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別有病》網站

bybcn
別有病首頁>>網評>> 事件>> 不必強求成為“高能量”的人

不必強求成為“高能量”的人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8-3 00:01
    【byb.cn 】(來源:中青報)“起床,然后受苦。”有人一睜眼就開始感到疲累,身體“開機”幾小時即電量枯竭,靠咖啡因續命;“今天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呢!”有人則每天朝氣蓬勃,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

  在社交平臺上,網友用“低能量”和“高能量”來形容前述兩種狀態。除了精力上的差別,在社交上,前者更喜歡一個人靜靜待著,在人多的環境里想要逃離,而后者在社交場合上游刃有余,全場的目光是他們的興奮劑;在行動力上,前者認為自己“越來越懶”,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興趣,而后者對新鮮事物充滿期待,自驅力強。

  無論是“公園二十分鐘效應”,還是抱樹吸收“自然精華”,有一部分人正在尋找恢復和提高能量的方式。在互聯網上,“如何成為高能量的人”這一話題熱度正在上漲,學會說不、拒絕內耗、尋找高質量的社交或獨處、運動鍛煉等方式是位列前茅的建議。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主任醫師閆芳認為,高能量或低能量不分好壞,只要不影響正常社會功能,處于“能量守恒狀態”,低能量也沒有關系,不用去和他人比,而是要和自己對比。一個人若是突然間能量下降明顯,則需要引起重視,兩周狀態不佳則建議尋求專業幫助。

  感到能量被耗盡,應該怎么辦

  26歲的曲詩琦被畢業后第一份工作“耗盡了能量”。2023年碩士畢業后,她考下了深圳一所小學的編制,成為一名語文老師兼班主任。

  曲詩琦描述當教師的一天:沒課的早上會因為班級打架事件,放下手頭的事情去處理;午飯剛吃一兩口,接到生活老師的來電,就得趕到學生宿舍,下午再餓著肚子去上課;下班后,還要應付家長的微信及電話,夜里再熬夜備課。

  “這份工作占用很多個人的時間”,此外,班里有幾個患有多動癥的孩子,剛開始她不知道如何管理,“我不斷懷疑自己,面對這樣的班級和紀律,我也很難受,不知道還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曲詩琦是非師范專業出身,畢業前只在教育機構實習過,“之前我設想過像很多報道里溫暖的老師一樣,課余還能關心到特殊兒童情緒的變化,滋養他們的心靈,但是我個人精力和時間真的不夠處理這些,我也因為沒時間多看心理學、教育學的書,沒辦法找到與問題學生相處的方式而感到內耗、難受。”

  上班不到3個月,“有一天上課時,我心臟突然抽著疼了幾次,無法大口呼吸,我知道再這樣下去恐怕連基本的健康都沒有了。這種狀態也沒法帶好學生。”于是她決定辭職。

  曲詩琦是一個早產兒,身體從小就不太好,“低能量在我身上的表現是專注力不夠,最多堅持1個小時就得干別的事情,事情一多、壓力上來我就頭暈,整個人很疲憊”。

  辭掉教師工作后,她休養了幾個月,在今年3月成為一名公司行政職員。在網絡上,曲詩琦找到了不少共鳴,一些努力找到寶貴工作機會的年輕人,發現實際工作與預想、與自身極不相符,他們在耗盡能量之后,有的像曲詩琦一樣選擇離開,而有的因暫時沒有更好的選擇留下了。

  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雙相障礙科主任醫師陳修哲指出,有些人容易精神內耗,他們因為關注別人的評價,或是過分擔心未來、追求完美,這種內耗一定是消耗能量的,也會導致低能量的狀態。

  低能量不代表不熱愛生活

  2022年年底,張達發布了他的社交平臺賬號里第一條關于低能量者的帖子,“如果正常人的能量值是50%,精力旺盛者可以達到80%,我的能量值常年就只有30%-40%。”“我試過很多種辦法讓自己更有精力,但往往帶來的是身體的過分消耗,讓自己陷入更差的狀態。”他的描述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一周后,這條“一個低能量者的自白”帖子突然爆火,達到7000多個贊,閱讀量超過10萬。張達忽然意識到,“原來被低能量狀態困擾的,不止我一個人。”

  那時候平臺上關于低能量者的內容還較少,張達在賬號里建立了一個“低能量”合集,他從自身出發,嘗試從多維度去探討為何越來越多人處于低能量狀態,“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它、戰勝它,避免哪些雷區”。他認為,一個人在身體和心智適配度有限的情況下,工作、社交、家庭環境、教育背景、經濟實力等外在因素就很容易觸發低能量狀態。

