藥祛除濕邪,才能有利于脾氣健運、脾陽恢復。
第三步,后疏肝。按照五行相克關系,肝(木)過旺則克伐脾(土),如果肝失疏泄,則氣機郁滯,導致脾失健運。臨床上常見患者因受刺激或焦慮抑郁,出現食欲欠佳、胃脹便溏等脾胃不和癥狀,繼而影響氣血化生和運行。在維持血液正常運行方面,肝脾是相輔相成的。脾主統血,使血行脈中不外溢,肝主藏血,能貯藏血液并調節血量。如果肝脾失和,就會造成血行失常,引起出血。
相關文章 瀏覽更多相關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最新文章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