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排濕有十個表現

甘肅省第二人民醫院中醫內科一級主任醫師 王世彪
《生命時報》 2024-05-21 第1801期 第8版
?、?/span>不困倦了
長期疲勞困倦是濕邪重的表現之一。中醫認為,脾主四肢,主運化水谷精微(營養物質),脾虛就會出現水濕不利,導致四肢乏力。如果水濕通利,脾胃恢復正常運化,其功能變得正常有序,人體氣血生化有源,四肢肌肉得到了營養支持,身體就不疲倦了。
②愛運動了
濕氣太重的人都不愛運動,稍微一動就大汗淋漓。《黃帝內經》中說“久坐傷肉”,其實傷的就是脾。脾主肌肉,主運化水濕,缺乏運動可引起脾氣虧虛,水濕不化,聚濕生痰。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還容易拖累其他臟腑,導致多種疾病。如果變得愛運動了,說明脾運化水濕的功能比較好。
③食欲好了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官,一旦濕邪阻礙脾胃,便會食欲不振。尤其是夏季,炎熱的天氣會使身體代謝速度變快,若脾胃運化不及,更容易濕邪聚積、濕氣困脾,進而使脾失健運,加劇食欲不振,甚至消瘦。如果及時采用相應方法健脾和胃、消食利濕,食欲變好之時,也是濕氣驅散之日。
④舌苔薄了
現代人飲食不規律、不節制,饑飽不調,加之思慮過度、壓力大等,非常傷脾胃,進而導致濕氣不運化,出現舌質胖大有齒痕,苔白膩、厚膩、黃膩等表現。這種情況可適當服用有健脾功效的中成藥,比如香砂六君子丸、香砂養胃丸、健脾丸等,當舌苔變薄、齒痕不見了,說明脾運化濕氣的功能恢復了。
⑤便成型了
若脾虛失運,水液聚集中焦不被運化,身體里的水液從流動的“活水”變為“一潭死水”,容易“渾濁”,生痰生濕,水濕流注于腸中,就會大便稀溏。如果大便逐漸成型了,不黏馬桶了,說明腸中的水濕在變少甚至消失。
⑥睡眠好了
濕邪阻滯心脾,氣機運行不暢,會導致清陽之氣不能上升于腦,腦得不到很好的滋養就會嗜睡。濕氣排出后,身體會進入修復階段,睡眠會變好,醒后自然神清氣爽,白天不再嗜睡。
⑦頭油少了
頭皮或臉部出油多、脫發,多數與體內濕氣太重有關。濕氣在內首先會侵犯脾胃,然后停留在腎,繼而傷心肺,同時,濕氣下侵肝、膽、膀胱,五臟六腑無一能幸免。需要認清一點,頭發油膩只是表象,脾胃濕熱才是罪魁。體內濕熱內壅,熱邪不得疏泄,蘊積化火則煎油外出。水濕不能下達膀胱,則上升浮油外出。上蒸巔頂,侵蝕發根,導致皮脂分泌過剩而外溢。如果頭皮出油比以前少了,或掉發變少,都是濕氣排出的表現。
⑧變苗條了
人體有兩個管理水的臟器,一個是腎臟,一個是脾臟。腎臟喜歡水,而脾臟討厭水。水濕通常愛堆積在腹部、腿部,它們和脂肪混在一起,讓人看上去虛胖。相反,如果在控制飲食、規律作息一段時間后,體重下降、身材變苗條了,可能提示身體正在排出濕氣。
⑨喝水少了
體內濕氣很重的人一定要少喝水,因為根本代謝不出去,積在體內只會加重濕濁。中醫認為,水喝太多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傷脾。喝完水后覺得肚子脹,走路時肚子里有水在晃蕩,或總覺得嘴唇干、口渴,喝水后卻不能解渴,都是脾虛不能運化水濕的表現。此時,重要的不是補水,而是健脾。健脾后喝水變少了,說明濕氣逐漸排出。
⑩尿不黃了
中醫認為,膀胱為人體水液匯聚之所,被稱為“津液之腑”。濕為陰邪,其性趨下,因此膀胱容易受到濕邪侵襲。如果腎氣不足,水液代謝就會出現失常,這時一部分水液停聚在體內,形成濕氣,影響氣血運行,時間一長還會郁而化火,滋生內熱。濕邪和熱邪聯手就形成了濕熱,煎灼膀胱,導致尿液量少、發黃。當濕氣排出后,尿會增多、變得清澈。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
- [事件]僅兩成中風患者能3小時就醫04-12
- [事件]放低語速有技巧04-12
- [事件]別人提建議我為何發怒04-12
- [事件]“先菜后飯”并非人人適合04-11
- [事件]蔬菜里的補鈣高手04-11
- [事件]豆豉是天然味精04-11
- [事件]孩子五歲時最挑食04-10
- [事件]氣血不足春季多外出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