  在生活和觀察中,張達感到低能量者常常遭遇他人的誤解和指責。“別人都能做,為什么你就做不了?”“怎么這么一會兒你就覺得累了?”“去應酬一下吃個飯怎么了?”他列舉了低能量者面臨的質疑,“我們把它當作生活常態,甚至會為產生這樣的局面、給別人帶來麻煩而感到抱歉。”

  但張達表示,低能量不代表不熱愛生活,自己只是沒有足夠的精力去顧全很多事情,只能在有限的精力里選擇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希望大家能坦然接受自己,積極合理地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生活方式,把自己能夠支配的精力放在認為重要的事情上,并堅信這樣做也可以把生活過得很好。”張達說。

  陳修哲醫生建議,不愿意出門社交的“低能量者”,可以在家里聽聽音樂、泡泡茶,找一些適合的行為方式來給自己減壓、充電,改善情緒狀態,不一定非要去社交。

  此外他表示,有些人雖然不算情緒低落,但是體驗快感的能力是缺失的,專業術語稱作“快感缺失”。“如果低能量影響到一個人的正常生活,包括家庭、學習、工作,他感到很痛苦,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進行干預了。”

  能量高低是一種狀態,不該成為標簽

  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大學的22歲學生程琪越是朋友眼中高能量的代表。學業上,她成績優秀,取得保研資格,即將成為復旦大學的碩士生,本科期間她還同時修讀了英法日3門外語;社會實踐上,她積極參與演講和辯論比賽,以此鍛煉表達能力和膽量;社交上,她樂于結交新朋友,經常在朋友圈記錄生活。

  程琪越總結自身高能量的特點:情緒外放,性格主動,感染力強烈。高能量的表現在某些情況下能帶來“加分”的效果,她舉例,面試時她更容易放下“臉皮”去表現自己,短時間內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她對自己最滿意的一點,是從不內耗,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高能量需要在特定的條件下達成,比較輕松的生活狀態和充裕的物質條件,才能帶來歡樂愉悅的精神狀態,在很累很焦慮的時候,其實不用勉強自己保持精力充沛的積極狀態。”程琪越認為,能量高低只是一種狀態,人不總是高能量或者低能量,這不該成為一個人的標簽。

  此外,她認為在朋友圈等社交平臺中,很多人更傾向于把自己好的那一面展現出來,存在“幸存者偏差”。“比如,我的朋友圈都是發大美照、被錄取、參加比賽等這些時刻,其他那些失敗的時刻,我提都不會提的。”她建議,低能量的人找到適合自己的、開心的狀態最重要。

  現在,曲詩琦接受了自己低能量的狀態,“先天的身體條件,決定了我沒有那么好的精力像精英一樣做‘時間管理大師’,那我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留遺憾就行了。”她建議同樣低能量的人,先評估自己的能力和素質,接受現實之后再去提升自己想要突破的領域,“不管如何,身體健康才是重要的”。

  在閆芳看來,確實會有一些人天生精力比較旺盛,同時她認為,這種高能量狀態的維護,一定有更為重要的事情激勵著他們。能量高低除了有先天因素外,后天的習得更加重要。

  量下降是身體在發信號

  閆芳指出,只要不影響正常社會功能,低能量也沒有關系。在她接診的患者中,有人表示突然失去了精神頭,疲乏感很重,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擔心自己得了病,他們去醫院其他科室問診檢查之后,未發現嚴重的身體問題,就會被建議到精神科評估狀況,“有的確實是情緒方面出了問題,帶來能量下降”。

  在問診評估階段,閆芳需要詢問來訪者近期壓力程度、學習工作狀態、睡眠狀況、飲食結構等情況。專業評估后,一些來訪者情緒癥狀較輕,暫未達到臨床干預的狀態,閆芳會從以下方面給出建議:合理膳食、營養平衡;選擇一項適合自己的運動,通過身體放松帶動大腦放松;同好友聊天傾訴,給不良情緒找個出口;培養一些興趣愛好,為自己“充電增能”;不熬夜,良好的睡眠習慣可保存“能量”。

  同時閆芳觀察到,繁忙的“打工人”在工作之余只想躺著,并沒有動力去執行前述建議。“若真的起不來床,可能是身體在給你發出信號,即你需要躺下。睡個懶覺其實也是一種放松,不一定把它當成特別不好的事情,但如果越躺越累,就要有意識去獲取能量,哪怕只是從床上爬起來,先不追求結果,只要動起來,動力可能就會上來了。”

  此外,閆芳提醒,青少年若是出現以下這些狀況——突然變得懶惰,上課走神,睡不好、吃不好,感到特別疲憊,學習成績下降,家長則需要注意孩子是否出現情緒方面的問題,必要時需要尋求專業幫助,“‘別人都沒事,怎么就你有事’‘我覺得你就是不好好學習、思想有問題’,這種話建議家長就不要說了。”(作者:戴納 劉昶榮)
搜索